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明 出世间大智'般若'
文/梧闽
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着''相'',放下执着,才是有智慧有觉悟的佛。外娑婆,着了"我相''和"人相'',但是如果能感觉"快乐'',不失为一种选择,虽然达不到"无相"的菩萨境界!
好好想一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心病,只是大小不同而已,总想抓个什么东西才舒服,这口叫"执著''或执着,有人想考名校,有的想涨工资中大奖,有的想换房子升一级,乃至成道仙佛祖圣贤等,总在盼个什么,用现代语言,叫志向,理想或梦!
禅宗六祖认为,这些东西都是空的,得到了最终还是会失去的…他所求的,是出世的大智慧,叫''般苦",让人/心无恚凝无恐怖,运离一切颠倒梦想。
当然,佛说般若,是名般若,即非般若…对般若的追求是出家人唯一的目标,这不同于五花八门的俗人梦想。真正看到一点般若消息,如孔子云"朝闻道夕可死矣!","死"即死了凡人的俗心,敢于把一切放下,就是让自己"应无所住'',在"应无所住''的那一个刹那间,而生其心,此时这个"心",便你是般若,有了这个"般若'',锻就了金刚不坏的意识流,而能一举攻破牛鬼蛇神的种种诱惑与圈套,正大光明观自在!
前几天和本群资深群友,从不跳糟的一位老姐,通了一通长话,论富贵双全,她可能是码国数一数二,但她也有烦脑…常满常常满生意成国级名牌,这自五代外婆妥妥地献捐白云岩禅寺,而这老姐祖母,听林坑老协李丰枝会长回忆''1971年古林寺塌下来…她祖母叫他去拿一捆纸字,细数起来有4千元,交代说"婴仔,赶紧拿去修缮,不够再说…'',以前无人知!这老姐长时间学祖母积阴德,烦恼的是"和尚太多,啥点灯法会理路太繁,套路多,真佛少,问我怎么了却烦恼?''。我说''妳已着相,执著形式…改革开放了,啥群体都是鱼龙混杂,披萨袈裟,不一定是真佛,佛在心中,缘起自性在…做好事随意忘记就好,但是不能随便呀!''她听我说,以为"我已开悟,成佛!..'',我连忙说''千万受不了供养,古林寺对作家协会支持很大,有可能偷偷地捐款大点''嘿嘿嘿!
六祖慧能在《坛经》讲''般若品'',那才叫''真知灼见'',其述说如此,"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知,各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来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电如露。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别无佛。''
这段《坛经》真品,不太艰涩难懂…且看五代南唐,有个''心观和尚",中秋那天晚上,即兴吟诗''团团离海峤,渐渐照庭深。今夜一轮满……'',到这里打住,第二年的中秋,他偶尔抬头,望见一轮满月,一下子豁然开悟了,脱口而出"清光何处无?",感恩您看了此贴,或许明年此时,您也觉悟了!阿弥陀佛!
翻译《金刚经》最好的这个人不是《西游记》的唐僧原型玄奘,而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他的父亲是印度一位多才足智的宰相,出家当和尚了,他的母亲是一位国王的公主,逼着这位暗恋入心的宰相还俗,同她结婚,后来就生了这个儿子。等儿子快长大快成人时,这位公主却要出家,宰相反而不同意说:'我好好出家当和尚,妳逼着我还俗结婚,现在妳却要出家当尼姑…开啥玩笑?'。这个故事写成一部小说,应該非常精彩。但这仅仅为序,他她俩的儿子十一二岁时,已经可以说悟道了,三十多岁就到了中国大陆。当时是南北朝的时代,为了请这位学者来中原传法弘道,北朝姚秦发兵灭了西域三个国家,这在古今中外历史上,为了'抢人'更严格说'迎佛',确实是一件十分震撼的事件。鸠摩罗什这样一位大法师活佛,西域各国都在争取他,什么经济啦政治,一概摆在后头不管,因为争请鸠摩罗什,一国灭了另一国,第三个国家又灭了第二个国家…为什么呢?请看唐朝敕建漳州府的武则天女皇帝,为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写的《云何梵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万千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应是《云何梵偈子》的序,正文为:'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云何以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啥叫般若,这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把'我'执都否是了的大智慧。'波罗密'就是到彼岸,这一生都是在此岸,而来世来生是彼岸的愿景。'金刚'是钻石硬钢,颠簸不破,流传万世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为什么是《金刚经》,因为它彻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承认一个真理、一个至道,并不认为一切宗教的教化仅仅限于劝人为善而已。所以,我认为在传统文化中,《金刚经》在佛教文化中的地位或影响与中国本土儒道两宗文化共源《周易》一样重要。
