汲取国学智慧 打造文化精品
——文化赋能的凤翔实践
文/常明慧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浸润于华夏儿女的血脉。研究、传承、弘扬国学文化,对于新时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文化强国建设,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自信。古雍州乃周秦发祥之地、赢秦创霸之区,文化底蕴深厚。在这片热土上,产生了自强不息、礼乐教化、一言九鼎、和而不同等文化思想和文明智慧,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进入新时代,宝鸡市凤翔区全方位挖掘传承和弘扬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持之以恒地汲取周秦文化营养,在推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自强。
一、文化铸魂,用优秀的文化引领新发展
如何继承历史悠久的周秦文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凤翔历代仁人志士进行了大量探索创新。改革开放后,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商品经济时代,从国学的渊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必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随着民族富强,经济繁荣,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起来,民族文化价值体系建设更加迫切,诉求越来越高;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生态危机,“文明冲突论”,“终极价值论”,“历史终结论”以及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面对挑战考验,用优秀文化和悠久的文明武装思想,迫在眉睫。
凤翔坚持“以水为脉,以文铸魂,文创驱动,景城一体”的思路,广泛利用吹箫引凤、灵山、东湖与苏轼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明成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文化引领。
一是主办文化讲座,开展文化活动。2012年6月,凤翔政协主办了“雍州大讲堂”,邀请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教授应邀作了题为“国学与文化自觉自信”的专题讲座,拉开了凤翔国学文化学习传承序幕。2018年,政协又邀请文化学者肖云儒作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专题讲座,再次启迪了人们对学习传播凤翔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2024年8月,文化学者、知名作家,宝鸡市苏轼文化研究会监事长、凤翔区作协主席杨舟平先生主持开讲了“宝鸡苏轼文化讲堂-凤翔站”第一讲《苏轼与凤翔东湖往事》讲座,线上线下观众数万人,极大地激发了凤翔人对国学的又一次学习热潮。
二是建设东湖景区,传播苏轼文化。借助东湖南广场和饮凤苑湿地公园建成的时机,传播苏轼爱民亲民的思想情怀,扩大其在诗词书画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力。投资30亿元建设的大东湖风景区,嫣然已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场所和凤翔文化的新亮点。
三是挖掘凤翔民俗,弘扬非遗文化。采取有力举措传承和创新非遗文化遗产发展。凤翔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凤翔泥塑、木版年画等悠久灿烂的民俗文化光彩夺目。2006年5月20日,凤翔木板年画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非遗文化已成为凤翔传播优秀文化的载体,成为人们致富和创造新生活的重要途径。
大灵山、大东湖、非遗产品、西凤酒城等大项目逐步落成,极大的提高了凤翔的知名度,凤翔的未来定会凤舞九天,凰飞云端,越来越好。
二、文化传承,用丰富的文化滋润人心
周礼秦制需要传承,雍州文化更要弘扬。凤翔的文化故事很多,且都有其深刻内涵,但如何传承弘扬?凤翔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鲁立在政协主席任上,上北京,下广州,去西安,奔走呼号,不辞辛苦,通过邀请周秦文化学者和国学大师来凤升坛开讲、著书立说,不余遗力的编写凤翔古今故事,让先秦文化代代相传。
近年来,凤翔从邀请国内文化专家学者举办秦雍文化大讲堂,到考古发掘珍贵文物打造精神家园高地,从编辑出版《秦文化丛书》《凤翔民俗》《苏轼初仕凤翔府》《纠纠老秦》《雍州探秘》《苏轼研究论文选集》,到召开苏轼学习讨论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文化事件。凤翔区政协通过编辑《凤翔文史资料》,不遗余力地普及秦雍文化,启迪人们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力量。通过增建东湖饮凤苑、扩建秦公1号大墓、建设灵山禅悦谷、修建城墙遗址公园、修筑吹箫引凤乐园,凤翔饱含悠久历史文化名城的景点现在比比皆是,全区人民的家国情怀越来越浓厚,向上向善的高洁情趣盎然形成。
