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弘扬元素阴阳文化,传承创新中华文化根脉
——中华儿女的使命担当
宋向辉
在中华大地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孕育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中,民俗文化是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明珠,它贯穿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犹如涓涓细流,滋养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心灵。
春节期间,老头老太太怀着虔诚之心举行拜老天爷、拜灶王爷、拜财神、拜土地、拜城隍等仪式。这些仪式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动作,实际上,它们凭借着一种特殊的联系(如同量子纠缠一般)贯穿千年的民族文化基因,并且与太极阴阳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建起独特且科学的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但在现代中国教育体系里,这些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却被打上“迷信”的标签,在教科书中难觅踪影。这一标签恰似沉重枷锁,桎梏着亿万百姓探索民族灵魂传承与发展的脚步,给中华民族文化带来巨大的灾难。这一现状亟待改变,应重新认识和重视这些文化内容背后的真正价值,让中华优秀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正确的传承和发展。
当我们轻易地把这些民俗文化判定为“迷信”的时候,实则是在否定自身的文化。依据全息理论,这些传统文化绝非毫无依据的荒诞之举。比如,祭拜老天爷,这是对天地的敬畏之情的体现,是古人顺应自然、表达祈求风调雨顺美好远景的方式;祭拜灶王爷,彰显了民众对平安幸福家庭生活的期待,灶王爷守护着家庭的烟火;拜财神,映射出民众对富足生活的渴望;拜土地和城隍,是对一方水土平安的祈愿。而祭拜列祖列宗,更是孝道文化的关键体现,是对家族传承和先辈恩泽敬重、感恩的表现。在祭祖新风尚形成之前,一刀切地砍掉传承数千年的旧风俗,是在掘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我们的口号是:拒绝洋迷信,自信中国人!
相比之下,西方宗教在中国是受宪法保护的。西方民众怀着虔诚之心敬拜上帝,这被认定为宗教信仰。可奇怪的是,同样是对天地的敬重礼拜,为何我们本土的民俗却被讥笑为迷信呢?这实在是不公平的。这样崇洋媚外、区别对待的做法,让中华文化陷入了一种尴尬又无奈的处境。我们的本土民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瑰宝。然而,在面对西方宗教信仰能被尊重和认可时,本土民俗却遭受如此的偏见和误解,实在是令人难以理解。我们应秉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信仰,认识到本土民俗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不应给予不合理的歧视性对待。
在否定自身文化时,我们也正逐渐摧毁大众质朴的文化自信。中华民俗文化本是充满活力的沃土,如今却荒芜冷落、摇摇欲坠,致使老百姓无所适从。我们应珍视民俗文化,避免对自身文化的否定,重拾大众的文化自信。
这是一场残酷且无声的文化战争。我们破坏自身的本土文化土壤,如此一来,西方宗教必然会钻空子。这绝非是危言耸听,当一个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文化根基,就可能出现丧权辱国、国将不国的可怕局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复兴,而民间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我们必须给予民俗文化应有的尊重,或者对其进行重新定义。我们的本土文化土壤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根基,不容肆意破坏。西方宗教在本土文化根基受损时的渗入,会对我们的民族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传统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民间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尊重或重新定义民俗文化,是我们保护本土文化、维护民族根基、实现伟大复兴必须重视的工作。
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要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民族精神提炼出来,要实现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让民间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学校教育应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唯有珍视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华根脉,方可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如此,我们才能挣脱西方文化殖民的枷锁,进而在全球化的变革浪潮里,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产生深远影响。
在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似乎不自觉地做了许多损害自身的事。但要看到,在全球化工业革命浪潮下,西方文化已成霸权文化,中华民族也难以幸免。当下出现的盲目跟风、痴迷追捧甚至被悄然“洗脑”等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
春泥国学院于许成院长,是一个平凡的老百姓,以一介匹夫之身,却毅然担负起了人类文化的重大历史使命。他深知中华文化就是我们的根本,是我们的灵魂所在。我们这片广袤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犹如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根脉深深扎入这片沃土,枝干向着天空伸展,承载着我们的民族记忆、价值观和聪明才智。如果我们抛弃自己灵魂,忘却了自己的文化根基,那我们就如同无根之萍,只能随波逐流。
我们中华民族一直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面向世界,积极向其他国家和民族学习先进文化,但这种学习绝不是失去自我的被动式接受。中国文化有着独一无二的魅力,它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的精神标识,于许成院长创立的中华元素阴阳文化理论,就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武器。
