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琦高
儿时趣事(3)——打柴·捉虾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我,虽已步入花甲之年,但儿时的趣事依然历历在目。在闲暇之时,这些回忆总在记忆的网中浮现,被重新打开。它们中有展示才智的、有突显调皮的、有少年老成的,总让我难以忘怀。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应该就是其中之一。在大集体时期,劳动力较少的家庭通常都很贫困,家长和孩子都很辛苦。这样的家庭的孩子往往早早地承担起繁重的家庭劳动,如带弟妹、打柴、挑水、煮饭、摘猪菜、看管放出田垌的鸡鸭,早上挑出田垌去放牧,傍晚挑回家安放。这些活计我一件不落地干过,直到上高中,离家远了,才不得不放下这些工作。
在这些工作中,我们最高兴的、乐此不疲的莫过于打柴。因为这里面不仅有我们的故事,有我们的收获,还有我们的小秘密。
下午放学后,我们七八个小伙伴,有时多达十多个,带着柴刀,拿着挑柴用的柴扦,嘴里哼着、喊着从电影里学来的正反面人物的语调,或唱、或笑、或骂,向山上奔去。
到了目的地后,说话的少了,唱歌的声音也没了,大家都争分夺秒地砍柴,耳边只有劈里啪啦的砍柴声。四五十分钟后,一担柴火就绑好捆好了,太阳也下山了,我们把柴挑到山脚下,大家又在山间的石坞里做另一件更有趣的事情一一捉大虾。
那时,大自然没有受到破坏,没有农药残留、没有污染,一切都是原生态。到处都是山青水秀,山涧的小溪里到处都是鱼虾。我们把柴火安放好后,就往水溪里去,找一段较开阔,水相对平静的地方,用我们的绝招开始捉虾。
虾比较傻,又贪吃。我们分两个或三个一组,一个把稚嫩的脚Y伸到水里,轻轻搞动几下,鱼呀虾呀就从隐秘处游出来了,此时,小脚就不动了,那些傻大虾看到又白又嫩的小脚指,以为是什么好吃的,就向小脚Y游过来,先是用两个长长的前面两个大夹子试探性地去接触那小脚指小脚板,待确定没有危险后,就放松警惕完全爬到脚面上或两个大钳子用力地去夹你的小脚丫,你的整个小脚痒痒的,此时,你要不怕痒,得慢慢地将脚靠岸边移,等到离岸边较近时,傍边的两个小朋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捕捞工具,伸到脚下的深水区里,再慢慢地往上提,快接近脚和虾时迅速往上一提,这样虾和脚同时落捕具里,如此重复N次,不多时,虾也捉够了,玩也玩够了……然后挑着柴在夜幕中回家了。
我们打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一周里,一、三、五是打自己的柴,搞私捞,待到星期天圩集天,自己把已经晒干的柴挑到集市去卖;二、四、六打的柴是给家里烧的,用来煮菜煮饭。即使是给家里烧的,我们也不会让家人急着烧,要把它堆叠起来,过段时间后,评比一下,看看哪个打得多,哪个打得少,然后在大伙面前炫耀。
那时,每七天才有一个集市交易日。每到星期六(若是满月或下半月)那晚更佳,大家都高兴得睡不着,因为明天可以挑柴去集市卖换钱了。我们是半夜3时或4时出发,此时的月亮还挂在半空,那银光洒在大地上,正好照着我们前行。挑着十五至二十公斤的干柴,步行十五公里(途中休息二到三次)到集市卖,价格是五十公斤3元钱,这样,我们每卖一次柴就可以获得人民币0.45元至0.6元之间。我记得那时,卖了两个星期的柴才买到一件背心,0.7元一件。虽然钱不多,货物不名贵,但很有成就感,内心很满足、很高兴。
那时的我们,辛苦着,快乐着,充满着欢乐感!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