鲁立在受邀参加甘肃省文物局主办的秦文化学术研讨会后,对凤翔如何传承弘扬秦文化进行了深思,决定出版一部秦文化丛书。经过三年的辛勤耕耘,反映秦文化的十卷本的《秦文化丛书》,在2021年国庆前夕胜利出版。这套近220万字的《秦文化丛书》,从十个角度,十个侧面全面系统地挖掘和介绍了秦文化,给人们提供了一套了解秦文化的谱及读本,为学习了解和传承秦文化,激发人们奋力新时代,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发扬秦人“胸怀梦想,开拓奋斗”的精神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
由凤翔政协主编、民俗专家鲁旭执笔的《苏轼初仕凤翔府》出版发行,收集整理、编辑苏轼在凤翔三年期间所写的诗词文赋,全面反映苏轼在凤翔为民福祉的思想情怀和精神风貌。此外,由凤翔政协主编,历经耗时近四年编写、于2016年12月出版发行的《凤翔民俗》不只是一部展开的凤翔版“清明上河图”,也是一部记录宣扬地方文化的教科书。
2000多年来,周礼秦制的文化和文明,所形成的“尊天重道,顺应本性,和而不同”的文化特点,追求“止于至善”,重视内在力量的激发,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建立核心价值观,使社会的核心观念深入人心。编辑和传播优秀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明,为繁荣发展经济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极大的鼓舞了人们追求人生价值和理想的愿望,使国学文化在治国理政,经济发展和人生理想追求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文化赋能,用国学智慧打造美好生活
凤翔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从古至今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面对不同时期不同情势的变革,从官场主导的著书立说、论坛讲座提升,到以传统文化引领的景区景点建设;从市场参与的产品传播、品牌塑造,再到民间响应的名家引领、才人赋能,凤翔区始终不渝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国学经典,持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鼓与呼。
当代凤翔仁人志士,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主动汲取丰富的周礼国学文化,礼仪待人,诚信办事,使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境界得到完善提升,以实现“天人合一、人我合一、身心合一”,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注入周秦文化内涵和智慧,用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和深厚的人文科学知识武装头脑,经营企业,耕耘事业。
自2008年以来,华山论剑品牌管理公司组织品质中国、慈善中国、文化中国、创新中国诗酒中国文化峰会,到出版发行《国酒国魂·华山论剑》《华山论剑与中国精神》等文化专著,广泛地宣传历久弥新的灿烂文化和悠久的中华文明史,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到2023年,华山论剑举行十三届文化峰会,先后邀请国内外知名人士和著名学者,金庸、余光中、余秋雨、易中天、肖云儒、李岗、孟建国、王树国、郑强、蒙曼等文化大咖,围绕中国精神和国学经典,解晰华夏文明和文化的根与魂,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发展共同发展。
像华山论剑品牌管理公司董事长董小军这样的具有儒商特色的凤翔籍企业家,比比皆是。宝鸡钛业公司的王启录、三秦工贸公司的张万强、雍康健体中心的胡文生、华光公司的张新平……在企业发展后,家国情怀始终牢记于心,捐资捐物支持家乡建设和公益事业,为村民娱乐健身修建广场设施,扶贫助困,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一点一节中得到发扬光大,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爱戴。
国学文化在雍州大地形成了浓厚的氛围,带动了民间活动的丰富多样,文化成果更让人叹为观止。2021年3月,为了弘扬关学文化,以谭永强、胡文生、李敬铭先生等一批苦爱国学的志士仁人,在挖掘整理清麓派传承人李穆轩的轶文典籍中,成立修建《李穆轩先生讲学处纪念碑》等建组,散发倡议书,进城下乡筹资建没,历时两年多的时间,幕集资金近30万元,终于在癸卯初夏建起了李穆轩教泽碑亭和文化广场。大塬村同样积极挖掘国学文化,投资40万元建起了规模宏大的默斋广场,修建《进学园》《默斋祠》《村史馆》、湖景公园,为村民提供国学学习场所,既传播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为当地人民带来了新的精神家园。
凤翔的国学文化在不同时期、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书法、绘画、舞蹈、文学艺术等领域成就卓著。县上先后出版了“四老” (梁伯载、史道明、乔凤鸣、张儒生)书画文集。县文联的各个协会,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样,优秀人才层出不穷,极大地促进了全县文学创作、书画、民间工艺的传承和繁荣创新发展,尤其凤翔区作协在弘扬和传承国学文化中做出了突出贡献,2024年9月,由凤翔区作协主席杨舟平主编的“凤翔集”六卷本散文集丛书出版发行。全民的文明素质和精神风貌得到了显著提高,扩大了凤翔历史文化名城的幅射力和感召力,崇尚文化,礼贤下士慰然成风。出版反映凤翔文化遗迹、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山河游记等内容的诗集、散文、随笔丰硕可嘉。
