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07、08
( 黄自华评传 )
边缘喧哗——黄自华评传 (七)
◎ 王志钦《咸言淡语》 ′


(黄自华的部分著作)
一切悲剧都可以变成喜剧,一切曾经给人崇高感的事物都可以被演义成滑稽、荒诞的平庸故事。一件曾经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流泪的事,如今都会让庸俗的观众发出了暧昧的笑声。的确,一个真正的思想者,无论何时何地,都在精神上与它的时代格格不入,并且活得十分沉重,而庸人们却活得很幸福。人类的思想史,在大多情况下都是这样被书写的。

黄自华一生的孤独,就是因为他没有像常人那样苟活,他总是用犀利的目光审视他所处的时代,并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过,当黄自华认清孤独是思想者的命运时,他甘于孤独,并且爱上了自己的命运。在既自愿又被迫的孤独中,黄自华靠着微薄的退休金,打发着自己最后的日子。他从来不热衷于那些构成庸人生活涵义的东西,每天除了看书写文章之外,他整天都在网上看新闻,或者看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大思想家的经典文章。我曾劝他到外面散散步,看看影视:“你应该少上网。你上网看到的总是那么些东西,你就总是生气,总是愤怒。有什么好?又有什么用?”他点点头,但第二天,他依然还是我行我素。

