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蔡万勇 (加拿大)
推荐: 茹悦 (旅俄)
编辑: 海外华人文学
图片: 昵图网、百度
严父慈母,是很多中国家庭的现象,我家也是。印象里,父亲一直都很严厉,儿女们惧怕,不敢亲近他;而母亲,一辈子都呵护和疼爱子女,始终在我们和父亲之间起缓冲作用。父亲是整个家庭的主心骨,教育和引导儿女的成长;母亲,则是家庭的凝聚力,让儿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美好。
曾经不止一次的听到乡邻说,我的母亲,是个像菩萨一样的人。他们说得没错,母亲一向豁达慈祥,为人和善。平日里遇见了人,会微笑着打招呼;乡邻家里有红白喜事,母亲会主动过去帮忙;母亲不喜欢八卦,不会东家长、西家短的在背后议论人家;母亲也从不会挑起事端,与人和睦相处,人缘特别好。甚至有些时候,我觉得母亲善良得让人心疼,因为即使遇到心眼不好的人使坏,母亲也不愿意计较,当我得知有人欺负母亲,而愤愤不平的时候,母亲总是大度的摆摆手说:算了、算了,不要说了,由它去吧。
母亲就是这么一个朴实而善良的人。因此,母亲在世时,备受尊敬。我清楚的记得,那一年,母亲去世,前来悼念的人络绎不绝。出殡时,送行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尽头。
母亲去世之后,直到现在。我的内心一直都有个结,一直都感到愧疚。因为我长期漂泊在外,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和照顾母亲。大学毕业没多久,我便离开家乡,前往新加坡工作,后来辗转加拿大和香港,再后来虽然回到国内了,但也一直在远离母亲的城市工作。只能在假期,偶尔抽出时间回家看望母亲。但是,几十年来,母亲从不责怪。相反,总是牵肠挂肚,甚至为我而担惊受怕。每次我从国外打电话回来,母亲的语气总是又惊又喜。母亲并不是善言的人,短短几分钟国际长途电话的通话,母亲叮咛再叮咛,一定要吃饱要穿暖,要注意安全。。。。。。
二三十年前,我在国外工作了十几年。那时候,国家远没有今日的繁荣,我家的经济环境也不好。当年到国外去,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赚钱来补贴家用,所以,即便平时也很想家,想念父母,也不敢轻易回国,因为机票非常贵。只能隔一年甚至两年才回国探亲。
每一次回国,还没到家,在老远的地方,就闻到一股浓浓的香味,那是母亲在炖鸡汤。每每知道我从国外回来,母亲总是欢天喜地的,就像过大年一样的高兴。眼里含着泪花,嘴角却都是笑意。母亲从未问过我这一年里赚了多少钱,买了什么礼物回家。而是第一时间端来鸡汤,催促我趁热赶紧吃。老家院子的一角,母亲专门隔了一个区域,养了一些鸡和鸭,就等着我回家做给我吃。母亲平日花心思、精心养的鸡鸭,做起汤来,味道特别浓郁、鲜美。每次,第一碗端上来的就是两个大鸡腿,母亲则站在一旁,搓着手、乐呵呵的看着我吃。嘴里还念叨着,说,我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到那么远的地方赚钱养家,真辛苦,真不容易。平时照顾不到,现在回到家了,一定要让我吃饱、吃好。说到动情处,母亲红了眼圈,频频的擦拭眼泪。其实我心里也是蛮有感触的,但是我是男子汉,所以每次都要做出坚强的样子,安慰她说,没什么,放心好了,我会照顾好自己。
母亲的离开,已经有好几年了。这些年来,我也走过不少地方,品过很多美食。但是,自从母亲去世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喝过,像母亲亲手做的,那么香甜、那么美味的鸡汤了。我不止一次做梦,梦里,看见母亲把陶罐放在铁锅上面,周围用锅灰把陶罐掩实,然后放在煤炉上,慢慢的煨,直到煨出一股浓浓的鸡汤香味,让人垂涎欲滴。醒来后,我怅然若失。我知道,往后的日子里,那锅鸡汤的香味,就再也不可能闻到了。只能在我的脑海里,成为回忆,成为永远的绝唱。
母亲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由于家贫,没有机会受到正规的教育,只是在六十年代,到扫盲班里学习过一段时间。神奇的是,母亲却有着过人的心算能力,平时买个东西,卖家拿起纸笔或者计算器,还在算个不停的时候,母亲已经能够报出数据来,而且分毫不差。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是今天,我能写作,能把作品公开发表,甚至还能获得一些文学奖项,却完全是因为母亲的缘故。
