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里的诗意与力量
——读词作家李伟老师童谣有感
谭哲胜
在童谣的世界里,词作家李伟宛如一位手持魔杖的精灵,轻轻一点,便将平凡的事物化作充满魔力的诗句,引领孩子们走进一个充满童趣与想象的天地。她的童谣,似涓涓细流,流淌着纯真与美好,滋润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田。
李伟的童谣,善于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自然事物中汲取灵感,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力。以《牵牛花》为例,那牵牛花好似一个个活力四射的小探险家,“牵牛花,向上爬,想和太阳把手拉。藤儿攀出竹篱笆,要看乡村大变化。”它们如同勇敢的登山者,沿着竹篱笆奋勇攀爬,那细长的藤蔓仿佛是它们伸出的探索之手,急切地想要触摸天空,与太阳来一场热情的会晤,去见证乡村如诗画般的奇妙变迁。在这里,牵牛花不再是一种普通的植物,它化身成一个满怀憧憬的孩童,努力伸展身姿,好奇的目光追随着乡村振兴的每一处新貌。孩子们在诵读这首童谣时,不仅能感受到自然之美,更能体会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喜悦与希望。这种以小见大、贴近生活的创作手法,使童谣极易引起孩子们的共鸣,让他们在熟悉的事物中发现新奇与美好。
《小蚯蚓》同样以乡村常见的小蚯蚓为题材,“小蚯蚓,翻泥土,雨后出来散散步。看了乡村在振兴,翻土劲儿更铆足。”把小蚯蚓雨后翻土的习性与乡村振兴联系起来,既富有童趣,又巧妙地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情感。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乡村发展有了初步的认知与向往。
而《碰碰杯》则聚焦家庭生活场景,“我和爷爷碰碰杯,爷爷喝酒我喝水。我敬爷爷多福寿,爷爷听了笑弯眉。碰杯杯,碰碰杯,爸妈举杯紧相随。和谐家庭多欢乐,欢歌笑语醉心扉。”在简单的碰杯动作中,展现出家庭的和谐与温馨,让孩子们体会到亲情的珍贵和家庭生活的幸福。这种从日常生活中提炼情感与诗意的能力,正是李伟童谣的魅力所在。
李伟童谣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在《小妹画画》里,小妹想要画春风,可春风无形无踪,这可难倒了她。但小妹灵机一动,“画根竹枝在摇头,画株小草摇尾巴。画条小河起波纹,画株柳树飘长发。”通过对竹枝、小草、小河、柳树的描绘,将无形的春风具象化,让孩子们领略到想象的奇妙。这样的童谣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大胆发挥想象,去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美好。
再读李伟的《小花猫卖鱼》宛如一幅妙趣横生的乡村集市图,将简单的卖鱼故事编织得充满童真与惊喜。
童谣开篇,“花猫钓了鱼一筐,摆个鱼摊在市场。鱼儿鲜,鱼儿美,吆喝大家尝一尝。”直白而生动地勾勒出小花猫初入市场的自信模样。它满心欢喜地展示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那一声声吆喝,仿佛带着稚嫩的童音,在集市上空飘荡,让读者瞬间被带入这个充满烟火气的场景之中。这种从儿童视角出发的描写,极为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体验,使他们极易在脑海中构建出相应画面。
随后,“小牛见了甩甩尾,摇摇头的是山羊。小鸡要去买米粒,它说不爱喝鱼汤。”此情节设计巧妙,通过小牛、山羊和小鸡对鱼的不同反应,将动物们的习性与喜好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制造出了小小的冲突与波澜。在孩子们眼中,这些动物就如同身边个性鲜明的小伙伴,它们的拒绝让小花猫的卖鱼之路遭遇阻碍,故事的趣味性也因此大大增强,牢牢抓住了小读者的心。
而“正愁生意难开张,忽然跑来鸭大娘。买斤鱼儿给小鸭,一顿不吃馋得慌。来了一条大黄狗,剩下鱼儿全包场。”这部分可谓峰回路转。鸭大娘的出现恰似一道曙光,打破了僵局,而大黄狗的豪爽包场更是将故事推向了欢乐的高潮。这样的情节安排,不仅符合孩子们对于故事反转的期待,更在无形中传递出乐观与希望的情绪,让孩子们明白,困境往往会迎来意想不到的转机。
整首童谣语言简洁明快,句式整齐且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孩子们诵读。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天真无邪的童趣,没有刻意的说教,却在轻松愉悦的故事讲述中,让孩子们对市场交易、动物习性等有了初步的感知与认识。
