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贵州,追寻红军长征之路
作者:裴育民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国庆节前夕,我们一行7人,进行了一场红色之旅,专程到贵州遵义地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追寻长征之路,踏着先辈们留下的足迹,体验长征的艰险,感受中国革命之艰难。在那片红色的土地上,陶冶情操,淬炼灵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守政治信仰和信念追求!
遵义会议影响深远
在遵义,这座中国革命历史富有特殊意义的城市,我们首先参观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旧址。这里原是一座国民党军官的私人两层小楼房,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城之后,政治局扩大会议就在其二楼大厅召开。因此,这座在当年算得上豪华别致的小洋楼,就成为一种时代的记忆和见证,留存着红军长征路上一段永不磨灭的历史传承!
而新建的遵义会议纪念馆就在这座小楼附近,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布局合理,内容全面。走进大厅一排当年参加会议的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将领20多人的巨型雕像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形象高大威武,展现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那种人格魅力和坚贞不屈的革命志向,体现在他们栩栩如生的神态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我们依次参观了各个展厅,从大量的历史资料、图片、实物和声光影视等多媒体表现形式和讲解员的介绍中,对红军在遵义的这段历史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1934年10月,在“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的统治下,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红军开始艰难的长征。既然国民党反动派要彻底消灭红军,那就注定了长征之路不会是一马平川和一帆风顺。而极其艰苦的长征后的第一场恶战就是湘江之战。短短几天战斗结束,大量红军战死沙场。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只剩下3万多人,损失大半。
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的坚韧性与顽强的革命斗志,在湘江战火的锤炼中,并没有因为失败而放弃奋斗。闯过了这场惨烈战斗的红军重整队伍,继续拼死前行。他们集中兵力,在1935年1月7日攻占遵义城,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这次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以及长征以来军事指挥上的战略失误。会议增选毛泽东同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随后召开的“扎西会议”取消了党中央负责人博古的职务,改由张闻天负责中央工作。特别是“苟坝会议”上中央决定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小组”,全权指挥军事行动。至此,完成了遵义会议提出的从组织上解决领导权问题,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和军事指挥上的领导地位,因此说遵义会议成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指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探寻娄山关战场
我们来到了娄山关大山脚下,沿着山道艰难地攀爬,不断转折行进路线,穿梭在茫茫的林海中,最终到达山顶。讲解员给我们详细讲解89年前那场发生在这片山林中的激烈战斗经过。
娄山关战役分为前后两次战斗.第一次是在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攻克遵义城之后,贵州军阀王家烈、候之担调兵遣将,在娄山关一带设防。为了确保党中央在黔北建立战略根据地,并保障主力红军在遵义休整,特别是遵义会议安全。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红一军二师四团夺取娄山关控制权,以防川南之敌向遵义进犯。1月9日,红四团向关南发起总攻,经过激战,迅速冲上娄山关,赶走守敌,战斗大获全胜。
第二次战役是在红军再次占领遵义城之后,2月25日凌晨,与敌人争夺关口开展了激战。敌凭借险要位置固守,红军向黑神庙发起猛烈攻击,并在点灯山急调部队,从东侧迂回合围,歼灭敌军四个团。随后又乘胜追击,击退敌人两个师。娄山关战斗的胜利,是红军长征以来首次大捷,歼敌600多人,打了一个大胜仗,对参战部队和整个红军队伍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战斗结束之后,毛泽东同志专门写了一首著名诗词《忆秦娥˙娄山关》,表达了他的感慨,也包含着红军壮士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境界。
我们在陡峭的山岗上踩踏着红军的足迹,在茫茫林海和崇山峻岭中探访那场战争留下的痕迹。曾经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那些战争的遗痕大多已掩盖在郁郁葱葱、起伏错落的青翠山林间。那层峦叠嶂的山峰,是对那些为战斗而牺牲烈士们灵魂的执守,是对那个壮烈战争场面和红军胜利成果的永恒护卫。曾经那隆隆的炮声,已被这静谧清宁和薄雾缭绕的山林存储,我们已找不到它的更多印迹。但发生在这座山岗上、密林间、峡谷里的厮杀和红军战士英勇善战的画面,似乎又浮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深为感动,他们的英勇事迹永恒的留在了历史的记忆中,先辈们英勇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土城战役与四渡赤水
在贵州习水县,我们参观了土城镇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纪念馆建筑风格融合了地域特色和现代元素,其空间布局体现出简洁、明快、大方的特点,总体彰显出地方民族特色。
土城曾经在红军长征时期经历过两大事件。一个是土城战役,另外,这里曾是红军一渡赤水的地方。所以这里修建了“四渡赤水纪念馆”,并且在馆内展示了四渡赤水的不同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全面反映了红军艰苦卓绝、顽强不屈的革命奋斗精神。
