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城一九三四 】 边城游记之十三
(结束篇)戴周麟
看了《边城》原著,以及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又亲到钟灵毓秀的边城采风,我感到了边城和边城人最重要品质,从中还看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湘西边城,我们所没有察觉到的"清平世界“。
我在以上作品中看到:
在小小的边城里,伸出援手不是被封印的美德,而是每个人生活的常态。善良的人们把救人于危难之中当成理所应当的事情,他们发自内心地以助人为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这团火支撑着自己勤恳务实,也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光和热。
团团火焰,拾柴聚力,这一点在老船夫去世后体现得淋漓尽致:翠翠爷爷离世的消息传到了城里,顺顺、杨马兵、城中的老道士纷纷带人赶来为老人送行。家中的人进进出出,众人齐心帮忙。
爷爷的无声奉献都被大家看在眼里。人们敬重翠翠爷爷的人品,因有公帑,爷爷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收过渡人的钱或物,这非常难得。
不收费的”拉拉渡“,不就是免费的“公共交通"么!在看《边城》以前,我从不知咱们中国,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有了免费的公交。
在茶峒这个小镇,没有贫富差距引起的阶级岐视和剥削压迫。有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和相互尊重。
在茶峒,百姓们感到当地有驻军的唯一存在,只是号兵每天执行吹号的仪式。百姓们几乎没有觉得有兵士的压迫感。兵民和谐相处,与其它影视作品中的国军强兵欺民的现象,相去甚远。
端午日,驻军长官前往现场观看赛龙舟,与民同乐。部队士兵与当地人一起参与抢鸭子活动,热闹非凡。
我看到:边城人心中没见有地位尊卑和阿谀奉承,大家都简单而随性地生活。
沈从文先生为写《边城》,为采风,曾在茶峒租房子住了相当一段时间。其书中描写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茶峒,这个世外桃源般的”清平世界“,应该是真实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