李伟通过这首童谣,再次展现了她敏锐的儿童视角捕捉能力和对童真童趣的精准把握。她就像一位神奇的故事魔法师,将平凡的乡村小事变幻成孩子们心中闪闪发光的宝藏,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收获快乐,在潜移默化中增长见识,这也正是其童谣作品独特魅力与价值的生动体现。
李伟的创作之路与她的工作经历紧密相连。她开设小学生辅导班,每逢周末便与孩子们相伴,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观察、了解他们的世界,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在齐鲁文化之星词作家孙美清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李伟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创作了二百多首儿歌童谣,发表一百五十多首,其中五十多首已被谱曲。不愧于名师出高徒。这一创作成果充分展示了她的才华与努力。孙美清老师的教诲“写自己最熟悉最了解的”,也成为李伟创作的重要指引,让她的童谣始终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与内心。
童谣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李伟的童谣以其独特的童心童趣,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一颗颗美好的种子。它们将伴随孩子们成长,成为他们童年记忆中最珍贵的一部分,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们的认知、情感与价值观。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李伟将继续在童谣创作的道路上绽放光彩,创作出更多富有童趣与内涵的作品,得到更广泛的认可与赞誉,为儿童文学的天空增添一抹绚丽的色彩。
在李伟的童谣里,动词宛如神奇的魔法棒,赋予了每一首童谣独特的魅力与活力。
先看《牵牛花》,“爬”“拉”“攀”“笑”“吹”这几个动词,勾勒出牵牛花积极向上、活泼灵动的模样。它不再是静态的植物,而是一个努力生长、对世界充满好奇与热爱的小生命。“爬”与“攀”生动地描绘出牵牛花藤蔓的生长态势,向着太阳延伸,展现出生命的蓬勃力量;“拉”字则巧妙地赋予牵牛花拟人化的情感与渴望,仿佛它与太阳之间有着亲密的情谊;“笑”和“吹”将牵牛花在乡村美景中的喜悦与自豪表现得淋漓尽致,它见证着乡村的变化,并用自己的方式为之欢呼。
《小蚯蚓》中的“翻”和“散散步”极为精妙。“翻”字精准地刻画了小蚯蚓的主要行为特征,体现出它在泥土中辛勤劳作的形象。而“散散步”则是神来之笔,将小蚯蚓雨后悠然自得的神态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让读者看到小蚯蚓劳作之余的惬意与轻松,也使小蚯蚓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活,富有生活气息。
《碰碰杯》里,“碰”“敬”“弯”“举”等动词构建出一幅温馨和谐的家庭画面。“碰”杯声中传递着祖孙之间的深厚情感,“敬”字凸显出晚辈对长辈的敬重与敬爱,“弯”眉生动地描绘出爷爷听到祝福后的欣喜神态,“举”杯则展现出家庭中父母的融入与欢乐氛围的蔓延。这些动词的运用,使家庭的和睦、亲情的浓郁在简单的碰杯动作中自然流淌。
《小花猫卖鱼》中,“钓”“摆”“甩”“摇”“吆喝”“包”“卖光”等动词把小花猫卖鱼的场景鲜活地呈现。“钓”出一筐鱼是故事的开端,“摆”摊展现出小花猫的商业尝试,“甩”尾和“摇头”通过小牛和山羊的动作表现出它们对鱼的态度,“吆喝”则体现小花猫的叫卖努力,“包”字写出大黄狗的豪爽,最终“卖光”带来皆大欢喜的结局。这些动词让整个故事充满戏剧性与生活味,小猫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小妹画画》中,“画”字的多次重复且搭配不同对象,如“画根竹枝”“画株小草”“画条小河”“画株柳树”,展现出小妹画画时的专注与丰富想象。小妹从无从下笔到通过描绘相关事物来表现春风,而这些“画”字串起了她的思考与创作过程,也让读者仿佛能看到小妹一笔一划认真作画的模样,动词在这里推动着故事发展,也彰显出小妹的童真与聪慧。
李伟童谣中的动词,或描绘生命的姿态,或传递情感的温度,或构建故事的情节,它们精准、生动且富有想象力,让童谣世界充满无限魅力,使读者在简单的词句中领略到丰富的内涵与童趣的美好。
作者简介:谭哲胜,山东莱阳人,居住莱西。青岛春泥诗社莱西分社文学院院长,国学院副秘书长。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近几年在《诗刊》《家长》《中国教师》及《精神文明报》《中国建设报》《中国农民报》等发表作品近千篇(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