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
漳河发源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腹地,由清漳、浊漳及漳河干流三部分组成。清漳河的上游分东西两源,浊漳河上游分北、西、南三源。清漳东源发源于晋中昔阳县漳槽村附近,西源发源于和顺县西部八赋岭;浊漳西源发源于沁纵坡二百分之一至三百分之一。河道出观台进入丘陵地带,至岳城镇以下为平原区,直至徐万仓长114.7公里,总落差64.7米,平均坡降二千四百三十分之一,其中,岳城至京广铁路一段,河宽200~300米,河床质为粗沙、河卵石,河床坡降约五百分之一至一千分之一,以下河床坡降骤减,一般滩地宽为200~300米,槽宽500~1000米,槽深一至二米,平均坡降二千一百三十分之一,可通过流量1500~2000立方米每秒。上游挟沙在此大量淤积,形成堆积性河道,沙滩密布,河身宽浅,主槽摆动不定,具有游荡性河道的特征。
漳河古称衡漳,衡者横也,意指古代漳河迁徙无常,散漫而不受制约的特性。古漳河素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它以古讲武城为顶点,北至滏阳河,南至洹河,东至卫河,东北至天津,在此大扇面间频频摆滚。漳河古道变迁,大致有南、北、中三道别之分,其北行与滏阳河合流称"北道",其南行与洹河合流称"南道",二者之间东流称"中道"。
古漳河较大决口改道的起始位置多在今临漳县邺镇西北处,其北流从今国营漳河林场东,沿磁县边境至今开河村东处与滏阳河合流,在东北经玉曹、兴善至成安县商城向北。《水经注》云:"滏水东流注于漳,谓之合河。"元代都水监郭守敬陈水利六事,其一谓:磁州东北漳滏二水合流处,引水入滏阳。明成化十一年(1475),磁州判官张埕征用民役在城东五里开河村,堵塞漳滏交汇之口,导滏水北流,开河村亦由此得名。清朝临漳县令王象天在《邺下苦案》跋中说:"明时,临漳民众赴磁州走递,隔河隔属牛马驾返,渡河若渡海。"①1976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会同邯郸地区文化馆、磁县文化馆在南开河村东100米处挖掘出元代"彰德分省粮船"6只,木船遗址周围河沙类似漳河沙细而纯;出土一号和五号木船长16米,难于在河床狭窄弯急的滏阳河中辗转航行,随船出土瓷品多与漳河上的观台、冶子、艾口旧磁州窑遗址瓷片相似。据此认定木船系由漳河顺流而下,在码头泊船遇难倾覆。再根据遗址周围南有"河洼子",东北有"四里沙",东南有"沙营村"的地理特点,木船遗址属于漳河故道。②上述史料都说明了古漳河在磁县境内的大体流向。
漳河堤防于1954~1956年相继进行了修复,1963年后又加固。现在漳河左堤自磁县高庄至徐万仓全长99.79公里,堤顶高程85.16~46.42米。左堤堤高5~7米,顶宽8米,内外边坡1:3。其中磁县段,西从高庄,东到临漳邺镇全长3000米。
漳河原为常年有水的河流。六十年代后,由于上游引水工程的增加和岳城水库建成,径流受到控制。根据观台水文站30年实测资料分析多年平均流量为47.31立方米每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