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效法圣贤
——破解与再发现
宋向辉(山东)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圣贤的思想犹如日月的光辉,照耀着人类文明长河,高悬于精神的天幕,长久以来成为人们仰望和敬仰的对象。然而,“仅仅仰望圣贤是不够的,效法圣贤首先要破解圣贤。这不仅需要在未知的领域努力探索圣贤,更需要在已知领域重新发现圣贤”这一观点,我认为是正确且极具有深远的意义。
仰望圣贤,是一种本能的崇敬,他们的思想、品德和成就如同灯塔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但仅仅仰望,就如同站在远处欣赏一幅名画,只能看到其大致的轮廓和模糊的色彩,无法领略其中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内涵。若想真正效法圣贤,破解他们则是必由之路。就像哥白尼面对传统的地心说的圣贤认知,他踏入了未知的天文学领域探索托勒密体系这个被视作圣贤理论的学说。在当时,地心说被人们奉为圭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圣贤理论。哥白尼顶着被围攻等巨大的压力,凭借着对天文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枷锁,破解了地心说的局限,提出了日心说,从而为天文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这一伟大的突破源于他对未知领域中“圣贤”理论的勇敢探索。
在未知领域探索圣贤,是推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这扇门后可能隐藏着圣贤思想的源头,可能有着当时未被挖掘的背景和动机。然而,仅仅如此还不够,还需要在已知领域重新发现圣贤。因为在岁月的流转中,我们对圣贤的已有认知可能被刻板印象所束缚,或者被时代的尘埃所掩盖。
比如孔子,我们都熟知他的“仁”的思想,他一生倡导的道德准则与人际规范。在封建王朝时期,人们更多地将孔子的学说作为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强调等级森严的礼,而忽略了“仁”中关于人性本真的尊重与关爱这一充满活力的内涵。在现代社会,当我们重新审视孔子的思想,在已知的他的语录、事迹中,我们又重新发现了他对教育的革新理念、对个体修养塑造的积极意义。我们拂去历史加诸其上的灰尘,挖掘出孔子思想中能为现代和谐社会、个人心灵成长提供养分的部分,这就是在已知领域重新发现圣贤的例证。
而更重要的是在已知领域重新发现圣贤。这就像是在一座已经被挖掘出部分宝藏的古老矿山中,再次深入探寻被遗漏或者被误读的珍宝。对于那些人们自以为已经熟知的圣贤思想,往往因为时代的局限、文化的隔阂而存在理解的片面性。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历史中一直被奉为经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从现代科学、伦理学等多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他的思想,发现其中一些过去被忽视的观点对当下的哲学构建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一重新发现的过程,让圣贤思想在新的时代土壤中再次焕发生机。
所以效法圣贤,不应当是机械地模仿,而应当是深刻地理解并创新地传承。当我们在未知领域探索,在已知领域重新发现时,我们就能将圣贤的精神融入时代的脉络之中。如同一个工匠修复古老的雕塑,不仅要探究雕塑背后的艺术流派和创作背景这些未知元素,还要重新审视雕塑现有的每一道纹理、每一处曲线这些已知部分,最终让雕塑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所以,仅仅满足于仰望圣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破解圣贤,在未知与已知两个维度上展开探索与发现,才能使圣贤的精神得以传承并在现代社会绽放出新的光芒,成为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巨大动力。
宋向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华中文学》古诗词总编,《中华精英文化》副总编,《世界诗人》副主编。春泥诗社副社长兼莱西分社社长,春泥诗社国学院总策划,莱西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