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八里原的传说很多,例如王莽追刘秀,韩湘子外家石门,以及闻太师征西歧等。
一、王莽追刘秀
关中传说,王莽取代西汉建立新朝时,太子刘秀年仅十二岁,逃离咸阳,越南山赴南阳,寻亲投靠。
一路沿南山西逃,夜至长安村野,王莽闻信,快马骑士,一路追杀,追之长安南山下王曲,夜深,密探报刘秀明早鸡鸣之时起身,王莽骑队夜宿邻村,不敢惊扰,鸡鸣时刘秀起身一人向东南方向逃走,半个时辰后,邻村鸡方叫,王莽马队一路追赶,由此王莽住过的村子起名“王莽村”,刘秀居住过的村子名曰“刘秀村”。
刘秀一路快逃到汤峪,想穿越汤峪八斗岭,肚子饥饿,遇小女子殷丽华给哥哥送饭,便吃了瓦罐里的麦仁,这时,追兵已至,殷丽华带刘秀翻越岭头,与哥哥将刘秀藏于窑内,骗追兵向老虎沟,将军岭方向追寻,丽华带刘秀回家,途中刘秀口渴难忍,性急之下双手刨湿地,刹时,山体化为活石,泉水涌出,刘秀尽享,这地方为“水泉村”。
因莽兵搜索上、下河滩,居鼎湖延寿宫,死守将军岭,刘秀无法去白鹿原。丽华趁着夜色带刘秀返回岭西汤峪河畔桃华岭下家中过夜,后人便把桃花岭以南通往水泉中间的地方叫“贵人岔”,即现在的"鬼神岔"。
早晨天未亮丽华陪刘秀携带干粮向南山汤峪石门关逃去。当刘秀行至石门关内,追兵追急,刘秀身轻快步,攀上石门悬崖,藏身石洞之内,这就是以后的"刘秀洞"。
躲过追兵,刘秀沿汤峪河南行,途中迷路,见一农夫耕田,正欲上前问路。这时追兵见前方没有刘秀,又赶了回来。刘秀见状,急快伏身于田间犁沟,追兵至,问农夫方才一小孩逃向何方,农夫说“犁沟”,这时田地里的一群黑鸟情急开口“瞎话、瞎话”,向着东南方向的一条大沟飞去。于是追兵就顺着老凹飞去的方向追去。后来光武帝给黑鸟叫“老凹”,东南方向的大沟,当地人叫“老凹沟”,这里的村庄叫“老凹沟村”。
刘秀不怕艰险入南天门,穿越大秦岭,三天后到达河南南阳,与亲人相聚。后建立东汉,立殷丽华为后。
其实,王莽撵刘秀的故事,并不局限于关中。它流传非常广泛,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湖北、山西、安徽、陕西、山东、安徽,甚至远达青海和上海。
这个故事是以真实历史作为背景的。最初发生于河南南阳境内。新莽地皇三年(22)十月,二十八岁的刘秀同其兄刘演起兵,为舂陵军,起初进展顺利,"屠长聚及唐子乡,杀湖阳尉,进拔棘阳",然后向南阳进军,在淯阳的小长安(今瓦店镇一带)遭到莽军伏击,大败,被追击,二姐刘元和多位刘氏族人被杀。又撤回棘阳。
刘元被杀后,葬在了南阳城东南四十里的地方,叫大姑冢,后称汉冢。在汉冢乡境内,至今还有一些王莽撵刘秀的遗存。村庄柳树营,就是刘秀营;马前庄,就是莽将庄,王莽的大将在此驻扎。这就是王莽追刘秀故事的原型。
这个故事是如何流传各地的?是随着明清移民而流传开来的,并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作了改编。我查清代《咸宁县志》,咸丰年间已经有了东王莽、西王莽村。东王莽村流传歌谣曰:“余家岭,张家尖,王家占的烂河巴。”意为余姓人占的是地势高的好旱地,张姓人占的是好稻地,王姓人来的迟,只好占了河滩沙土地。这就是个移民村。而刘秀村在《咸宁志》中写作"留秀村",到了民国《长安咸宁续志》中才改为现名。
关中王莽追刘秀的故事,结合了刘秀求学于长安的故事。“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公元17年,刘秀二十岁左右,在长安太学中求学,专业《尚书》。22岁左右回南阳。
王莽取代西汉那年刘秀十四岁,王莽取代的是汉孺子婴。关中民间将瓦桥镇小长安附会成长安城,将刘秀混同于孺子婴,于是刘秀二十二岁欲去南阳,在小长安被莽军追杀的历史,就演变成了汉太子刘秀十二岁时逃奔南阳,一路被王莽追杀的故事。
殷丽花也实有其人,是南阳人,生得美丽动人。刘秀很仰慕。在长安留学后,见了大世面,说过"作官当如执金吾,娶妻当如殷丽花"的话。以后在公元23年,南阳起兵的第二年,真的娶了她。蓝田的传说将她附会成汤峪人。
虽然是编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却透露了明清时汤峪和焦岱一带的交通情况。当时并没有蓝汤线,从县城去汤峪的官道,是从白鹿原下来后,经柳湾去水泉,然后经回回嘴头,去石门,再赴汤峪。但不排斥桃花岭东西之间有陡峭的小路。今赵家碥过鬼神岔去水泉村,塘子街过鲍旗寨,都是有小路的。鲍旗寨去汤峪温泉的小道,多数坡度在80度以上,来回攀爬,真是累死人。当地人形象地称作"㞎豆梁”,意谓上岭人得挣出屎来。正式写作"八斗岭"。牛兆镰《蓝田县志》将包括八斗岭在内的整个桃花岭,称作"北斗岭"。
王莽追刘秀的故事,同八里原什么关系呢?古时长安到蓝田交通,在秦岭脚下,就是从长安到大峪口,过库峪口,过八里原到石门,然后经桃花岭去水泉村,然后去蓝田。八里原像个扁担,一头挑长安,一头挑的蓝田。因此,这故事虽没提八里原,但隐含着八里原的影子。
你别说,蓝田汤峪段刘秀故事,编的还真是像模像样的。古时长安去南阳,在蓝田的确有两条道,一条是自古从蓝田去商洛的商山道,是主路,一条就是从汤峪石门谷去榨水的道路,虽然艰险难行,但西汉时就有人走,唐时一度开辟为官道,明清以后为民间经商骡子道。
故事中刘秀过八里原后,夲来是准备从水泉过柳湾上白鹿原,经商山道去南阳的。但因将军岭那一带有莽兵把守,于是只好走汤峪河石门谷。故事中的路线编得合乎情理,不要小瞧了民间智慧。
传说不等于胡说,也不等于史实。“王莽撵刘秀”传说从南阳源起,随着人群的迁徙流动,不断散播,不断加工,形成各个完美的故事系统,丰富着人们的内心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