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请读者朋友帮忙点击文后“赞赏”后面的广告
从心里流出的诗
李敬全
早听说咸阳文学界有个王晓林,以诗出名,且出道很早,但我们一直未谋面。大约在2015年经著名作家辛建斌引见,我真正认识了他,最终成为良师益友。我崇拜诗人,便约来他的诗作发在我办的《陕西财经教育报》上,在青年学生中引起良好反响,说他的诗是教科书式的样板,是唤醒文化青年觉悟的共鸣器。王晓林作为文苑的老园丁,十分重视文学作品的孵化,在他办的《秦地》上推发了大量作品,也发表我的散文作品。他辅导,鼓动了许多业余作者,推动了文艺创作,助力秦地文艺雄风。最近我读了王晓林老师的诗作,心情激动澎湃,感觉其诗是从心里喷发出来的。以下是对其诗作的阅读感受。
一、汲取时代的营养,培育黄土的根基。我们知道文学是社会的产物,诗词作品都有时代性和现实性,古今一理。当今我国进入奋斗“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新时代必然产生不同以往的意识形态,这种形态必然产生新概念的诗词。联想目前社会上一些诗词作品的主题不是“老”就是“邪”。“老”是指作品总是走不出“假大空”的阴影,离不开的“御用主义”的文化框框。“邪”指全盘接受西方资本私有、极端自由意识,无限夸大“物欲”“自我”“虚无”,下笔便是“有偿文学”。而纵观王晓林的诗作,主题都是不偏不倚的“主流”思想和“超前”意识。作者以主人翁的角度观察社会,以公正态度看待事物,以客观理性抒发情感,如诗作《爱上了泾阳女娃》《十唱库淑兰》《家乡的麦子熟了》《独木成林》等。
我们说文学的根源不完全在心灵,更有客观的社会和人间生活,好的诗词作品都是真实、准确形象地描写全活。在改革开放的一段时间,由于物质对精神的吞蚀,意识形态中的映象颠倒,使一些文化人迷失了方向,陷入精神空虚,怀疑事物的客观性。他们在对现实世界失去信心时,便在“纯文字”中找心灵慰籍。这时就容易产生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作品。我见过不少“无土栽培”的诗文,什么“雨花伤”“神游太空”等,还有荒诞不经的词句如“我给儒生讲论语,孔子奉上五粮液”“树上养鱼高大上,留作水塘做粮仓”。王晓林作为农村走出来的诗人,他的作品大都有脚踏黄土眼望星空,有岩石的实在,泥土的馨香,风雨的动感,花草树木的芬香浪漫。诗作如《山里的爱》《秦岭有田园》《黄土情》《我爱家乡的槐树林》等。诗的意象朴实自然,有生活气息。
二、匡正历史的担负,服务现实的胸怀。我们说文学立起来就是现实,流传下去便是历史;诗词作为文学中的舞蹈者,跳起来是眼前的精彩,流传下去是历史的沉思。另外,文学来源于客观社会,也服务于人间生活,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尤其是诗词,它比小说散文有更多的养育服务功能,它既有颂扬褒贬的社会功能,又有教化心灵的作用,还是文化传承的精髓。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那些优秀诗词作品曾经是“理想”的标杆,也是鼓舞人们前进的号角。
改革开放的初期,那些接地气的新诗为唤醒理性,制止“狂热”发挥了润滑、降温作用。在后来的三十年间,由于“资本私有”的强势入侵,物质淹没了精神文明,金钱绑架了文化,不少诗词作品失去了贞操,变得颓废自贱,不惜卖身求荣。这些变态的诗词甚嚣尘上,或否定革命、或亵渎英雄、或唱衰社会、或诲淫诲盗。最典型的诗句莫过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相比之下,王晓林的诗作出污泥而不染,有着新时代的历史担当,为实现“朗朗乾坤”“民富国强”鼓与呼。他没有被自由化和利己主义裹挟,没有被物质金钱俘虏,达到了净化与超脱境界。另外王晓林的诗作挣脱了“小我”的束缚,从大公大义的立场出发,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充满珍惜现实、热爱生活的情怀。他的作品没有逆潮流的反叛,没有超阶级、超现实的做作,其作品大多是维护正义、弘扬正气、歌颂光明,给人更多的是安慰和希望。如诗作《英雄与石像》《我的冷眼热泪》《辞旧迎新的西安》《红色花》等。其人其诗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和家,热爱人民与生活,赞扬真善美,歌唱改革开放与创新开拓。他有诗人的良知与责任,有原则与担当。