从小到大,一直都有很多人说我文章写得很不错。读书时代,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张贴出来、或者当众朗读出来作为范文。按理说,写作能力算是我的优势,但我性格相对保守,比较内敛和低调,不喜欢出风头。自从走出校园以后,就从来没有想过,写些文章拿出来发表或者与朋友们分享。母亲的突然离开,对我影响很大,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的心情哀痛,悲伤、不舍和歉疚始终交织在心里,情绪如同火山一样的压抑。为了表达情感,我便写了一些纪念母亲的诗歌和散文,放在微信朋友圈里保存。一些好友看到之后,除了给我送来了心理上的安慰,还觉得我的文笔和作品内容都很不错,因而鼓励我公开发表。我也试着,把一些作品,在相关平台上投稿或者参加文学大赛,结果,收获了不少的鼓励和肯定,也获得过一些文学奖项。
我看重的,并不是他人的称赞和奖项。而是,通过文学创作,除了压抑许久的情感可以得到适当的宣泄,而且,还有机会,和许许多多的朋友进行了心灵上的沟通。最重要的是,我终于看到自己的潜力、开始挖掘自己的潜能。通过写作,我感觉到,现在的世界才是完整的和充实的。以前,我是一名工程师;现在,我除了是一名工程师,还是一名作家,我发现,除了喜欢阅读,我也非常享受写作带给我的快乐。记得自儿时起,父亲就经常拿古圣和先贤做榜样,要求我做个能文能武的人。我一直都很惭愧,因为我觉得我是做不到的。以前,我认为自己读的是工科,这辈子就只能是工程师这个角色了。今天,虽然我不敢说自己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但是至少,我看到了机会和可能,我也在努力的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这就是写作,带给我的巨大回报。
母亲已经过世很多年了,我还是不时的会想起她,想起母亲对我的关爱和叮嘱。母亲在世时,最疼爱的人始终是我。母亲匆匆的走了,没来得及对我留下只言片语。可是,冥冥之中,我感觉母亲对我是极为不舍的,有无数次,我仿佛听到母亲在说:儿子啊,既然你有这个能力,那你就写作吧,就从我写起,你写到我,你就看到了我。
有时候,我会不由自主的在想,母亲没有文化,可是,母亲在离开人世的时候,她用她全部的力气、用她最大的祝福,来送给我这一份,世界上最珍贵的、最有文化的礼物。那就是,母亲以她自己的离开,来鼓励我拿起自己的专长,进行文学创作。是这样吗?想到这里,泪水已经模糊了我的双眼。
作者:蔡万勇,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加拿大籍华人,机械工程师出身,曾任部门主管、设计师、首席设计师、模具经理、美资全球500强企业首席工程师、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中等规模私企总经理等。
诗人、散文作家。作品散见于《中国散文网》、《当代写作》、《冬歌文苑》、《海外华人文学》、《快报》、《诗乐园》、《今日头条》等。作品曾入选《中国诗歌选》、《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家名作典藏》、《建党100周年全国文艺家精品大系》、《新中国成立71周年文艺作品大典》、《中国作家书画家代表作全集》以及十多册诗歌散文精品集;曾获得:“建党100周年全国文艺家精品大系”特等金奖、“新中国75周年文艺精品”特等金奖、“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名作典藏”特等奖、“中国作家书画家代表作全集”特等奖、“中国诗文书画家金榜集”一等奖;“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三次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金奖、“琅琊杯”全国诗书画家精英赛一等奖、“羲之杯”当代诗书画家邀请赛一等奖;“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三次、二等奖两次;“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邀请赛金奖和铜奖等;并获得“全国文艺创作年度人物”、“中国文艺家百杰”、“中国诗文书画家榜样人物”、“中外诗歌散文先锋人物”等荣誉称号。
作者联系方式:微信:W32639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