凤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发祥之地的雍州,经过近三千年的发展,成为凤翔一张靓丽名片。2010年10月荣膺中国时代文采“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的张硕平,先后出版《关中西府民间文化》《中国孝文化》《走向辉煌》中国西凤酒历史文化图典《凤酒漂香》和中国酒文化图典《文武酒仙》以及《酒中凤凰》《百鸟朝凤》《凤香传承》《凤香经典》《凤酒诗画》《营销文化》等多部专著,集中展示凤酒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土作家魏晓婷,根据《凤翔县志》记载的凤翔酒业发展历史和曾经辉煌的酒作坊、酒文化的形成,写出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酒镇》,一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公开发表,引起了强烈反响,对凤酒文化弘扬和传播起到了巨大的引导效应。凤翔区作家协会主席杨舟平领衔主编的九卷本散文集丛书(《一城烟雨》《梧桐心语》《时光痣》《山水流韵》《马眼看世界》《风光无限》《煮茶听雪》《甸兰秋卷》《雍水悠悠》)的出版,九位本土作家用散文的手法各有展示,极大的活跃和丰富了凤翔人的文化生活,助推了凤翔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也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四、文化传承,浓墨重彩话人生
国学文化涵养深厚,形式多样,书法绘画以及近代出现的摄影艺术形式,在传承中的表现和价值取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凤翔从政府到民间,用书法绘画和生动逼真的图景表现形式,弘扬周礼秦制,陶冶人的情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创新实践,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群众口碑。
多年来,凤翔政协发挥其联系界别广泛的职能,持之以恒,不断挖掘域内深厚的文化资源,为绘话凤翔人的新生活呈现了一个个浓墨重彩地画卷。出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梁佰载、史道明、乔凤鸣、张儒生,一手拿锄头劳作,一手执笔画画,终生笔耕不辍,研习囯学诗书,取得了让人敬佩的成就,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曾任区政协主席的鲁立深入民间走访,收集整理散佚在民间的书画作品,于2017年6月至2020年元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石鼓印社公开出版《梁伯载遗墨》《史道明遗稿(注释)》《乔凤鸣/张儒生书画集》。现任区政协主席蒲仪明一上任,就拜访、收集记录各个时期凤翔变化的的珍贵照片5000多幅,最后遴选848幅汇编成《凤翔百年印象》,全面生动地反映了凤翔从辛亥革命时期到2010年的100年风雨春秋, 极大地增进人们穿越历史的敬畏感。正如本土摄影记者付锁琪所言:“自知诗心如烈火,献身不息做泥土。”毫无疑问,凤翔政协留住了百年难忘的历史。
凤翔图书馆馆长党肖婷,不断创新阅读方式,积极创造书香氛围,历经三年多的努力,采取信函约稿、上门拜访、微信交流等多种方式面向全国征集凤翔籍书画艺术作品131幅,编辑出版《鉴雅存珍——凤翔地方文献书画作品集》,全面系统地宣传展示了凤翔书画创作的丰硕成果,提高了凤翔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极大的鼓舞了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和追求高雅品位的艺术理想。
生于斯,长于斯的凤翔文化人,长期深受雍凤环境的熏陶和文化浸染,在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中积极投身社会生活。每当春节来临,从县城到乡村,从社区到学校,从企业到工矿,义务为群众书写春联的习俗蔚然成景。特别是老一辈书画名家艺术情怀浓厚,在凤翔区老科协热心筹划和社会人士资助下,在2019年国庆七十周年之际举办了“墨韵歌盛世,丹青绘华章”书画展览,对马耀堂、魏德善、甘特生、雒应福、符锁琪、曾金福六人的书画精品,在东湖北门内广场进行展示,并出版了《雍州六人墨韵》书画集,为凤翔的文化事业再添光彩。
中生代书画人不忘初心,传承着浓浓的文化情结,书画作品与时俱进,彰显个性魅力和时代特色。张梦朝、张健生作为凤翔书法家和美术家协会领头人,积极组织开展书画创作交流活动,每逢重大节庆,举办书画主题展览,编辑出版书画集多部,凤翔书画艺术呈现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其中杨志雄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曾作为正式代表应邀赴越南、日本等国进行书画交流采风活动。创立“雍州书画院”,出版《千字墨情》《墨韵书海》等多部书法集,荣获“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等称号,人们称赞他“雍州一绝,墨海娇子”。
