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郧 阳 划 龙 船
◎ 柯 洵 洵

“三二一,一二三,过端午,划龙船,一划划到汨罗潭,撒下粽子救屈原······”
在小孩们欢快奔跑的歌声中,龙舟广场上早已摩肩接踵,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你挨着我,我推着你,像是突然从旱地里升起的狂涛巨浪,齐刷刷往江边涌。江面上鼓声咚咚作响,轻轻飘过碧粼粼的宽阔水皮,如一只蜻蜓落在江岸人家屋檐高高挂起的灯笼上、栏杆插着的彩旗上、门口悬挂的艾蒿、菖蒲上,浸入千家万户的生活细节里。
江心的黄金龙、赤光龙、老黑龙、小白龙、青花龙像久经沙场的战将,气势雄浑,严阵以待,只听一声哨响,龙体两侧便生出数十只脚来,激水飞沫,如利箭离弦,在古老的汉江上尽情飞驰。码头上、大桥上、沙滩上,极目所见都是热情高涨的人,加油声、呼喊声、喧闹声像狂风暴雨,汹涌勃发,震撼山河大地,上演着一幕十堰人向华夏祖先的隆重祭祀。
龙舟广场划龙船的这种热闹场面是近年来才出现的,过去的漫长岁月里,划龙船都是在两条河流交汇堵河口、丹江口举行。
在堵河口,汉江与其在十堰最大的支流堵河交汇,韩家洲把汉江一分为二,当汉江水位较低,堵河水量充沛时,堵河冲击韩家洲形成了汉水被迫倒流的自然奇观。每年端午是韩家洲最盛大的节日,整个岛上的人都兴奋的忙碌着。郧阳地区流传着一首歌谣:“堵河口,堵河口,年年端午划龙舟。村村有个龙船会,吃会划船祭龙祖。”所谓“吃会”,就是村里每年都要选一户人家轮流当龙船会的会首,会首不仅要负责祭祀龙头,保管龙舟,还要在端午节当天召集全村人一起聚餐,组织划龙舟比赛。一天的吃会结束,下一届会首当着全村父老乡亲的面儿,恭恭敬敬地将龙头迎会家中祭祀,以待来年端午。
在丹水与汉水交汇的丹江口,划龙船的习俗更为久远,上至草店,下到龙口,观看划龙船的游人披着节日的盛妆,打着五颜六色的花伞,戴着各式各样的帽子,三五成群,扶老携幼往汉江两岸奔走。明朝永乐年间大修武当以后,更是吸引了江浙、湖广、四川等地的香客前来参观,有的还造船参赛,武当道人舟、武当民工舟、武当香客舟纷纷下江竞渡,一段时间,登武当、拜真武、划龙船成了远近闻名的盛事。
为了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韩家洲、均州老城区的居民全部搬迁安置,韩家洲、均州老城也彻底淹没到了水底,堵河口、丹江口划龙船再也看不到了。家园可以淹没,人畜可以迁走,但是流淌在十堰人血液里的文化习俗却永远磨灭不掉。没有了堵河口、丹江口,还有更为广阔的汉江,只要十堰人还在,一到端午节,那象征着龙的精神的龙舟还会在江面上驭风疾驰。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谓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所以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端午节划龙船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郧阳划龙船也是纪念屈原,但是十堰人坚定地把屈原当成自己家乡的先贤,因为楚国起源自汉江流域,屈原也曾经被贬谪汉北,在汉江河畔行吟,并创作了著名的《渔父》,一句“沧浪之水”使汉江的内涵丰富起来,无数文人墨客籍此一江清水来滋润自己荒芜的心田,寻求精神的归宿。
然而,郧阳划龙船不仅仅是纪念屈原,还纪念伍子胥。汉朝邯郸淳《曹娥碑》载:“汉安二年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伍子胥尽忠于吴反被杀害,沉尸江底,这一天恰好是五月五日。虽然伍子胥不是十堰人,但是他曾经在十堰地区屯田养兵,攻伐楚国,报仇雪耻。至今十堰地区还有许多历史遗迹,民间还广泛流传着伍子胥的故事。
人总是喜欢把自己觉得美好的东西据为己有。虽然屈原、伍子胥早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但是每年端午节,十堰人都把他们当成自家的长辈,不约而同的以划龙船的方式来缅怀他们。其实,十堰人所崇拜的是他们身上共同具备的忠孝爱国、艰苦奋斗精神。
《论语》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十堰人祭拜屈原、伍子胥,实际上是勉励自己向他们一样忠孝爱国、艰苦奋斗。回望历史的长河,当看到十堰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全球闻名的新车城,我便真切地发现那些精神已经植根在十堰的每一寸土壤里,长存在十堰人的骨髓中。
每次从龙舟广场经过,看着碧波荡漾的汉江,划龙船鼓点声都会在我耳畔想起:“咚咚匡,咚咚匡,咚咚匡咚咚······”
【彭翠萍 荐稿】

柯洵洵,湖北房县人,十堰市作协会员,十堰市诗词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黄河之声》《十堰日报》《十堰晚报》《武当风》等杂志报刊。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