六祖惠能,本来不识斗字,上山砍柴养母为生,入市经过一个客栈,听到有人在颂读《金刚经》,一闻经即开悟…不可思议,有的人熟读《金刚经》几百遍上千遍,仍然摸不到觉悟成佛的魂头,而六祖惠能却'一闻'便开悟。《坛经》中的解释叫'宿世有缘',是多生累积而来的潜意识被突然启发了…许多人不相信灵识的流转,仅仅看到了一世,认为没有前世也沒有来世,灵魂是断灭的。但就解释不了六祖惠能'闻经开悟典故,而似乎相信遗传基因,诞生咱这生命细胞的精卵,有灵识的传承吗?科学到目前都无法应证…那么,宿世而来的灵识,或许如一种传统的说法'灵识投胎'。古早,孔子与弟子在路边大树下休息,弟子子路与一个路人为着一年是'三季'还是'四季'争论得不可开交。后来请孔子公评判是非,孔子曰:'一年三季',路人高兴地唱歌走了,另一头的子路却成了愣头青。孔子曰:'这人是蚂蚱来转世的,前世只有春夏秋,沒有活到冬季。'子路这才懂了。懂了'夏虫不可以语冰'的故事,少与动物刚来转世的类人假人争论吧!孔子公虽然与同时代的释迦牟尼佛祖认识了有灵识转世这一真相,但鉴于古早大众的初级科技文化水平,不想钻牛角尖,对鬼神'敬而远之',告诫弟子'不知生,焉知死?'把有限的生命发挥好,暂时'不语怪力乱神'吧!
《金刚经》里有两句话很重要,一是'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有为的人得到智慧之'法',就可以比较容易成功。问题是,'无为'也有一种智慧,中国人常说:'有所有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有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各种诱惑或陷阱很多,香港的'六合彩',中国的A股,各行各业的投资…如果看不清法与非法,摸不透买与不卖K线,影响投资决策定夺的常与无常,有许许多多需要的,就是《金刚经》说的般若,即能悟天机或规律的大智慧,'无为法'也是一种大智慧,因为生命短暂,精力有限,如何形成制心一处的'专注力'呢?这是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共同的成功经验。'无为法'实际上是培养自己的'戒力',戒乱思想乱作为。《金刚经》的另一话是:'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心不住色,咱这颗心不被外面的氛围或人造的场景影响与左右,做人办事不忘初心,坚持底线,固守原则。'云何应住'真的很重要。云何降伏其心,禅宗大师具足'降龙伏虎'的法力,为人处事如儒家的中庸,道家的中正,不偏不倚。古人云:'聪明正直,死而为神',聪明难正直更难,如何学习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日记》中这句话实际上是发了宏愿大誓。犹如地藏王菩薩的宏愿:'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地狱不空誓不为佛'。所以,雷锋同志永远是国人的学习好榜样,他也是神州的神圣'雷神'!他不仅有聪明而且太正直!
而这一切,都需要从心上去恶除邪,降龙伏虎,克服'一念三千'中不好低级甚至非法的动念!
这句话的内涵,在于培养自身的'定力'。人一但有了'戒力'而且又有'定力',那么距离拥有成功的'慧力'就不远了。
那么,慧力从哪里来呢?首先在于如何开启智慧,而后是应用智慧,最终又归纳成法。《金刚经》里的'般若'就近似这个意思,这个般若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指了解道、悟道、修证,而后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个'般若'甚至可以肯定一切,也可以否定一切,包括过去式的自己。因为《金刚经》里有一个逻輯思維三段式,毛主席曾经对赵朴初居士说:'《金刚经》真的有意思,有辨征法思想…佛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一切的一切,都是因条件和合而现在,因条件转化而分离。今天说的真理,明天也许又不适用了,毕竟'无常'才是真的,因果律也是真的!
