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竹口中学操场、教学楼
1979年9月,15虚岁,我开始了庆元县竹口中学的高中生活。
开学初,一位也是当年黄田公社学校进庆元中学初三(1)班的同学沈明付也来了。还有一位三济公社考入庆元中学初三(1)班的同学林立贵也来了。我感到是缘分吧!我们这几个第一批考进县城读书的想不到大多在这里会合。
我们班人数不多。大概男同学只有16人,女同学20人。因为本来初三只有一个班。有些上了初中中专,有些上了庆元中学。所以本校同学就不多了,所以高中班从菊隆区还来了几位同学。
也正因为人少。我们这个班的同学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了我读书生涯中,很是友谊的班级。特别是就这么几个男同学,大多成了至交,一辈子的朋友。
我们的班主任数学教师王文轩老师,那时应该不到四十岁,高中毕业就当老师了。一辈子未结婚,把每届的学生都当作孩子一样。关于对王老师的回忆,那是2005年,知道王老师病逝的当晚,我写过一篇文章《充满爱心的王老师》。并投稿发表在《教育信息报》(浙江省教育厅主管主办)上,以对王老师的怀念。全文抄录与此,也反映了我的高中生活。
“与王文轩老师认识的时,是在1979年, 那年我十四岁,我刚从庆元中学转到竹口中学就读初三下学期。在寒假时,我家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我学骑了几天,可以上路了,我就骑车上学了。
那时公路很窄,又是沙子路。当我骑到离家五里处有个停靠站的时候,为避让汽车竟把自行车骑下田了,脚也擦破点皮,流了点血,我摸摸脚,努力将自行车扛到路上。
这时王老师从对面走了过来,问我伤了没有,我说没有。王老师说,你不会骑的话,我帮你骑好了。我笑笑,表示我能行,便继续前行。
王老师叫喊,路上小心点。我真的小心翼翼地骑完了那还剩下的10公里公路,不再出事。那时我还不认识王老师,但我知道他当时在停靠站等客车的,后来知道他是竹口中学的老师,他父亲就住在附近。
读高一的时候,王老师成了我的班主任数学老师,我们学校高一也只有一一个班,三十来位同学。王老师当时大约36岁,一个人过着生活,住在学校,我们学生大多数也寄宿学校,每周回家一次。王老师亦师亦友,爱生如子,对学生的生活异常关心。王老师常常和我们说,自己是高中毕业教我们高中,过去他所学的教材也与现在不同,他是边学边教,很愧对我们。其实我们大家都觉得王老师教得很好,无论是不久的升学还是未来的我们,都能证明王老师不愧为优秀教师。
最令我难忘的是一次周末我回到家中,与母亲闹了矛盾。母亲说,你别读书了。倔强的我,骑着自行车就往学校跑,准备拉回被子和箱子之类。我骑在路上,感到心情沉重而伤心,自己将要永远离开学校了。快到王老师老家的时候,我想应该和王老师告别,也许王老师周末也回老家了,因为老家有他的父亲。
我到了王老师老家,就看见王老师和他的父亲在客厅里。我叫了声王老师,就走进了客厅。对王老师说,我不读书了,我现在要去学校拿东西,现在是来和你告别的。王老师忙问为什么。可我已经伤心地泪流满面,哽咽地说不出话。王老师说你先洗把脸,别急,慢慢说。王老师为我倒好水,拧好毛巾,递到我手中。王老师的父亲为我倒了开水。我说明了情况,王老师说,你应该读书的,你的成绩很不错的,这次你的数学考了一百分,很快就可以考大学了。等一下,我和你一起到你家去,我会和你母亲说的。我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说我自己回家去好了,没事的。
离高考只有4个月了,而我又突然要报考文科,当时我们学校是没有文科的。王老师、周老师以及学校领导又为我和另外两位同学联系转到庆元中学,为我们的升学不辞劳苦。
我们三位同学在大学毕业前夕,王老师已是学校副校长,正好在市党校进修,我们去看望他的时候,王老师说,你们三个以后回到母校吧。毕业后,我们三个同学都一起回到了母校任教,因为母校有许多像王老师这样的老师,母校给我们太多的情感,我们应该为母校为家乡做点什么。
几年后,我们三位同学各自进城。而王老师却一辈子固守一地,以校为家,培养一方学子。 虽然有许多机会进城,王老师都一一谢绝 了。”
我也写过《周玉辉老师和我的师生缘》,编在2022年的诗书画印集《传承集》中。
周老师是我在庆元县竹口中学读高中时的语文老师。 他毕业于上海新闻专科学校,解放前是《东南日报》的记者,当时金庸是编辑。我是他平反后的第二届学生。周老师教我们的时候已经58岁,虽然年事已高, 头发也有些稀疏,清癯的脸上, 有着炯炯有神的眼睛,上起课时,完全不亚于年轻人,声音洪亮,激情满怀。有时还挥舞着节拍,教我们唱唱歌。我还记得周老师教我们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特别让人精神昂扬、神清气爽,仿佛有无限的希望。他把自己一辈子的人生精华都献给了我们这一届关门弟子。 良师可遇不可求, 周老师对我以后走向文科有着很大的影响。
当时学校季延生校长(教过我政治课)、吴祖禄(教我化学)两任校长也很重视文学素养的培养,建起了阅览室,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新书,很兴奋。周老师的夫人顾老师管理图书室。我们几个写字不错的同学也帮忙整理,编排 ,以便于同学们阅读 。我在帮忙之余 .也就在阅览室看书,渐渐地,我的眼界打开了。
有一次, 周老师也叫我出黑板报,那时黑板报在教学楼的外墙上,架着凳子和梯子在高处写。写的时候人和墙靠的太近。写好了,下地一看,觉得不满意,横排过去是越写越高。这时周老师刚路过这里,我对周师说:“重新写吧,写斜了。”周老师宽容地说:“很好了,休息吧! "还对我们充满感谢!
周老师的渊博的文学功底,极其负责的教学态度,以及我在阅览室的广泛阅读,让我有了报考文科的想法。当时学校没有文科班,也就没有历史和地理课。后来甚至不开英语课,因为大部分同学都是要报考高中中专(这几门高中中专不考)。班主任和周老师以及学校领导商量后,决定联系庆元中学,将我们三位同学转入庆元中学。后来我们三位同学都如愿以偿上了大学。”

2024年春,在竹口公路留影
作者李伟华:1985年开始,先后在庆元、温岭、杭州等地任教语文、书法、国画等。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楹联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