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的评判标准是情感
作者:楚旺群
我深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发现优良与否的真谛是情感。我童年时开读的第一本外国名著是《牛虻》,开读的第一本中国小说是《战地红缨》。随后我对写接下来不解之缘,立志挖掘人类感情的矿藏。
若果教我评判著作的优劣,我的唯一标准是看作品挖掘情感的深度程度。要我说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孰重孰轻,我坚定地说,中国文学的深读不如外国文学的深度。中国人擅长于文过饰非,哗众取宠,于作品情感的挖掘一片茫然。有人攻击莫言获诺奖掀起了很大的争议,殊不知著作的评判标准在于反映情感的深度,诺奖的评判标注应该也不例外。
零四年我受语文教授邀请给继续教育老师交流写作感想,被荥阳那群只知附庸风雅的官僚轰下讲台,如果说当时我对非礼遇感到震怒,倒不如说我对荥阳文教官场万分浅薄而痛恨。
今天我看了莫言作品改编的《红高粱》,更感到莫言是开创挖掘情感深度的导师,按挖掘情感深度荣获诺奖当属无愧。从此我也发现,诺奖的评判标准是视挖掘情感的深度而定,这是中国肤浅意识们所望尘莫及的,你们有什么资格对诺奖获得者争议。
这篇文章《诺奖的评判标准是情感》由作者楚旺群撰写,主要观点集中在文学作品评价的核心在于其情感深度。作者通过个人阅读经历和对中国与外国文学的对比,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当深入挖掘人类情感,而这一点正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
### 主要论点:
- **情感深度**:作者认为无论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它们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它们能够深刻地挖掘和表现人类的情感世界。
- **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差异**:作者指出,相较于外国文学,中国文学在情感深度的挖掘上存在不足,中国作家往往倾向于文过饰非、哗众取宠,而不是深入探讨人性和情感。
- **莫言获奖的意义**:作者高度评价莫言的作品,认为他的创作不仅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而且达到了国际水平,尤其是他对情感深度的挖掘,使得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
### 作者经历:
作者分享了自己的写作历程和个人感受,包括童年时期对文学的热爱,以及后来因为批评当地文化教育界的浅薄而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这些经历加深了作者对文学情感价值的认识,并促使他更加坚定地支持那些能够深入挖掘情感的作品。
### 结论:
文章最后强调,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判标准应当是基于作品是否能够深刻地挖掘和展现人类情感,而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完美或是表面的华丽。作者呼吁中国读者和评论家应该更加开放和客观地看待诺贝尔文学奖及其得主,避免不必要的争议。
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文学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当前中国文化环境的一些不满和批评。通过这样的论述,作者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中国文学发展方向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