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军垦乡土苑
旧时光里的童年欢歌
文/戴恭义
在岁月长河的幽深处,60 后的童年如同一幅泛黄却鲜活的画卷,在记忆的星空中熠熠生辉。那是一段从推铁环的懵懂孩童,迈向两鬓斑白的漫漫旅途,儿时的游戏,恰似旅程中最璀璨的星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忆起时,心中总有一抹温柔与欢畅。
“编花篮”的旋律仿佛还在耳畔回荡,女孩们手拉手,纤细的脚踝交错相搭,编织出一个个灵动的“花篮”。儿歌与笑声交织,她们在蹲下、起来间,仿若置身于繁花盛绽的田园,纯真与欢乐在眼眸中闪烁。那不仅仅是游戏,更是友谊与协作的初萌,是民间传统在稚嫩心灵中的传承与绽放。
打沙包的场地,是勇气与策略的试炼场。四人的对阵,两边抛掷者的凌厉攻势,中间躲避者的灵动穿梭,每一次沙包的飞掠,都揪着众人的心。接住沙包的瞬间,是希望的闪耀,是团队信念的凝聚。
丢手绢的圆圈里,歌声悠扬,手绢似那悄然飘落的花瓣,带着未知与惊喜。追逐与逃脱的瞬间,是心跳的加速,是童年俏皮与机敏的写照。
斗蛐蛐的战场,虽不见硝烟,却也惊心动魄。体重的匹配是公平的前奏,随后的决斗,是蛐蛐们力量与斗志的较量。尖齿与腿脚的博弈,鸣叫或沉默的宣判,都在那一方小小的天地里,演绎着别样的精彩,那是男孩子们对自然生灵的探索与热爱。
甩泥巴的比拼,简单而纯粹。手中的泥巴碗,承载着对胜利的渴望。奋力摔下,窟窿大小定输赢,输者揪下的泥巴,似是对胜者的敬意与馈赠。
打弹弓的少年,手持自制的“神器”,或瞄准杯上弹丸,或挑战燕子钻天的高难,每一次弹射,都是对精准与技巧的追逐,是手工智慧与游戏乐趣的完美融合。
挑冰棍棒的午后,静谧而专注。散落的冰糕棍,是等待发掘的宝藏。轻挑慢拨,眼与手的默契配合,谁能在不触动“禁忌”的前提下,收获最多的战利品,谁便是这场耐心与细心考验中的王者。
跳马的阵列,无论是多人多“马”的循环跳跃,还是对单“马”高度的挑战,都展现着孩子们的活力与勇气,是对身体极限与团队秩序的双重探索。
洋火枪,那是物质匮乏年代的璀璨星光。男孩子们亲手打造,枪声响起的刹那,是自豪与满足的爆棚,是童年英雄梦想的具象化。
扣麻雀的雪日,别有一番趣味与狡黠。在扫净积雪的小院,撒下谷物,支起筐子,细绳牵系着期待与未知。屋内的孩子,透过门缝窗眼,紧盯树上饥寒交迫却又警觉万分的麻雀。当它们终于难耐诱惑,成群结队飞落啄食,那猛然一抻的细绳,伴随着筐子扣落的声响,是一场人与自然的小小博弈。曾经,烤麻雀的香味是冬日里诱人的收获,而如今,麻雀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往昔的游戏化作了对生态变迁的深刻见证,也让我们更懂敬畏自然、和谐共生的珍贵。
60 后的童年游戏,是历史与文化的馈赠,是岁月长河中永不磨灭的欢歌。它们在时光的流转中,或延续,或变迁,却始终如一地滋养着人们内心深处对纯真、快乐与美好的无尽向往。
作者简介:戴恭义,男,汉,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新疆兵团石河子北泉镇退休工人,喜欢摄影和写作,曾在《工人日报》,《新疆 日报》,《新疆工人时报》,《军垦报日报》,《石河子日报》,微刊《作家》等刊登过作品。
总编:王立春
副总编:魏赋光
总编:戴恭义
编审:周建
图片:来原网络,如侵即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