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觉醒自悟(十七)
——论元素阴阳文化与竹子之美
宋向辉
七律·元素阴阳与竹之美
阴阳造化蕴千般,竹韵悠然意自宽。
竿挺刚阳存浩德,叶垂阴顺展清安。
幽林独守和真气,寒暑无惊葆翠冠。
君子风仪昭妙义,鉴观省己悟荣残。
天地有阴阳,万物皆涵其理。竹者,集阴阳之妙。其竿直耸,阳之象也,示刚正不屈;其叶低垂,阴之柔态,显谦逊之德。竹居幽林,得阴阳之和气,四季常青,不为寒暑所易。
竹为君子,于元素阴阳文化中亦为典范。其筛风弄月,于动静之间见阴阳转换。余观竹之美,仿若见人生之道。以竹为引航,鉴阴阳之变,省自身之行,知何时当进取如阳之盛,何时应退守若阴之静。古之贤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遂以阴阳之理贯乎万象。而竹者,于阴阳元素之文化中,独显其美,遂作此篇,述竹与阴阳之妙义。
竹之初生,其笋藏于土。土者,坤之象,为阴之厚载。笋居阴土之中,默默蓄养元气。阴阳交泰,方有生机。此时之笋,恰似阴中含阳,虽处幽闭,而内有蓬勃向上之势。其形虽未露锋芒,然其生机已在土中暗涌,犹如太极图中阴鱼之眼,为一点灵动之阳。待春雨润泽,春雷惊动,此为阴阳交感之契机。雷者,阳气之盛者也;雨者,阴阳和合而降者也。笋得此阳气之催发,雨水之滋养,破土而出。
出则见阳,竹之茎干,笔直而挺,节节向上。此为阳之表征,刚健中正。竹茎中空,外实内虚,又显阴阳相济之妙。空者,有容乃大,虚怀若谷,为阴之德;实者,坚韧不拔,直立于天地之间,是阳之刚。茎上之节,节节分明,节者,阴阳之节制也。阳气上升,不可过亢,节以制之,使竹之生长有序,此犹人之言行有节,合乎礼仪道德,为阴阳平衡之态。且竹之色泽,青碧可爱,青者,东方之色,为木之象,木主生发,阳气之盛者。而其碧色之中,又有几分幽清,恰似阳中有阴,不使阳气过盛而失于燥烈。
观其叶者,细长而尖,疏密有致。叶于茎上分布,高低错落,此为阴阳之布局。阳叶得阳光之照耀,光合作用,吸纳阳气,转化为竹之生长能量;阴叶则于阴影之处,调节竹体之气息,使其阴阳协调。风吹竹叶,沙沙作响,此乃阴阳互动之声。风者,阳气之流动也;叶动者,应阳气而动,亦为阴阳之感应。叶之脉络,清晰有序,犹如人体之经络,为阴阳气血运行之通道。脉络之中,有主有次,主脉为阳,支脉为阴,共同维持叶之生命活力。
至于斑竹者,更有一段阴阳相感之奇情。娥皇、女英,二妃之泪,洒于竹上,而成斑斑之迹。此泪者,为阴柔之情的极致体现。女子之情,哀怨而深,其泪落于竹,竹感其情,留此斑痕。而竹本身,依然刚健生长,并未因斑痕而失其阳刚之性。是阴阳相感,阴柔之情入于阳刚之竹,而竹以其包容之态,将此阴柔化为独特之美。斑竹之美,美在阴阳融合,刚柔相济。其斑斑点点,犹如星汉灿烂于夜空,阴柔之泪点染于阳刚之竹躯,成为千古传颂之奇观。
元素阴阳于竹,又见于其与周围环境之关系。竹在外野,与他物共生。其与树木相较,树木高大而粗壮,为阳之盛者;竹则修长而清逸,为阴之美。然竹之阴柔,非为软弱。当狂风大作,大树或有折枝断干者,而竹则随风摇曳,以柔克刚。其根于地下,盘根错节,深扎入土,此为阴之稳固。地上之茎干虽动,而地下之根基不动,阴阳配合,使其能抵御外界之侵袭。且竹与草木为伴,草木为阴柔之极者,竹于其间,既为同类之阴柔相协,又以其阳刚之态,为草木之依仗。于春日,竹先于草木而返青,阳气生发之兆也;于冬日,竹虽亦有凋零,然其茎干犹存,保持一份阳刚之骨,待来年阳气回升,又复生机。
在人之眼中,竹之美亦与阴阳文化息息相关。古之君子,以竹为友,以竹为师。竹之虚心,为阴之德,君子见之,思己之不足,当虚怀若谷,纳人之言,采众之善。竹之节,为阳之操守,君子守节,不为利诱,不为威屈,刚正不阿,此为阳刚之正气。
观竹之全貌,茎之阳刚与叶之阴柔相济,遂成其深邃多元之美。尘世喧嚣纷扰,竹独守其阴阳之道,不随波逐流。于斯竹林,阴阳之理,目遇之而成色,耳闻之而成声。其美不著一言,却胜万千言语,真若无声之诗画。吾于此间,悟得阴阳相和,万物共生之妙。此竹之美,非独形色之可观,亦为文化内涵之厚积。由竹而观阴阳,由阴阳而感世情,诚可谓小物有大道,幽林藏至理也。
宋向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华中文学》古诗词总编,《中华精英文化》副总编,《世界诗人》副主编。春泥诗社副社长兼莱西分社社长,春泥诗社国学院总策划,莱西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