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乡魂
作者 台见新
公元2015年8月12日,这一天风悲日曛,天容惨淡,一位普通的乡村医生因病去世了。噩耗传来,诸城震惊,上至市府领导,下至工人、农民、学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年幼的娃娃,人们纷纷自觉的前来为他送行。送行的队伍排成了一条长龙,多达四百之众,许多人在他遗像前嚎啕大哭,泪洒棺灵。
他是谁?有何德何能,竟感动了诸城无数的百姓!
六七十年代,乡村经常会看见肩上背着一个刻有白格红“十”字方形皮革卫生箱,里面装满了简单的医疗器械和少量的药品,穿梭于大街小巷,服务于千家万户的倩影,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赤脚医生”。在广大的乡村,显得那样的奇特和突出,成为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他就是这众多的“赤脚医生”中普通的一员,名叫王金鉴,1965年2月生,诸城市程戈庄人。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十六岁那年当了一名“赤脚医生。”自参加工作起,他就牢记父亲的教诲,“视人民为父母,待病人如亲人。”由于工作勤奋、热情,后来调到程戈庄乡医院当了一位药剂师。再后来因为工作成绩突出,提拔为乡镇医院院长。
王金鉴中等个子,敦实,朴素,为人谦逊,和蔼可亲,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生前是诸城市龙都卫生院的院长,一位扎根基层三十四年的乡村医生,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同行眼里他是大家的主心骨,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哥哥”;在百姓心目中他是一位“守护神”,被人们誉为“乡魂”。
诸城市辛兴医院的医生们清楚地记得,那是2003年11月的一天,王金鉴刚调到辛兴卫生院当院长的情形。
“我干院长,就是要为老百姓服务好、让院里的职工有饭吃。”这是刚刚打完“非典”战役的王金鉴由诸城市桃园卫生院调任辛兴卫生院时,面对着二三十号人,许下的诺言。当时的辛兴卫生院,困难重重,人心涣散,也没人把他的话当真!因为他太不起眼了,一身灰夹克,挟着一个破公文包,十足的一个土包子。至于承诺,国家明文规定有条条杠杠的下面都难以落实,何况一位土里土气的小小卫生院院长说的话,谁人肯信!况且那时候的农村卫生院普遍不景气,辛兴卫生院又是名副其实的“烂摊子”,在全市卫生院中排名倒数,欠了一屁股外债,职工连工资都发不下来,王金鉴可谓临危受命啊!然而他通过深入调查,多次与职工谈心,了解问题所在,团结同志,集思广益。首先让全院上下一条心,达成共识,形成了凝聚力。其次改变医院的外部环境,他几乎像武训一样多方筹措,终于盖起了门诊楼,然后广招贤才,聘请专家坐诊。这期间王金鉴是全院最忙的一个。上班自己挤公交,而医院配备的轿车却用来专门接送离医院远的职工和急需动手术的病人。他曾经三次把宿舍让给专家住,自己就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有时病号满了,床位不够,他就腾出办公室让病人挂吊瓶。不到一年的功夫,他似乎有一种“魔力”,楞是把一盘散沙拧成了一股绳。这种“魔力”就是“视人民为父母,待病人如亲人。”由此铸就了“乡魂”。
乡村卫生院经费十分紧张,王金鉴恨不能一分钱掰成两分用。盖门诊楼的时候,为了节约成本,他大到钢筋水泥小到一枚螺丝钉,都要自己亲自去买,货比三家。人家说,他是干药库出身的,真是把买药的本事用在了盖楼上,他太“抠门”、太“小气”了,一分钱不多给卖家还要买到最好的。就像自己家盖房子一样,吃住蹲守在工地上,鞋上满是水泥渣子,衣服上净是油漆、涂料。爱人迟永萍回忆起王金鉴在辛兴那段艰苦的日子时说,她的丈夫整天灰头土脸的样子,“就像一头小土驴!”大家也都说哪有干院长这么累的。
说王金鉴“抠门”、“小气”吧,真是一点也不过分,他竟然对自己都大方不起来。盖门诊楼的时候,他就把馒头揣在衣兜里,饿了就拿出来吃两口。同事们清楚地记得那时候中午喊他一起去吃饭,他手里攥着半个馒头,鼓着腮帮子边吃边下楼跟大家打招呼说他不去了。
你说他“抠门”“小气”不?每月两千多块钱的工资,仅仅给家里300块钱,那他的钱花到哪里去了?爱人迟永萍知道,他把钱又花在病人身上了!
2003年11月的一天,初任辛兴卫生院院长的王金鉴在查病房时,听到一位病人与值班大夫发生了争吵。他心里一“咯噔”,莫非有人闹事,因为当时“医闹”盛行。王金鉴急忙上前询问怎么回事,原来是一位叫刘淑臻的病人闹情绪。他和蔼可亲地问,“大爷您心里烦,肯定是我们做的还不够好,您有什么意见就说出来吧!”老人看了王金鉴一眼,见他土里土气的样子,还以为是一位清洁工呢!就没好气地说:“跟你说有啥用!”王金鉴仍和颜悦色地跟他沟通,通过聊天了解到,这位老人是一位复员军人,腿在战争时期受伤截过肢,虽然有一对儿女,然而都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回家,每次住院都是老伴照料,老伴也七十多岁年纪啦,手脚不麻利了,照顾不周到,心里烦,于是经常闹情绪。王金鉴了解到这一情况,就抽空陪老人聊天,自己掏钱给老人买饭,帮助老人活动。时间久了,老人心情开朗起来,情绪也好了。有一次,王金鉴外出学习,为了照顾好老人,掏出一百元让同事扛回了两箱方便面放在病房里,以备老人需要。自2003年11月至2015年8月20日老人去世,长达十二年的时间里,王院长先后调到了百尺河伤骨科医院、龙都卫生院,刘淑臻老人就跟着他到那里住院,成为王院长的铁杆粉丝。有人不解地问刘淑臻老人,“王院长是位药剂师,又不是一位名医,你为何大老远地跑来找他!”老人总是一句简单的话,“俺信他!”
