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居士者,杭州李伟华也。一生所好,诗文、书法、国画、印章、教育,晚年将五者合一,孜孜不倦。故仿青莲居士、六一居士、东坡居士众前贤,自号五一居士。
父生于浙南庆元县黄田美源村,岁在辛酉。乙亥之岁,大火肆虐,几烬全村之庐。家遂荡然无存,祖父母与父共赁枫树桥村之茅舍以居。次年,娶妻邱氏。
国朝解放,父为黄田乡政府之文书,首任也。母干练有为,为乡妇女干部,亦县会之唯一黄田妇女代表。后父调庆元荷地、竹口及龙泉诸乡镇之粮食部门。母以文化不足,辞妇女干部之职。时国艰困,母任干部时,无俸也。己亥之岁,姊生。
伟华生于乙巳,父因冤被黜,归乡务农,负债六元购农具。未几,文革再兴,兄姊失学。伟华于辛亥年入枫树桥小学,学费常需借贷或售卵以筹。夜读则燃煤油灯或“火蔑”,后乃有微灯。虽境困顿,而学业犹佳,乡人称之曰“读书人”。
父望伟华甚厚,常述历史故事,督其背书,并亲手制木板以练粉笔字、弈象棋。然因父故,伟华于校常谨小慎微,未尝系红领巾。至癸巳岁,于学军小学讲座,始由学生系之。
丙辰岁,伟华荐入黄田公社学校读初一。名虽居榜末,然犹庆幸。为住校生,自带被褥、米、饭盒,生活简朴。
父始教其写春联,先裁红纸,次叠线格,然后执笔书之。伟华初畏写坏,字多呆板。父教之曰:“大胆撇捺!”自是,伟华每年归乡过年,皆为乡亲写对联。未归之年,则由父代之。
庚申岁,庆元县中学首向全县招生,伟华考入初三(1)班。父甚喜,携伟华提前一日至县城。学校初招生,宿舍不足,男生多住校外,生活不便。一学期后,伟华转至竹口中学。二年后,因文科报考之需,复转回庆元中学,此时校之条件已大善。
壬戌岁,伟华考入丽水师专中文专业,毕业后归乡任教。家境渐裕,父亦稍慰。
渐而,教育改革之风亦动大山。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尤沿海及大都市。伟华观教育报刊,时见彼等之办学理念和优越条件,心生向往。遂决意辞公职,出游四方。
庚辰岁八月,伟华与父有最后一次沉重之谈。父望其能为当年冤案昭雪尽力,伟华答以无能为力,唯愿父安度晚年。父又嘱其未来不管如何,当照顾家人,伟华请父放心。父乃开家谱,述先祖唐代李靖之功绩,历代之变迁。嘱其管理家谱。伟华答曰:“出门在外,有所不便,先置家中,后当续之。”
先祖虽荣耀,而世代变迁,避乱徙于山中。而父感此生无为无奈,已至暮年。对伟华抱一线希望,亦有所忧。
伟华初至杭州一民办学校,培训一周,觉非如校方所言。开学前,台州校长再电邀之,遂连夜往台州。
三月后,夜半惊闻父殁,泣至天明。乘客车至丽水,转车庆元。已难见父一面。青山依旧,父之嘱托犹在耳畔。伟华面对未来,唯且行且努力。
壬午之年,伟华复至杭州,又历二校。十年民办执教,既为磨砺,亦为启示。
自铁饭碗至泥饭碗,心历阵痛。需掏空自我,从零而起。遇何事皆需自励,念及妻儿、老母,及共历风霜之姊妹兄弟。兼有严父之谆谆教诲。
德才兼备,方为真正铁饭碗。不计得失,乐于奉献,方能生存。最劳碌之时,于寄宿民办校,兼二班主任,授三班语文。自早读至夜深,方得安心。
未历之事,皆须勉力为之,日后必有补偿。文学社、书法社、校报校刊、办公室工作,皆余成其之所在。
民办校之师,多来自五湖四海,交流亦是进步。既学于优者,亦热心助同事与学生。遇不解、误会、不公,皆忍之,继续前行。时光会磨砺一切,亦会赋予一切。
伟华于民办十年,与外界之交流益发主动积极,亦更重读书与写作,多数文章皆此时发表,亦因此受媒体关注。浙江电视台摄《金钱可否奖子》,杭州电视台摄《书法教育访谈》,浙江教育频道摄明星教师访谈《腹有诗书气自华》等七访谈片。《浙江日报》载《情寄书苑 笔耕墨海——李伟华与其书法》,《杭州日报》作《书香致远 诗书气华——明星教师李伟华以笔墨抒心灵》等专题报道。
庚寅年八月,伟华离民校,转而办校,专职书画培训之路。此与伟华自幼爱书法大有关联。虽劳碌,有小挫,然亦乐在其中。又一切从零起,摸着石子过河。见孩童开心写写画画,亦由衷喜悦!儿时所学,父所指导之书法发挥作用。
癸巳年,伟华入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高研班进修。前两年于杭州图书馆书法班上公益课,此年,作大型师生作品展览。《美术报》、《杭州日报》、《时尚周末》杂志皆报道之。
近年,伟华亦用所长,为浙江慈善总会、中国老年基金会等捐作品义卖。至大中小学、幼儿园为师生作讲座。杭州电视台摄“写字诊断”节目,浙江电视台摄《知名书法教育专家李伟华》等。
癸巳年,伟华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得更多良师益友。常参加民进组织之书画展活动、春联进万家活动。撰“民进前辈录”《陆鑫康》。参加杭州民进组织之“不忘合作初心 走进大别山 携手新时代”等主题活动。参加民进省、市企业家大会活动。此等活动,使余在向民进友学习中更快成长。《中国统一战线》杂志对余作专题介绍。
今岁春日,央视主持人姚文倩对伟华作专访,于央视频播出。人民日报桑干撰文《李伟华:诗书画印相得益彰 趣意韵情各臻其妙》于人民日报发表。
伟华者,其作品扬名国际,与四海之士共赏。近年,其作遍展于美利坚、法兰西、蒙古、东瀛、德意志诸国。美国《时代周刊》英文版、英国《卫报》英文版及日本《日本财经周刊·关西华文时报》皆以整版载之,俾诸国之人深谙华夏文化,伟华亦以此自荣。
昔年孟秋月,伟华赴蒙古国,参与文化交流之盛事。其国画《春韵》与《浙西峡谷》展于蒙古国家艺术馆。归后,伟华复以蒙古草原、林木为题,创作新篇。至腊月,此三画复现于蒙古驻华大使馆之“蒙中画家联展”,其中中国画《乌龟石》更作为国礼,赠予大使馆,伟华亦因此获“中蒙友好文化交流使者”之誉。瓷板画《乌龟石》则镶嵌于北京水立方一楼,益加深中蒙艺界之交游。
今岁季秋,“中欧艺术对话”第二十六次访欧之团暨“中国书画特展”之团,赴德、法、比利时三国。伟华于其间,向杜春国总领事及诺伊斯市Ursula Platen副市长述山水画《廊桥之韵》之创作历程。Ursula Platen女士,乃诺伊斯市主管文化之艺术家也。交流之际,杜总领事亦为伟华之作赞赏有加,并为翻译。伟华感其重中德艺术之交游也。
李伟华,人生之旅,传奇多矣。自山陬而至都市,由一塾师蔚为书画名家,兼为人师表。其行止皆凝汗渍智,其成功皆由艺之笃好与教之深情。
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