边缘喧哗——黄自华评传
◎ 王志钦(八 · 续完)
黄自华固执地认为,真与伪、善与恶虽然不是非黑即白,也可能有多种色彩,但是就选择的立场而言,没有中庸可言。他说:“比如我们对社会变局下物欲横流,道德集体失范状态,往往持有一种复杂的心情,我们被我们所处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未有之变局’搞得晕头转向,不知道如何是好。每当这种情形发生时,我们总是要向后看,总是要借助于老祖宗的道法,寻求中庸之道,有人认为中庸之道是中国人的智慧。”“什么是中庸之道呢?这个问题在西方人看来很愚蠢,因为,在他们的演化经验中,怎么能够将智慧与中庸捆绑在一起呢?亚里士多德会嘲笑说:这句话本身就很荒诞。
黄自华厌弃那种中庸的、无所作为的折衷主义。他认为肉体是“此在”,灵魂是“彼在”。肉体贴着地面,灵魂却喜欢飞翔。肉体是混沌的,灵魂却渴望方向。对肉体来说,灵魂太叛逆;对灵魂来说,肉体太沉重。
黄自华的眼前,经常浮现屈原最后刻在汨罗江畔那寂落孤独的身影:屈原径自朝前走去,一边长叹独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对于屈原式的精神镜像,黄自华哀戚地说道:“屈原一腔激情,一双锐眼,一生狷狂,一肚子不合时宜,这样的人注定命途多舛。就算他把‘忠君爱国’刻脸上,也挡不住落得一个国家不爱他,圣君厌弃他的悲惨结局。屈原不知进退,死死地纠缠着国家和圣君,‘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希望得到国家和圣君的理解,其实,屈原一点也不了解国家和圣君的本质。于是,疏朗变成了没完没了的哀叹,高唱化作了喋喋不休的怨诉。”
黄自华谦逊朴实,很少向我提起他写过的文章,似乎惟恐有自吹自擂之嫌。但他如果看了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却总会向我津津乐道,这时的黄自华是快乐的。当然,每当他谈起他所敬仰的作家如李建纲、刘富道、王新民这些人的时候,也是快乐的,那是一种与知心朋友惺惺相惜的快乐。黄自华还有他的另一种快乐,那就是如董宏量所说的:“与老友聊天,一杯茶,一包烟,不亦快哉。”如果聊天时谈及可鄙可憎之事,这时的黄自华就像打了激素一样青春焕发,只见他一人滔滔不绝,慷慨陈词,引经据典,鞭辟入里,痛哉快哉。
与外部世界的疏离,使黄自华的晚年变得日益孤独。那个“睥睨天下”的男子汉,几乎成为典型的幽闭症患者。他畏惧跟所有陌生人对视、交谈和来往。写作、读书是其接通记忆的唯一走廊。他穿越时光,在旧岁月里一步步地跟自己告别。
黄自华几乎没有娱乐。还是孩童时,父亲就不准他看父亲与别人下象棋,不允许他有任何嗜好,父亲告诫他说“玩物丧志”。他从未去过卡拉OK,从未进过舞场,不打麻将,也不看综艺类节目。除了看看世界杯、欧洲杯足球赛外,偶尔看一点历史剧。他基本不看当代电视剧,因为他固执地认为,当代电视剧是鸦片、是垃圾;电视台每天播放的电视剧,并不是电视观众想看的,而是别人用垄断的方式,强迫你看的。犹如巴赫金所说:当你被逼着去看那些“哪怕是崇高事物”的时候,你会突然觉得这个世界是何等滑稽好笑。
黄自华对我说:“当黄昏降临,暮色笼罩大地,那一瞬间我们也许会沮丧地失语,但世界一如既往流转不息。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重重习惯了的隐喻,于是,失语其实意味着放弃用习惯的隐喻方式去理解世界,或许,就在这样的放弃中,新的篝火在四处点起,世界缓缓恢复它的新鲜与明净。”面对纷繁的世界,黄自华是寂寞的,但他对寂寞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在散文《寂寞真的很美》中,黄自华写道:“曾经以为孤独比寂寞更深沉,沦陷于寂寞里,方知寂寞比孤独涵纳了更多的意蕴。孤独只需要忍耐,没有尽头的路,只能无限忍受着走下去,走完了孤独,也不会再有什么回味。而寂寞总是折磨人至疲惫不堪,又带着更深的叹息浸入新的梦境。孤独之后剩下的只是虚无,虚无是感受分明却触摸不到的空洞,空洞衍生的沉默如冬夜的空气一样的冰寒;而寂寞里面有生命流动的响声,像冰川破裂时的响动。寂寞到了极致的时候,方才明白其中更有令人在意的精神升华的感觉。”
黄自华无欲无求,他多次在我和董宏量面前谈及生死时,表现得特别豁达开朗:“人总是要死的,今天不死,今年不死,总有死的一天。我都七十多了,或许明年,或许明天我就拜拜了。所谓功名利禄,对我这个老家伙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我只希望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痛快点,不要拖累他人,希望活得有尊严,死得有尊严。”庆幸的是,眼下黄自华身体还是健康的,并无大病,他抽烟、喝酒、吃肉,依然毫无禁忌。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是生命际遇无定的感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是人生得意终有尽时的悲叹。对于穷途末路的人来说,就像柳宗元笔下被看穿了底细的黔之驴,不管最后怎样发力,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注定的结局。一切已经随风而逝,那也只好由它。虽然会有难耐的寂寞,时时啃噬内心,扰搅平和,也只好无奈地承受。“
人生就如同飘忽不定的白云,谁知道归宿何处? 它是转蓬一般浪迹天涯的行踪?还是一段依依不舍的别情?人们甚至来不及举起头来问候那一片白云,它就匆匆逝去,淹没在茫茫的天际,不留下任何痕迹。”于是黄自华写道:
“你说过,我不再弹琴了/
因为最嘹亮的恰恰是寂寞/
你匆匆地赶来告诉我/
那片枫叶已经红了/
许久,我还没有明白过来/
没有等我明白过来/
你便独自走向山冈/
你说要去拍摄那红了的枫叶/
我想,那枫叶早已/
幻化成一个虚无的童话。”
读着这首小诗,秋叶零落、秋风萧瑟,一个心灵纠结、蹒跚独行的孤独老人的背影,似乎又渐渐在我面前清晰起来:这是一个从高炉走出来的草根评论家,他文采斐然、天马行空、思辩敏捷的肆意书写,令众多名家高手拍案叫绝!这是一个听从良知召唤,不依附、不苟且的离经叛道者,一个忧国忧民、愤世嫉俗,不甘寂寞的喧嚣者。他率真浪漫的品格,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和启示。

王志钦,1946年出生于武汉
作家。长期从事编辑工作。在《长江丛刊》《芙蓉》等多种文学杂志上发表过中长篇小说。著有长篇小说《慕容小珏》《《小仙女安曼与神珠之谜》》。现居美国。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