中华元素阴阳文化理论体系,包括《元素周期律与人生》《数字周期律与人生》《全息周期律与人生》三部270文字的社科巨著。他是以居于当代科学中心地位的化学理论体系为载体,以博大精深的中华道生太极阴阳理论体系为灵魂,以人类的各民族文化、各宗教文化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为营养,在不改变原有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原则下,实现了古今中外文化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实现了科学知识人文化、人文知识科学化。它将古今中外文化、东西方文化通过核反应,构建了人类新语言文化,生成了易于被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是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所构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具有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人类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是继伏羲、黄帝、文王、老子、孔子等圣贤之后将东西方科学文化融会贯通的创世理论,是古今中外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新文化理论体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理论基础。
这一理论如同熠熠生辉的瑰宝,散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当我们深入学习理解、推广传播中华元素阴阳文化理论时,中华民族就有了走向世界的底气,就有了构建中国特色话语权的理论基础。
中华文脉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它流淌在历史的岁月里,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每一个公民都是这条文脉的守护者。守护好中华文脉,就是守护民族的希望之光。一个失去民族文化的国家,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就好像一个条线木偶,我们只有俯首称臣、马首是瞻,任人摆布,而失去了中华文化,整个人类也将会面临灭顶之灾。
可以说,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琳琅满目,例如:汉语言文化,方言文化、龙文化、民族精神、中医文化、诗词文化、古文物、民俗文化、儒释道文化、古老技艺等经典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根基,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但在西方科学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守住这些宝贝,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元素阴阳文化的理论宗旨,即实现科学知识中国化、万物理论易理化,实现科学读懂中国、造福世界人民。即实现领导人的将“马克思主义变成中国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变成现代的”的伟大理想。
我们要从家庭到学校,从社区到整个社会,都要营造出一种学习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氛围。弘扬国学精粹、以元素阴阳文化为理论基础,让孩子们从小在传统文化、古老诗词和民族艺术的熏陶下成长;年轻人应该以探索和创新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老年人应该将他们所传承的文化记忆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让我们都能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我们要学习于许成院长的勇于担当精神,深入探究元素阴阳文化理论的奥秘,让文化自信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心中,向世界展示着一个充满文化魅力的中国,为国家未来发展注入无限美好的前景。
于许成院长历经二十年艰苦奋斗,将自己大部分工资投入到图书出版中,并且免费赠送出万余册图书。这一行为,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对元素阴阳文化深沉的热爱和奉献精神。但令人遗憾的是,部分人对这些珍贵的书籍视若无睹,更有甚者,已经得到800多元赠书却将其束之高阁,任其蒙尘。这种态度反映出一种可悲的认知,这不仅仅是对知识和他人奉献的不尊重,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麻木与缺失。于院长的行为是对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努力践行,每一本赠书都承载着他的心血和对文化的敬意,那些得到赠书却不珍惜的行为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人类文化东学西进、东西融合的发展局势,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不可阻挡的滚滚洪流,人类的希望在东方,在中华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而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的中华元素阴阳文化则正是新时代人类新文化的呼唤。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学习中华元素阴阳文化,领悟和吸收其中蕴含的深邃哲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敦厚包容,并看到人类生存发展的希望。
元素阴阳文化宛如寒冬之后的缕缕春风,而于许成院长的壮举恰似一盏耀眼的明灯。元素阴阳文化所蕴含的力量,就如同春风在料峭寒冬之后带来生机与希望。在这股力量的映衬下,于许成院长的伟大举动更加凸显出其重要意义。这一壮举如同明灯一般,必然能够为我们前行的道路洒下明亮的光辉,使我们在前行途中不再迷茫。而且,这光辉所蕴含的能量不仅仅局限于此,它必定还会如同暖阳般,将温暖传递开来,给宇宙间的芸芸众生带去福祉,就如同阴阳平衡和谐所带来的广泛积极影响一样,这种福泽将惠及整个宇宙苍生。
——本文完成于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水集街道月湖小区2024年11月29日星期五3:17
作者简介:宋向辉,笔名宋祥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育硕士,客座教授。春泥国学院总策划,春泥诗社副社长兼莱西分社社长,莱西市作协副秘书长。取得“元素阴阳文化传播推广特别奖”等五个证书。《华中文学》古诗词总编辑,《中华精英文化》副总编辑,《世界诗人》副主编,《莱西文艺》编辑。在《诗刊》《中华辞赋》《参花》《星星》等刊物发表诗词1000多首,出版专著《诗韵心语》等6本书,获得《诗刊》社举办第五届诗酒文化大会等十多个全国级大奖,2023年被评为“十大年度人物”,荣获“文学工程奖”称号、“全国首批文化学者”称号、“全国十大书香世家”称号、“全国五一文学奖章”称号。中央CCTV编辑总部授予《首届中华文学精英特殊贡献奖》官方称号。莱西市优秀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