'慧力'的表象与意志,应该有所体现。南怀瑾大师在《金刚经说什么》一书中,把人的'慧力'表象分为:实相般若,如何透过实相看到非相的真理或规律性的法;境界般若,如向上全提境界,'云在青天水在瓶'禅意,'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理一殊胜等。文学般若,啥是佛,若说一物即不中。但说出来的话写出來的字,有大智慧,您便在进行修六度法布施了。方便般若,四两拨千斤,杠杆原理。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橇起地球',这个'支点'便是撬动的方便。眷属般若,如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而达到般若,佛教尚有大小乘或密宗,各取所需,因缘际会随缘吧!嘿嘿!
'般若'有三种或者五种,千人有千人的体会不一而终,这就是《金刚经》的应用与实证魅力,故而充满了生命力,就似闽南人吃牡蛎,就同样一种海鲜,可以用煎煮炸卤炖蒸等不同手艺做成十八种食品,不同的厨師又有不同风格口味一样,这一切的一切,都可能有一种或多种食材混作,妙不可言,而海蛎却属不可或缺的'真空妙有'吧!
也许早晨的阳光已經来了,尘世的外界很精彩,也并不复杂…只是风吹草动,人心跳着而已…
中科院院士、中科大原校长朱清时先生说:'在二千五百年前,科学出现了分歧,一个是古希腊的方向,向外了解客观世界;另一个是古印度的佛学,向内探究人的主观世界…佛陀研究到了人有八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未那识(下意识)、阿赖耶识(藏识)…严格说佛学不是宗教,而禅定在于重新塑造启发大脑…也就是挖握出藏识的般若(大智慧)',这个把佛教科学化的转折点,就是佛教传入中国八百年中国化的成果,在唯一由中国人六祖禅宗说的經典《坛经》中…
六祖惠能说的课,其弟子整理成《坛经》,其中《般若品》有段文字很有意思,群友中可能仅有江番薯或东坡竹林读过书的文化人,能懂了一些,而多数却如雷贯耳之'鸭子听雷'之状,不妨试試,《般若品》云:'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各人本自有之(人人都有佛性),只缘心迷(被财名利货所吸引),不能自悟,你假大善知识(活佛高士)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林琦法号'若愚'、番薯真名'智猛')。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循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别无佛。'明朝才子王阳明,据传是六祖惠能的转世再来人,他从朱熹的理学上,再次援引禅宗般若,集大成为'心学',影響了日本明治维新又及中国改革开放,如果说'实事求是'是朱子理学的成果,那么'解放思想'便是阳明心学的旨归…这亦出自《坛经》中六祖的开示,必須口念心行,才有见性成佛的'知行合一'般若也!
六祖惠能的《赞般若波罗蜜多颂》,为我們揭示一个真谛:'佛在心中',而不假外求;后来禅师遇弟子问:'啥是佛时。'总是说:'若说一物即不中',意思是'佛'不是客观世界的任何表象,包括寺庙、佛像、经书、和尚或居士,都不是'佛'…有文人'道是山上的人,儒是社會需要的人,佛不是一般的俗人'也不无道理,而正确的解释是,佛是觉悟的人,人是未觉悟的佛…嘿嘿,我处于觉悟与未觉悟之间…不知道是人还是'佛'。六祖惠能对佛教中国化的巨大贡獻,就是确立了'以人为本'的鹄羹。领导人说:'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我們打江山,守江山,就是守住人民的心。',而人心的向背,决定了国家兴替。
闽南红色收藏家何乐中先生,乐在其中的并不是'不中'的中,中国的'中'除了'土中'古称,更是文化上的'中'字内涵,儒家的《中庸》,道家的中和,佛家的中道一一不假外求,又不偏不倚走中道,不必太微观或宏观,注重中观,而这一切应該追溯禅宗二祖'龙树菩薩'的般若…
从佛学经典上了解,'龙树菩薩'作为中观论创始人,被誉为'佛陀第二'真传谪系,他打动了我的智慧,首先是哲学上打破了'二元论'的偏见,认为这个世界不是唯心的,也不是唯物的,而是心物合一的世界。非此即彼是西方哲学的二分法,也是'零和搏奕'的文化渊源。龙树菩薩打动我的第二种智慧是,对待世界的视线应該'中观',不宜微观地去钻牛尖,也不能宏观地去泛虚自在…毕竟人的觉悟境界,持中为正…过于微观或宏观,实在无法把握自己的作为!
