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杂感
周基云
1、西方一位哲人说:世界是一本书,不去旅行的人,只看到其中的一页。出去旅行,就有更多五彩缤纷的书目等待你去翻阅。
2、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过的人才对此有较深的体会,你在途中,可以去和自然对话,和社会对话,和历史对话,和文化对话,和自己对话。让你去感应天地,沟通古今,洗礼精神,品味人生。不论景点的内容是什么,总会让游客体会一些景点内涵以外的东西。
3、 自然的景观让你体会亲切,人造的景观让你体会虚伪。景观的内心酸甜苦辣,五味俱全。这里有流淌的精神、震撼的思想、执着的抗争、沉重的叹息; 这里有凝固的时光、折叠的历史、屈辱的坚强,血泪的土地。先人的丰功伟绩让你体会崇敬,宏阔的山林湖海,让你体会渺小......。诸多的景,让你探询、追问、思索,让你感悟、感动、感叹。
4、 除非是人力难以企及外,多数景点都是经过刻意雕琢,甚至浓妆艳抹得过于娇艳。无论是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抑或宗教寺庙,总是有一点出处,再加以放大,放大的尺寸随当地政府的财力和意愿而定,所谓给一分阳光就灿烂。
5、 景点总能迎合游客的潜在需要,能开发出契合你的旋律,满足你的愿望。或是升官、或是发财、或是生子、或是中榜、或是长寿………。
6、 如果把旅游看作是恋爱的话,自驾游就像是自已主动示爱,随团旅行恰似媒人撮合。自已主动去追,需要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媒人撮合多是走马观花,难以尽兴。
7、 历史像是一个天生的、需要远视的老人,非得远一点才能看清、看透。而他自己总是颤嵬嵬的跟不上时代,只是吞吞吐吐将心得体会告诉向他纠缠不休、刨根究底的后辈。
8、自然景观,总是鬼斧神工,浑然天成。可谓: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人文景观,总是把传说、故事、掌故,藏在隐秘的角落,或者深埋心底。让你感伤往事,怆然欲涕。
9、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大千世界正由于其多样性、差异性、独特性,才使人世间显得丰富多彩,缤纷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群星闪耀也在情理之中。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风物不同,人物也各有不同。
10、故土难移,叶落归根。与其说是家乡情节,倒不如说是生活的惯性,对母土的深情。入乡随俗,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当地文化、历史的敬畏。
11、行走天下,“游”也有道。追摹先人的足迹游,穿越历史,比较一下,也别有意味。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玄奘取经路、长征路,边走、边思、边悟,此行、此景、此情,大可以漫天的想象演绎。追星也可以,不过,区别也较大。李白大多数是主动去游,边游边吟,潇洒走人生;苏轼大多数是被动去游,边悟边乐,烟雨慰平生。徐霞客是自费游历,郑和是公派出游。我等普罗大众,游的是心态,玩的是志趣,重要的是放飞心情,能够乐在其中。
12、 游客像是被导游鞭打的陀螺,总是不停地旋转。在游过后,才觉得景点行走安排不尽合理。甚至遗漏了多个景区,而让游客购物的时间却总是充裕的。
13、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都是相对性的概念,防止被炒作带偏了节奏。即使是真实的,也是因人而异,视具体情况而定。宜养不一定宜居;宜学不一定宜业。
14、旅行前,也做好功课。不仅是应急准备,还可以防范避免安全陷阱、消费陷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15、一切景语,皆是情语。同是观景,心态有异,只是缘于各人心境的不同而已。
16、 时过境迁,沧桑巨变。满腔的热情、期盼,可能被荒芜和寂寞打击。有些景观,不去觉得遗憾,去后觉得后悔。我们自己甚至都回不了自己的故乡,这也算在情理之中。
17、 人只要活着,总是在旅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