“俺信他!”多么朴实的话语啊!透过这句话,看到了王金鉴“视人民为父母,待病人为亲人”的真谛!
“大嫂,钱找到了!”只见王金鉴高高举着一百二十元钱,向一位正在哭泣的大嫂喊着。这是2007年秋天发生在辛兴卫生院门诊大厅的一幕。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一天上午,辛兴镇一位四十多岁的病人家属,正在门诊大厅为病人取药。突然身上带的一百二十元钱不见了,摸遍全身也没有找到,一时着急,一腚坐在地板上大哭了起来。旁边的人一面劝说着,一面帮她仔细地寻找着。哭声惊动了王院长,急忙来到大厅一问,原来是这么回事。王院长一边安慰那位大嫂,一边也帮着寻找。只见王院长一转身,从衣兜里掏出了一百二十元,高高举着说:“大嫂,钱找到了!”说着把钱塞给了那位大嫂,让那位大嫂赶快去取药。在场明眼人清楚地看到,这是王院长从自己衣兜里掏出来的钱啊!
王金鉴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遇到困难病人或者孤寡老人取药钱不够了,就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他医保卡上的钱多数帮助了别人,反而在自己病重住院期间,欠下了九万多元的药费。在他病重期间,有人要上组织提出要求救助,他婉言谢绝了。他叮嘱爱人,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他虽然愧对妻子和女儿,然而在乡医这个岗位上,他无怨无悔,在生命弥留之际,他仍然挂挂着卫生院的工作,想着医院的病人,唯独没有自己。他曾对爱人迟永萍自豪地说:“这一辈子,我对党对人民问心无愧,实现了以诚为本的理想,我值了!”
“我值了!”语气之间透出了坚毅乐观!在乡村这方土地上他“视人民为父母,待病人如亲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当然值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此时此刻不禁想起了,毛泽东对白求恩同志的高度评价,“这是一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
王金鉴在百尺河伤骨科医院当院长期间,把“视人民为父母,待病人如亲人”当作座右铭,高高地立在医院门诊大楼上。
百尺河伤骨科医院医生们幸福地讲述了王金鉴工作中是怎样实行人性化管理的。当时为了规范制度,有的单位把”罚“字当作对待下属的法宝,医院也有领导人提出要以“罚”为主,王金鉴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他提出了“光奖不罚”的理念,他把医院有限的资金都用到实处,改变了医院外部环境,更新了内部医疗设备,大幅度提高了乡村医生的福利,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水平,赢得了百姓的称赞,百姓称他是好医生,是百姓的守护神,是“乡魂”!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正当王金鉴甩开膀子准备大干一场之际,在那个只重学历不重视真本领的时期,因为王金鉴没有大专学历,不能在百尺河伤骨医院院长任上,降级去了龙都卫生院。他二话没说,愉快地接受了组织安排。
鲁迅先生说过:“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这就是乡村医生的生活写照。不为名,不计利,光明磊落,默默无闻。然而他们扎根乡村,服务为民,成为人们信任和依赖的贴心人,成为当今社会的“乡魂”。比起那些脱离群众,甚至作威作福,欺压群众,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贪污腐败之徒,男娼女盗之辈,这位整年一身灰夹克,其貌不扬的普通乡医,一生“视人民为父母,待病人如亲人”,曾经手上经上千万元的医院基建经费,身后却留下九万多元的欠债!是多么伟大,多么高尚啊!
王金鉴生前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注意,然而逝世后,却引发了诸城大地许多人无尽的思念,引起了诸城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王金鉴事迹报告团,在全市巡回作报告。各种媒体也开始进行了详细报道,王金鉴先后被评为“诸城好人”、“潍坊好人”、“山东好人”、“中国好人”。
2016年7月19日,潍坊市委书记杜昌文到诸城看望了已故诸城市龙都卫生院原党支部书记、院长王金鉴同志的亲属,对她们表示诚挚慰问。杜书记说,王金鉴同志的先进事迹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事业勇于牺牲的可贵精神,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榜样。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深入开展向王金鉴同志学习活动,把他的先进事迹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扎根基层、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造福百姓,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016年7月29日。中央文明办在河北承德市举办全国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正式发布七月“中国好人榜”一百零九位助人为乐、敬业奉献、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身边好人光荣上榜,王金鉴荣登诚实守信榜!王金鉴终于登上了“中国好人榜!”消息传来,诸城沸腾了!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
写于2018年8月,2021年3月21日第一次修改
作者简介:
台见新, 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男,汉族,生于1960年6月,大专毕业,退休教师。
诸城市古遗研究会理事,诸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潍坊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世界汉语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