陈一江、张小辉、李小云、田永红等新生代的年轻人,接过前辈的优良传统,继往开来,采取举办书法展览、作品创作笔会、研讨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书法艺术交流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正如宝鸡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凤翔书协主席陈一江感悟:“人唯一与艺术相通的是,人要有富足澄明的内心世界。”书画在人们的生活中陶冶情操,滋养品性,使人们的生活显得优雅和幸福。
五、文旅融合,文化唱戏促发展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凤翔在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用国学文化铸魂,增强文化自信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文化赋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能。但是,如何让凤翔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融入到旅游环境中去,如何做好文化和旅游的完美融合呢?作为一名热心文化的“老凤翔”,我提出四点建议:
(一)转化资源,让文化活起来
在秦文化、非遗文化、凤酒文化、东湖苏轼文化、西府红色文化等各类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上,促进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和利用。我区文化资源丰富,非遗项目众多,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推进非遗项目的保护利用,建设传承、体验、旅游一体化的非遗传体验设施,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让文化活起来。
(二)驱动产业,让文化火起来
工业融合是文化旅游发展的有效路径。现阶段,凤翔各类旅游产品和文化的联系度不高,政府应提出规划加强产业发展的引导和协调,促进凤翔乡村旅游、穿越体验、红色研学、旅游演艺、特色民宿等优质发展。同时,应加快培育数字文化旅游新业态,丰富优质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同时提升住宿、餐饮、购物等相关业态要素水平和服务质量,打造全新的民族旅游品牌体系。
(三)弘扬艺术,让文化新起来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起着主导作用。只有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聚焦新时代旅游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出更多接地气、有温度的文化作品,讲好凤翔故事、讲出秦文化的深度,才能更好的做到文化与旅游的互补,文化才能更好的为旅游服务,旅游才能更好的推进文化发展。因此要深入挖掘文化艺术资源,推出一批像《苏轼在凤翔》《苏轼初仕凤翔府》《酒镇》《一城烟雨》等知名文学专著一样展示本土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促进文艺和旅游的发展融合。
(四)服务融合,让文化活兴起来
服务融合是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起点和有力保障融合,促进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区政府要统筹推进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升级,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打造主客体共享的文化旅游新空间。重点加强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区公共文化设施功能,落实公共文化机构和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在交通枢纽建设一批旅游服务中心和配送中心,推进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工程。
推动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对于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文化传承意义重大。文化旅游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围绕系统工程的概念,未来在文化旅游融合的道路上实现各种融合是必要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历史悠久的华夏文明和文化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与当代的先进思想和社会生活相结合,古老的雍州一定会成为美丽的凤翔,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会变为人民美好的家园。
常明慧,陕西凤翔人,宝鸡市凤翔区作家协会理事,政工师职称。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先后在公社从事通讯宣传工作,在凤翔县总工会工作七、八年,一九九三后在企业从事管理、党务、宣传工作。热爱文字工作,喜欢记录工作和生活中滴点体会,衷情于山水,对故乡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文明心存敬畏。
(审核:杨舟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