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增虎(山东)
镜子在古代叫做鉴。是因为在远古时代没有镜子,只有靠水中的影子来识别自己的面目,以便梳妆打扮。慢慢人们开始用器具乘水照面,以后有了金属器皿乘水,当人们发现合金铜经过打磨可以照人,便有了初期的铜镜,因它是仿照器皿的反面而做,又是鉴定人像的实物,所以叫‘鉴’。镜子是我们每天离不开的日用品之一,它从人们的喜怒哀乐的面部,看清了人们的内心世界,读懂了人生的坎坷、世态的炎凉、生活的艰辛。任何人在它面前都会原形毕露,没有隐私可言,只有实实在在的物像。所以有‘明鉴’和‘明镜’之说。
春秋战国就有了铜镜,如:素镜、地纹镜、变形镜、罗旋纹镜、土腾镜等;到了秦、汉、随唐已发展到了一定规模的时期,有变形鸟兽镜、龟其纹镜、巴丝文字镜、象形字镜、画像镜、龙、凤、鸟、兽、花、草、树木、山水、人物、景象等等开始出现在镜面上,而且做工也相当精巧;最顶盛时期,还是唐朝,这时的铜镜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无与伦比、美不胜收、伟为壮观、盛况空前绝后。有匍萄镜、宝相花镜、龙凤呈祥镜、文字镜、动物镜、人物镜、仙女镜等等凡人间事物在镜子上许多都有所表现。从宋朝,经金、元、明、清开始落败,但宋朝时期的铜镜题材最多,特别是人物故事、花鸟走兽、山水风景等等,形状也千奇百态、花样繁多、数量也超历朝,真的成了百花齐放、繁简共容的镜况;金、元时代以龙、鱼、龟为主要代表作被收藏界视为珍宝;明、清的铜镜以简练明了、大方实用、背面吉祥物和吉语具多。到了清朝世界上开始发明了水银在玻璃上制作的镜子,慢慢由其它国进入我国,铜镜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难得的研究历史的实物,让现代人对它曾经的辉煌感到神秘的同时为之骄傲。我也为铜镜感动,情不自禁地成了一名铜镜收藏爱好者,但这里边也是历经风雨,在不断‘交学费’的摸索中,集累经验获得藏品,从中也体味到了江湖的险恶、人情的冷漠、骗子的奸诈、友谊的珍贵。它照射出了人们美丽和丑陋的一面,让人明辨了是非真假。这些镜子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能照出我们真实的形象。不管我们是环肥燕瘐,还是俊丑妍姗,皆能通过镜子反映出来。这类镜子我们姑且称之为明镜。但有些镜子不是这样,它反映出的形象与对象相去甚远,如托塔李天王的照妖镜,《红楼梦》中跛脚道人送给贾瑞后要了他命的‘风月宝鉴’,还有我们现在幼儿园中见到的哈哈镜,相对于明镜,我们姑且把这类镜子称做昏镜。唐朝的刘禹写过一首《昏镜词》诗。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里摆了十面铜镜卖,只有一面磨的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是昏暗模湖。这是为什么?他说买镜的人十中有九喜欢昏镜,因为明镜能照见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疵,多数人用明镜都会感到不自在。其实人也是镜子。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寇;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于是他便把房玄龄、魏征、杜如晦等极言直谏的臣子都当做明白自己得失的镜子,委以重任得以国富民强,涌现出了一代明君。相形之下,那些怕照的人就不言而喻了。在我们这个社会上,有人爱明镜,比如那些当官的炫耀自己的执政形象时;也有爱昏镜,比如他们回顾自己的政绩时。佛语中有‘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之语,它告诫了人们修身的重要性。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行走的人,难免沾上名利之心,并任其发展。最终,原本高悬心头的明镜被铜臭和酒色之气所吞噬,心灵愈来愈麻木,忘记了曾经的誓言,忘记了曾经紧系心头的信念。于是堕落、腐化,抛弃‘明镜’,给心灵安上一面昏镜。现实会给这样的人最真切的惩罚!
可见,,镜虽方寸之物,却功效无比。然而,现今还有多少人会高悬一面明镜于心头?让灵光穿过灵魂的阴暗之处,打造光亮的人生!但我始终不渝相信,向往光明之人,总会以理智分辨明暗,青睐明镜照亮人生之路,摘取明镜照亮奋斗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