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中的文学脊梁
文/铁十二师 李传吉
建安,那是一个烽火连天、战乱频仍的时代,汉室倾颓,天下大乱,黎民百姓流离失所。然而,就在这乱世之中,却绽放出了璀璨夺目的文学之花,它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傲立于世,那便是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首先体现在其直面现实的勇气上。建安时期的文人,如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以及建安七子(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他们亲身经历着社会的动荡不安,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百姓的苦难。他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以笔为剑,将眼中所见、心中所感一一诉诸文字。曹操的《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直白而深切地描绘出了战乱后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凄惨景象,让我们仿佛能看到那漫山遍野的白骨,听到那荒郊野外的死寂。这种对现实的如实刻画,展现了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也让建安文学具有了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
建安风骨的情感基调是慷慨悲凉的。身处乱世,文人志士们虽怀揣着建功立业的抱负,渴望在这动荡的时代中一展身手,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现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命运的无常、战争的残酷不断冲击着他们的内心。于是,在他们的作品中,既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般豪迈的壮志豪情,又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落寞与悲凉。这种慷慨与悲凉相互交织的情感,如同激昂的乐章中穿插着的低沉音符,更增添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他们在乱世中的挣扎与坚守。
其文风亦是刚健质朴的。建安文人摒弃了华丽雕琢、浮而不实的文风,他们用简洁有力的文字,精准地表达出内心的想法和情感。不刻意追求辞藻的堆砌,却能让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力量,直击人心。比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以质朴的语言讲述了戍边士卒的悲惨生活,读来令人动容。这种刚健质朴的文风,使得建安文学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直接的方式传达出最深沉的思想,成为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声音。
建安风骨还彰显着文人的独立精神与人格魅力。在那个政治局势复杂、各方势力角逐的时代,建安文人并没有完全依附于权贵,沦为政治的附庸。他们在作品中抒发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坚持着自己的理想追求,即便面对困境与挫折,也毫不退缩。他们以文学为阵地,展现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和高尚品格,为后世文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建安风骨,犹如乱世中的文学脊梁,撑起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天空。它的影响深远而持久,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更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千百年来,它一直激励着无数文人在文学的道路上勇敢前行,去关注现实、抒发真情、坚守独立,让文学真正成为反映时代、触动灵魂的有力武器。写到此,笔者抒《建安风骨》七言律诗一首,以示总结:
建安文士笔如椽,气势雄浑震九天。
慷慨悲歌书壮志,激昂文字诉愁眠。
诗成乱世情无尽,赋就沧桑意未迁。
风骨长存千古颂,华章璀璨耀诗篇。

作者李传吉:1964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于铁道兵五十八团四营十四连。历任战士、司务长、副指导员、指导员、机关干事、组织股长、纪委专职副书记等职。1988年9月转业至公安机关,2004年底退休。爱好读书,业余写作,近几年在《今日头条》发表散文、诗词等作品1500多篇。
槛外人 2024-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