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久别的故乡
文/秋韵
当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心中涌动的情感难以言表。这是我阔别四十余年的故乡,一个曾经熟悉却又变得陌生的地方。岁月流转,时光荏苒,这里的一草一本,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我深深的乡愁。
这里的一切似曾相识,但却面目全非。儿时经常玩耍的打麦场没有了,打麦场连同以北的土地都盖成了一排排崭新的楼房,俨然变成一个小城镇模样。以前从村庄通往外界的土路,已经修成宽阔的柏油路,路两旁的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灯杆上镶嵌着红红的灯笼,一派红红火火景象。
记得童年这里是我的乐园,清晨,伴着鸟儿的欢歌,我从梦中醒来,迎接新的一天。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田野上,我和伙伴们在打麦场追逐嬉戏,笑声在空气中回荡。青春少年,我和社员们一起参加生产队劳动,度过难忘的时光。麦天,队长领着我们翻场、打场,将黄澄澄的麦粒装进麻袋,作为公粮交给粮站。秋天,我们把队里分给的红薯,一筐一筐地下到山药窖里储存起来。那时的村庄,对我来说,是温暖的港湾,是快乐的源泉。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离开了这里,踏上求学之路。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那个遥远的村庄,想起那片曾经给予我无数欢乐的土地,想起在一块儿玩耍的伙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喧嚣与繁华渐渐掩盖了我对乡村的记忆,那些记忆仿佛被岁月的尘埃所覆盖,变得模糊而遥远。如今,当我再次回到这里,一切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熟悉的田野被高楼所取代,曾经清澈的小溪如今已不见踪影,这就是我日思夜想的故乡么?
“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沿着那条狭窄而悠长的小巷,我走到老家门口,打开锈迹斑斑的铁锁,老屋犹在,只是没有了父母的身影,没有了灶间袅袅升起的炊烟,心中蓦然生起一丝孤寂与忧伤。老屋是在那场洪水之后翻盖的,当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盖房那天乡亲们纷纷前来帮忙,不要工钱,不辞辛苦,纯真的乡情让我感动。
走在美丽的村庄,修葺一新的民居,白墙黛瓦,清新别致。街道干净整洁,两旁已不见杂乱的柴草,以及臭味熏天的厕所、猪圈。当年我们上学时来回穿梭的凌乱脚印,已被尘封在水泥路下,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老家临街的墙壁上,有一块“优秀人才学历榜”,我近前驻足凝望,榜上不仅有我的名字,就连我正在上大学的外孙女也赫然在列。心中的温暖油然而生,这是家乡对历史的记忆,也是家乡对我们这些长年漂泊在外游子的牵挂。
巷口那棵600余年的老槐树,依然郁郁葱葱。村民们或三五成群地坐在树荫下,谈笑风生,分享着日常的琐事与乐趣;或孩童们追逐嬉戏,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为这宁静的村庄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多年不见,不时有邻里亲切地打招呼,嘘长问短,那份淳朴与热情,让人倍感温馨。
我走到田野边,如今这片土地经过“土地流转”被人承包,望着绿油油的麦田,仿佛还能看到当年辛勤的农民,头顶烈日挥动镰刀争秋夺麦的热闹场景,听到人们的欢声笑语。我开始想念那些熟悉的面孔,想念那些曾经给予我温暖和关怀的人。我开始渴望再次回到那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岁月,再次感受那份无尽的欢乐和温暖。我知道,这些只是我的幻想,这些只是我对过去的怀念。但即使如此,我也愿意沉浸在这份怀念之中,这或许是我与那段时光之间唯一的纽带。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人们跳起了广场舞,欢快的音乐如同潮水般涌动,他们随着节奏摆动身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小朋友们也不甘落后,模仿着大人的动作,蹦蹦跳跳,为这欢乐的场景增添了几分童趣。彩色的灯光在夜空中闪烁,与舞者们绚烂的服饰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我站在村庄尽头,望着那片熟悉的夜空,星星点点,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也在昭示着现在和未来。我知道,旧日的时光已经远去,唯有那份浓浓的乡愁永远伴随着我。
作者简介:张清亮,笔名秋韵,河北邢台市人,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邢台市信都区作协常务理事。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副秘书长,河北广播电视报特约记者、编辑,邢台市文学学会副主席、秘书长。著有散文集《岁月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