达摩祖师是禅宗的第十八代祖师,龙树菩薩却是古印度禅宗二传,龙树菩薩的中观论近似中国儒家的《中庸》思想,而他的《大智度论》那就是儒家的经典《论语》或大学了。古今中外历史进程中,人类的认知或觉醒道路虽然曲折,但是总有殊途同归的融合…龙树菩薩,可谓至圣先知也!
佛陀在世时,曾预言:在自己涅聚后,佛教将在印度走向没落,宗教林立,各行其是,人民苦不堪言,忧心忡忡。
佛陀预言龙树菩萨将诞生于娑婆世界,为众生指明道路。
佛陀涅繁后,他出生在南印度的一个婆罗门教的名门望族,因母亲在树下生他,他成道与龙族有关,所以号为龙树,取名为大英雄之意。
小龙树天资不凡,聪慧过人五岁便能背通四部吠陀经典并知晓经文的大意,小小年纪就闻名于南印度青年时期龙树也是浪子一枚,误交三名损友学到了隐身术,并被三损友怂恿去王宫后院戏犯妃子,侵凌宫女,触怒龙颜,事情败露,他的三个好朋友都成了刀下之鬼。
侥幸逃脱的龙树亲眼看到好友被砍,命丧黄泉,心中悲苦,他领悟到,欲望和贪求是惹祸的根源,为了色欲而染污梵行,毁身败德的确不是智者所为。
龙树在迷途中找回了方向,参悟了苦谛,痛定过后踏入佛门。
悔悟后的龙树菩萨千里迢迢奔赴北印度寻求佛法真谛,在喜玛拉雅山的一座佛塔边得到一名老比丘亲传大乘经典,后在大龙菩萨的引导下,来到龙宫阅读诸方等大乘深奥经典,得无量妙法。三个月后,通解甚多,深入无生,二忍具足。
在求法的路上孜孜不倦,一颗璀璨的佛学巨星冉冉升起。龙树菩萨在浩瀚的经海中寻求善法,终于理清了佛门派别争论的理论根源。
在大乘佛教的基础上正本清源创立以中论为标志的一套学术于“空",创立了不洛两边的中观学说。
他沿着佛陀所提倡的中道思想继续前进,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佛教部派间的争论,对后来的佛教发展影响极大,被称为佛教"八宗之祖”。
龙树菩萨著书浩如星海,保留至今收集在《大藏经》中的约有19部,这些著作又可分为宗论部、释经部、集经部、颂赞部,不枉千部论主之美名。
龙树菩萨的一生是传奇的,他继承了佛陀的缘起思想,以他极其犀利的智能之剑,除去了人们一切的名言戏论,为后世从情思见解中解脱出来,开辟了一条道路。
对于当今中国的现状,龙树菩薩的远离'五邪命'真知灼见,似乎仍然有现实意义!
'乍现奇特、自赞功德、占相吉凶、高声示威、称得供养'为'五邪命'人,龙树菩薩开示远离为吉!
郑亚水,笔名梧闽,出生于漳州东郊梧桥村毕业于漳州农机校和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文学与艺术联谊会副会长。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
作品《<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赛“二等奖”;《禅意 太武凡木》荣获全国第八届新年新作征文“一等奖”;2022年11月,《空中并不是“无色”》荣获第二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 金奖;2023年3月,《走在后港古街》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 一等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特等奖”,并入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2024年卷);《梦一回太武夫人》荣获第二届中国最美散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梦里百花 正盛开》荣获2024年“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大赛“一等奖”;2023年被中国散文网聘任为“中国散文网专栏作家”;
本书《日出紫云》,历时15年,从1033篇在线网絡文学中,精选500余篇上线《北京头条》+《今日头条》联袂展播,再从中筛選200余篇,结集40万字散文专著,作为20万字《月泊龙江》(海峡出版社)姐妹册,谢謝亲的您,一路鼓勵、点赞、补台、转发、并参与本书编审校对出版发行过程!谨以此文表达知恩谢意!本书精品有国家级征文'二等奖'以上22篇、每篇全国读者超过5万人次。欢迎惠购收藏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