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故居随想
吴熙禄
莱芜区吴花园村的吴伯箫故居,比想象的的农村四合院要小,算不上北方典型的民居建筑,平常的农村房院而已,在过去的吴家花园村中并不显眼。但有一点令人好奇,就是在没有地形制约的情况下,房院一反“向阳而居”的建筑模式,背南面北。
这有违常理的事,难免令人纳闷,后来看我看了吴伯箫的近亲属吴修亮的文章才明白,原来房院修建前南面是一块坟地。民俗的禁忌,加之街道、邻舍的制约,故居大门朝北,就成了祖辈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可就在这“背阳反向”的古宅里,走出了一位“向阳正向”的红色文化战士——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由于其作品、业绩的广泛影响,“吴伯箫”成了莱芜一个耀眼的“文化符号”!
也正是由于这个“文化符号”的耀眼,使得名人标志刚性十足,愣是抵住了房地产开发狂飙的冲击,于高楼大厦的包围中顽强挺立!这座建于清同治二年的古宅经过修葺建馆,成为凤城著名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1)这得益于鲁中这块红色热土的薪火相传、当地有识之士的呼吁、文化部门的重视、吴花园村干群的呵护!
吴伯箫祖上是“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的名门望族,其八世祖吴鸿洙,是明、清两朝莱芜科举名次最高的进士。父辈不敢奢望复制祖上的辉煌,但是凭着耕读世家门第,后辈光大家业还是做得到的。所以希望作为老大的熙成(伯箫原名)早日成家,尽长子之责。然深受“五四运动”影响的“大公子”,作为“觉醒年代”的有志青年,决然不走父辈规划的老路,挣脱传统礼教的束缚,毅然奔向救国救民的前线!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老屋,曾目睹过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故居,浓重记忆着有志青年“脱壳”的阵痛往事!
重新修缮的故居,抖擞掉百年风尘,隐匿了岁月沧桑,一改几十年前的老态,枯木逢春,无负当地有识之士的呼吁。然作为红色文化基地的故居,撑起门面的不是修葺后的外貌刷新,而是展示记录吴伯箫生平的件件展品,再现名人的足迹和业绩,高扬红色文化大旗。
来到故居的人们,通过五个展室的观瞻,了解了散文大家、著名教育家的生平,知道了吴伯箫与莱芜名门望族的关系,清楚了“散文故乡”的根系。在这里,本年度吴伯箫文学大奖赛,一等奖获得者山西人王芳女士,终于圆了“跨越山河,寻找吴家”的梦,(2)方知道大散文家的祖传文脉原来是这么丰厚!故居承载的声望,延续着名门望族的荣耀!
熙熙攘攘的观瞻人流,凝聚的是红色文化之魂,弘扬的是中国革命精神。故居作为不灭的火炬,延续火红的年代,使钢筋水泥丛林有了温度!
吴伯箫没有想到,对门发小吴敬熙弟的孙辈吴修亮,怀着对他这位爷爷的敬重和对红色文化的热爱,几十年中,去过济南、青岛等地寻访他的行迹,与他工作过的很多单位建立了联系。几经周折,诸多付出,搜集到这位著名散文家、教育家的200余件资料。其中的154件构成了记录名人生平的核心展室。可以说,吴修亮的珍藏是故居建馆的底气。
不止于此,建在莲河学校的“吴伯箫文学馆”,也有吴修亮捐献的展品11件。在前,吴花园村村史馆展品,就有他的捐赠。当时参观后,有感于孙辈的这份情怀,我曾题联一幅:捐珍藏,花园村史添亮点;展范文,伯箫遗墨留余香。赞扬了晚辈的奉献精神,肯定了他捐赠珍藏的意义。
吴修亮的贡献何止于为故居提供珍藏,本人近年来写的数篇纪念吴伯箫的文章,也得益于吴修亮提供的资料,如“伯箫兄,熙成哥”、“石榴酸涩,古槐泪尽”、“原来工友是院长”,还有扩写吴伯箫的名篇“一坛血”的“阚庄锄奸传奇”等。据闻,对于其他同志的有关撰文,也有修亮提供文字依据的功劳。
毋庸讳言,吴修亮对于吴伯箫资料的提供,还有子张(张欣)著的《吴伯箫先生编年事辑》《山屋轶话·吴伯箫评传》,为莱芜区、济南市乃至全国的文化组织以及个人的吴伯箫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吴修亮无愧吴伯箫的近亲属,无愧红色文化浸泡下的“散文故乡”人,无愧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理事。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延续着自己的爷爷与吴伯箫的族兄弟亲情,守护者家族的荣耀,温暖着这方红色热土。这在物欲横流的年代,实属难得!如果老兄弟俩在天有灵,看到孙辈为故居展馆和吴伯箫研究的重大付出,当含笑九泉!
没有名人所系,谈不上观瞻意义上的故居;没有守护人怀抱薪火照亮老屋,故居也就失却了观瞻的意义。吴伯箫与其故居有幸,无悔当年的选择,在身后留下了众望所归的红色纪念地。犹如我们共同的七世祖吴来朝,荣河遗爱,汶水流芳,治下百姓到莱城东关建修了“荣河遗爱祠”!
说来“蹊跷”。祖孙相隔数百年,都与伟人有缘:后人荣获主席“努力奋斗”的题字,祖上是主席口中的“古代劳动模范”!
2024年11月28日晚于汶河社区(原莱钢金鼎花园南区)
注:
(1)凤城,莱芜城的别称。
(2)王芳文章题目是“寻找吴家,跨越山河”,引用时置换了前后句。
作者简介:
吴熙禄,网名“棋山风景”。1947年12月生。退伍军人,大专文凭。山东省职工教育优秀教师。籍贯济南市钢城区棋山管委圈里村。1965年参军。退伍后,先后就职于莱芜铁矿,莱钢安装工程处、莱钢职教中心。当过矿工、宣传干事,文科教师。曾在报刊、网络发表文章一百余篇。出版内部读物《汶水流情》《雁过留声》《玉壶冰心》《荣河纪行》《门槛记》《荣河遗爱》等。正式出版历史小说《大明清官吴来朝》《古槐幽梦》《天光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