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源远流长;文物历久弥新。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一座历史文化名村都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生动见证,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被遗忘、被侵蚀的风险。
近年来,平江县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健全了相关工作与管理机制,初步构建了平江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些问题。
如何有效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名村,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基本情况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正确领导下,平江县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与利用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在各部门协同、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下,平江县成功申报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平江县北街与东街被列入第二批湖南省历史文化街区名单中。
名镇名村申报方面,在全县25个乡镇中,长寿镇、加义镇完成申报并被认定为全省第六批历史文化名镇,浯口镇完成申报并被认定为第七批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上塔市镇黄桥村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虹桥镇平安村、童市镇合旺村、烟舟村、三墩乡戴市村、加义镇泊头村等15个村落完成申报并被认定为全省第六批、第七批历史文化名村。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方面,平江县虽起步晚社会认可度不高、缺乏关注与理论指导,但相较于周边县市,平江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目前全省最符合申报名镇名村的地区。
在一体化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工作进程中,平江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制作播出大型纪录片《文脉春秋》,抢救性保护1336个有重要价值的传统村落。
问题与困难
思想认识不到位 社会缺乏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在发展的过程中随意地拆改,破坏了原有的传统风貌,忽视了历史文化建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大拆大建”现象屡禁不止。
多方主体职责交叉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主体,如文物保护、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等。这些部门之间职责交叉,容易导致履职不易和监管盲区。此外,在公益诉讼案件中,由于存在多个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主体,有时难以确定责任主体,从而影响保护工作的效果。
过度开发和商业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旅游的兴起为历史文化保护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过度开发和商业化的风险。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游客,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过度包装和商业化运作,破坏了其原始风貌和文化内涵。
对策与建议
(一)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品牌历史文化名村之所以珍贵,在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民俗传统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应组织专业团队进行深入调研,挖掘每个名村独特的文化元素和故事,建立详尽的文化档案。在此基础上,结合各乡镇当地特色,设计并推广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文创产品,如手工艺品、特色美食、民俗体验活动等,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提升名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活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注重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通过政府引导和社会资本参与,改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排污、网络通信等,同时注重保护传统建筑风貌,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的文化同质化。此外,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鼓励村民参与文化旅游业,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赢。
(三)实施活态保护,促进文化传承活态保护是历史文化名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包括保护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工作坊、展览、演出等,让传统文化在动态中得以传承。同时,通过教育引导,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形成文化自觉。
(四)强化法规政策支持,建立长效机制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标准、责任主体及奖惩机制,为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同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名村的修缮、研究与推广,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保护行动。通过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对保护成效进行评估,及时调整保护策略,确保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之,擦亮历史文化名村的名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村民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活态保护以及强化法规政策支持,我们不仅能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还能让历史文化名村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平江县展示中华文明魅力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