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艺术追求
——再访何海霞先生大弟子、中国美协会员、著名山水画家王启端先生
与中国美协会员、何海霞大弟子、著名画家王启端先生在其工作室采访时合影
(接昨天)谈到这里,王启端先生强调说:前文谈及,不管作品描摹什么事物,它总是包含着人的社会生活的涵义。所借者为“物”,所咏者为“人”,这是艺术活动中“比兴”现象的一个基本性质。《游春图》就是在中国绘画史中最早奏出的一支“比兴”的序曲。人们朦胧中觉得借用自然物象表达某种人的“意思”具有特殊的优点:——形状“雄伟”的山川可以间接反映人情中极其普泛的“阳刚”之美;而“秀丽”的峰峦却能表现“阴柔”之美。
王启端先生接着说:唐未五代的几位大师如范宽、董源、李成等他们各人不同个性和眼光来看待自然及山川万物——这时自然在艺术家笔下就成了人的化身。这时的花鸟也是一样的。宋初的黄荃和徐熙历来就有“黄荃富贵”,“徐熙野逸”之说。花和鸟有什么“富贵”和“野逸”之说呢?显然这些都是具有社会生活内容的概念。山川花鸟之“美”决非这些自然物象亘古就有的固有性质,而只是产生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活动的产物。
谈到“变形”,启端先生更是滔滔不绝:到了明清时代“比兴”形象的性质就又有了变化,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出现了“变形”。所谓“变形”就是画家把自然中的事物的固有特征的“形”按照画家主观要求而加以“变”异。例如牡丹、荷花、梅花之类的花卉,它们本来就有色彩鲜艳、形态丰满等固有特征。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固有特征同“荣华富贵”的人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在“比兴”涵义中联系起来了,并且在绘画中比较忠实地“再现”了这种固有特征。尤其是在宋元时期,无论是“院体画”或是“文人画”,其基本绘画的性质都是如此。但是到了明清,很多画家就不再追求自然物象所固有的“形”,这些画家一破宋元之常规,开始按照画家主观的需要将自然物加以“变形”了。特别值得提出的就是“文人画”,在“文人画”里就出了用“水墨”粗放爽快的笔法直接抒写出来的牡丹、荷花、梅花。
启端先生接着对我说:那么这时候“牡丹”固有的特征及“荣华富贵”的“比兴”涵义,就在这些画家的笔下开始用“变形”的手段把它“变”没了。也就是在这时候,早期(特别是宋代的“院体画”和“文人画”相对峙的时期)的题材界限已经被彻底打破了——不论是枯木竹石,牡丹荷花,云烟山景,果蔬兽禽等之间的界限已经打破。这是一种具有全新性质的“比兴”形像。画家不再象奴隶一样非要服从自然物象的固有特征不可,而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变形”了。于是这样画家个人的特殊思想感情及情趣,就可以从过去“摹拟”物象的方式中解脱出来,从而变得更加自由了。也就是在这时期,绘画的形象本身的特殊形式结构就成了“独立”于“摹拟”的特殊的审美因素了。这时甚至在真接描绘社会生活(人物画)中也产生了“变形”手法——也就是说他们不再纯粹客观真实地去“摹拟”人物形象所固有的社会涵义的特殊性。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比兴”形象。
听着启端先生滔滔不绝的述说,我的感慨很深,特别是他最后总结性的讲述,让我对其更加刮目相看。他说:总体来说,中国绘画中的“比兴”形象可分为两大类:前期(宋元),以“客观”地描摹自然物象的固有特征及其涵义,来隐喻社会生活;而后期(明清)就以“变形”的方法舍弃了“摹拟”物象的固有特征。
王启端先生说道:正是在这时候,艺术形象主要因素便成了一种只用“线”和“点”的纯粹代有“符号”性质的形式了。它这时和语言文字一样,完完全全变成了一种由人工创造出来的约定俗成的(非摹拟,抽象性)的艺术形象,以之“比拟”而不是“摹拟”社会性的思想感情的艺术内容。但尽管两类形象有所不同,然而两者的基本性质还是相同的,这个相同就是它们的形式与内容之间是有一个“距离”的;即便前期的“比兴”手法中还较“客观”地尊重自然物象的固有状貌及其涵义,但事实上却已经不是它们所固有的东西了(自然),而是由于人们的独特社会生活境况中产生的特殊思想,外加给它们的一种非自然的性质和涵义,尽管牡丹客观地具有一种丰满艳丽的形态特征。但它所谓有“荣华富贵”社会涵义,却是只能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产生的。
由此看来,艺术中的“比兴”现象的基本性质,总是人们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同一个原来并不相关,但可以产生一些思想感情上的联系的艺术形象相结合起来。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确是一种间隔的“距离”。把这种“距离”能够艺术性的结合或叫缝合或叫化合等,是不受自然力的束缚,是只有人才能产生的一种心灵现象(禽兽没有“艺术”)。一旦被人们普遍认可(约定俗成)便在艺术活动中广泛接受。这种氢谓“比兴”的艺术形象,就构成了中国画的主体。
短暂的交流,令我对启端先生更加肃然起敬。我知道与启端先生交流的话题很多,诸如他关于围绕“比兴”形象和审美情趣之间的如“情”与“物”,及“借物咏情”、“比兴”的艺术活动内容及形式的一些美学特点及关系问题,我将进一步向启端先生请教,也请广大读者朋友对启端先生的观点、特别是他的画作予以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