土城战役发生在1935年1月28日,遵义会议结束不久,红军按照原定计划准备渡过长江与四川境内的红四方面军会合,部队在此地被尾随的敌人紧跟纠缠。根据对敌情的侦察报告,敌军只有4个团的兵力。于是红军决定在此集中优势兵力打一场伏击战。
1月28日拂晓战斗打响,不料情报失真,敌人是八个团,还有后续部队向土城奔袭而来。战斗打了一天一夜,尽管红军将士英勇奋战,终因敌人兵力对红军构成压倒优势,战斗十分惨烈,红军牺牲千多人,还有不少伤员。而敌人增援部队还在不断向土城开来,情况十分危机。在这种被动形势下,中央决定1月29日撤出战斗,立即渡过赤水河。正是这种战略撤离决策,才使红军避免了更大损失。
我们站在青杠坡烈士陵园前,眺望着高大的纪念碑,默默地向长眠于山岗上的烈士致哀。是他们以血肉之躯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战斗,击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展现了红军将士的英雄气概。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奉献了年轻的生命,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黔北这片广袤的大地上。
土城战役失利后,中央红军紧急开始一渡赤水河,从土城镇附近渡河进入西岸的四川境内,随即烧毁浮桥,阻断敌人的尾追,把大批敌人抛在了赤水河东岸。这便是红军一渡赤水。
二渡赤水发生在1935年2月18日,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二渡赤水,由云南杀了个回马枪,回师黔北,集中主力部队攻克娄山关,再占遵义城,令敌人没想到的是红军再次打回遵义城。
三渡赤水是在1935年3月16日,红一军团教导营占领茅台镇,并架起了一座浮桥,一个团的兵力随即渡过赤水河,并控制了西岸渡口。红军各部门于当日下午依次渡过赤水河,17日中午全军渡河结束,敌军围歼红军于鲁班场的企图落空。
四渡赤水则是在敌军重兵再次向川南集结的情况下,毛泽东等决定乘敌不备,折兵东向,在赤水河东岸寻机歼敌。1935年3月21日至22日,红军部队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东渡赤水河,绕开敌重兵团右翼分别向南急进,随后突破敌封锁线进入乌江北岸。
红军先后四渡赤水,是在毛泽东等三人军事小组指挥下,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与敌人迂回周旋,以运动战的战略方针寻找战机,歼灭敌人,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决定性的胜利。为此,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的军事得意之笔!
苟坝夜晚的那盏马灯
我们来到了苟坝会议陈列馆,这是一座3300平方米的两层建筑,有4个展厅,通过多种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全面生动的再现了80多年前红军在这片土地上的活动史实,让我们似乎穿越了时空,见证了红军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灵魂得以深刻的启示。
而苟坝会议旧址则是在附近一所民居内,那是一座黔北富有人家的三合院,属于传统结构木质瓦房,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在这里召开,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新三人军事小组,就是在这座居民中决定组建的。
当然,在这栋老宅中还决定了一件极为重大的事情。1935年3月10日,红一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联名致电中央,希望攻打打鼓新场(今贵州金沙县城),以消灭驻扎在那里的国民党军一个师的建议。中央新任总负责人张闻天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是否开展这次军事行动。与会同志基本都同意林彪的建议。毛泽东同志却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这个时候不宜采取军事行动,并从敌我力量对比以及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讲了三个方面的理由。但会议进行了最后的表决,除毛泽东之外,其他人都同意消灭这股敌人力量。
但毛泽东夜不能寐,总觉得这是一步险棋,弄不好红军将遭到合围,甚至全军覆灭。半夜,他提着马灯,步行二里地找到周恩来住处,详细分析了这次行动的危险性和可能出现的恶果,最终说服了周恩来,并与朱德进行了深入商议,形成了一致意见,在第二天的会议上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恰巧在这一时段,中革委情报机关截获敌人电报,滇军、川军正在向打鼓新场集结,体现了毛泽东预见的正确性,又一次挽救了红军。
毛泽东半夜提着马灯去找周恩来商议,不辞辛苦,充分表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极端负责精神,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没有他的据理坚持和耐心劝导,也许红军又要遭到一次重大损失。如今,毛泽东走过的那条小路,已被命名为“毛泽东小道”,就连苟坝会议陈列馆,也设置了一条“真理之路”的模拟道路。在毛泽东走过的那条小路上,我们一起沿着伟人的足迹,感悟着领袖的那份辛劳与使命意识,体验着他的那种责任与担当。不免心中升腾起一种敬仰之情,伟人的那种胸怀与境界、理想与信念、智慧与才能,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敬仰!
如今,在苟坝那方土地上,矗立起一尊巨型马灯雕塑,它似乎依然闪烁着光亮,始终照耀着革命的道路和中国人民前进的方向。它是一盏永不熄灭的指路明灯,指引着中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强国而奋勇前进。
遵义地区的这次红色之旅,我们探访了红军革命旧址,参观了革命纪念馆,听取了多位讲解员对那段历史的介绍。我们在赤水河畔静静沉思,在娄山关战场永恒铭记,在烈士陵园虔诚默哀,在伟人走过的小路追寻足迹……曾经的一切都化作历史的遗存,而历史却映照着现实。那一代人把他们的青春和梦想,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自己信仰的事业,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建立,也才有了一个新时代、新纪元的开始。当今,我们更要继承先辈们的革命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前行、努力奋斗!
2024年10月5日
作者简介:
裴育民,网名雨石,陕西兴平人,曾先后担任县市党政领导干部数十年。退休后,痴情于阅读和写作,《世界文学》签约作家,著有散文随笔集《生命留痕》《岁月散记》《青山依旧》,视写作为晚年的一种生活方式,乐在其中。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