三、借肋文字的翅膀,放飞心灵的梦想。王晓林的诗作,不仅有古典诗词的传承,还突破了现代诗歌的俗套,给人以独特、绮丽的感觉。我们说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顶端,它离星空很近,有无限的放飞空间。音乐人高晓松曾创作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其中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是说人生不应只停留在眼前的境遇、满足无聊日子,应该去追求真正有意义的东西。王晓林的诗作不仅有为国为民,弘扬正义,鼓舞士气的现实力量,还有增强民族自信,繁荣中华文化的远方梦想。诗作如《灵魂正在穿越冬天》《秋天的梦境》《我的画毡》《海之上》等。他的创作视野开阔,胸怀博大,兼收并蓄,吸收传统经验,借用拿来主义,在古典加民歌的基础上,吸收最新文学思潮气息,采百花酿蜜。
王晓林的诗作不仅有对现实的热烈礼赞,更有超越时空的浪漫色彩。我数了数他的一百多首诗歌作品,用“爱”作标题的就有二十多首之多。我们说现实生活中有客观的“真”,文学作品中有主观的“真”,只要有正确的、一贯的“三观”,客观的“真”和主观的“真”就会合而为一。“爱”作为心理形态,它是超物质的东西,王晓林诗歌表达着人性中的“善和美”。他让“爱”渗透诗歌,便充满了温度和亲近感。诗人从“爱”出发,悟出了诗词的“意象”本质,利用想象、渲染、夸张、拟人、比兴、象征等手法,让诗歌从一个灵魂走进另一个灵魂。还有他的诗作中借用了“佛性”“觉悟”等概念,把诗词“内化”成读者的“自觉”,实现了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文学的浪漫主义有机结合。
还有,王晓林的诗有少数作品是特殊心境下的“含蓄”作品,属于朦胧诗,但绝大多数都是接地气、大众化的通俗之作。总之,不是从客体高压中硬挤出来的,而是从心灵里自然流淌出来的。作品有突破,有创新,有时代精神。
文/李敬全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王孝付签名售书:王孝付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于2019年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价58元,另加邮费10元。另有少量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售价38元,另加邮费10元,处女作,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首版首印;两本书一起买,只收12元邮费,合计108元;作家亲笔签名并加盖私人印章,有收藏价值,值得珍藏。欲购书者请加作者微信:18856210219或18605621367(注明“购书”字样)。或者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购买。或者点购买直接网上购买。

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梗概:该书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之末的江南小城,是一部中国版的《茶花女》和《复活》式的悲剧故事。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透视了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人性在金钱面前的扭曲、异化与裂变,解读了人生、爱情、事业等永恒不变的人类主题,展现了在人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经济乱世之中,清者自清和志行高洁者的人性之美……小说规模30余万字,183节,是一部都市题材的言情小说,也是一部现代版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内容提要:“千古词状元,宋史未立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永满腹经纶,却终生抑郁;才情绝世,却乐于与歌伎厮混;自诩“白衣卿相”,但最大的官职不过是一个屯田员外郎;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却被无数后人追忆……本书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基本依据传主一生的活动线索和命运起伏,刻画了柳永这位既生不逢时,又生逢其时的落魄词人的艺术形象,着力记述了这位大词人悲喜交集的人生。《金秋文学》是开放性纯文学电子刊物,守住文学最后一片净土,留下心灵最后的精神家园。现面向全国(海内外)华人作家、诗人、编剧、**家等文学爱好者征稿。
烦请读者朋友帮忙点击文后“赞赏”后面的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