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冷雨

梦在远方:中学教师,崇尚简约,追慕陶行知的平民教育理念,高山仰之(止),景行行之(止),虽不能至,心向往至。
凤凰之歌,中共党员,1945年1月8日出生,2000年公务员退休,教育工作者,北京市人,热爱唱歌、朗诵,愿用优美的声音歌颂伟大的党和人民,直到永远。

《豫西:青铜酒文化古风的漂浮》
题记:汝阳妙黍青铜酒文化之源再探
文~梦在远方
“千秋大业鼎一樽
万丈红尘酒一坛”
在历史岁月的长河畔
河南
汝阳县蔡店镇妙黍
伊川县葛寨镇烟涧,
一个是“青铜器高仿技术”的传奇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一个是杜康酒“高粮黍”的基地
高粮黍“谷粒包满香甜”
你不要纠结“字句内容”的排列顺序
因为这里是
汝阳伊川两个县的边缘
所有的一切,几乎都可置换
这边的小伙,娶了那边的姑娘
那边的姑娘,聘了这边的良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为“杜康酒品牌”之争
就是在这里爆发了“两伊大战”
两地村民没有为“名利”伤了和气
反而一见面,都面带微笑
彼此动拳搂肩,打打闹闹
相互调侃,而又亲密无间
这是中原豫西古朴厚道的民风
这是炎黄子孙善良的基因遗传
几道土陵共风雨
一条龙溪相贯穿
历史上曾同属一县
阡陌相通,老亲旧眷
鸡犬相闻,血缘纠缠
很难用“行政区划”
将它们一刀两断
今日走进汝阳妙黍
一条由东向西的“龙溪河”
依旧流水潺潺,祥瑞悠闲
在与伊川烟涧交界处仍能看见
有座单孔“石砌拱桥”跨河而建
伊川烟涧在龙溪河下游
汝阳妙黍在龙溪河上源
近距离审视,你会发现
妙黍村西这座“龙溪石拱桥”
据说建于唐代
距今有一千多年
龙溪石拱桥中部
是一个跨度为4.15米的桥孔
横跨两岸
桥身用厚重的长方体岩石
由两侧向中间拼接,拱出一个平面
桥孔高3.4米
形体端庄,古朴简单
设计智慧,受力分散
坚固耐用,实用方便
至今仍依旧挺着脊梁
诉说着“千年的风雨沧桑之变”
桥孔拱顶上部正中
有一“龙形水泻”石雕,雕刻精湛
龙首含珠
向东伸于桥体之外
朝向汝阳妙水,面向东南
龙尾皱卷
向西伸于桥体外,
背依伊川烟涧,活灵活现
非常遗憾,不知什么时候
己被“人为”破坏砸烂
究其原因在于汝阳妙黍村民认为
是龙溪桥上的“龙首水泄”
破坏了汝阳当地的风水
龙头吞吐,在汝阳吸天地人文灵气
龙尾摆动,结果在伊川“飞龙在天”
“吃在妙黍,屙在烟涧”
的千年谶(chèn)言
不知道起于那朝那代
至今仍在两地村民中“囗耳相传”
冥冥之中
束缚了汝阳妙黍的“区域发展”
巧合的是
今日汝阳妙黍“村道路标”改成妙水
在白酒市场“酒精兑水”畸形浪潮中
妙黍的“酒泉沟”与“粮食作物”
己“不合时宜”,废弃一边
水是酒之血,黍是酒之肉
“没有黍的妙水”
无论再妙,也会失去酒文化的内涵
只能与汝阳县“杜康风情小镇”
隔河相望,“灯下罩黑”,尴尬难看
传承千年的青铜高仿技术
对地方经济的拉动
在汝阳伊川
“两县两地的差别”也特别明显
尤其是2008年前后
伊川烟涧青铜器的高仿制作
可以说“如火如荼”
而汝阳妙黍的青铜制作
则几乎“停炉息烟”
2011年,河南伊川烟涧村的
“烟云涧青铜器制作技艺”
被河南省人民政府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该村三分之一的农户
从事仿古青铜器销售和生产
是“国内知名”的
青铜器生产加工基地
青铜梦千年,相遇在烟涧
目前烟涧村有一定规模的
“仿古青铜器公司”有26家
专业加工户180余家
年产值达1.6亿多元
每年实现盈利3000多万元
已经形成了
成熟的“原料供应、模具制作
青铜铸造、做锈做旧
综合销售产业链
据伊川县葛寨镇政府负责人介绍
2023年以来葛寨镇
通过发动群众和运用市场机制
多方投资2000万元
按照“规划先行
先地下,后地上,先拆,后建
及建管并重”的原则
对烟涧村青铜大道两侧等区域内600多户的地下管网
“沿街建筑立面”,街心公园
文化艺术墙、沿街青铜雕塑景观
等进行了全方位“提升整建”
使小镇的面貌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
发生了根本改变
面对未来伊川县葛寨镇
烟涧青铜发展的“六大目标”
正在一一落地实现:
培育一批能工巧匠
建设一批特色村级博物馆
组建一个青铜协会
规划一个产业园
打造一个电商示范村。
促进一个文旅研学体,综合发展
力争把伊川烟涧村建设成
国内独一无二的青铜特色小镇
让伊川仿古青铜更流光溢彩
进而辐射伊川县周边
烟涧村能有今天的发展
无法绕开一个叫“方兴庆”的老人
与“豫西青铜之父”
汝阳妙黍人尚焕章
及其传人尚广一,尚金楼
“模型翻沙”柴胡才
“作旧奇才”何东要
大型青铜器开发者何长江,何振标等千丝万缕的“传承沟连”
1942年
方兴庆出生于伊川烟涧
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家里人口众多
养生全靠种几亩薄田
由于地少人多,加上收成不好
家庭贫困,连小学都没有上完
为了生存
从13岁就开始跟着
父亲学一些修补的手艺
16岁就可以独挡一面
走街串巷,帮街坊四邻
靠修补锅,碗,瓢,盆
挣几个零花钱
他却有一双十分灵巧的手
和一颗热爱学习的心
从小不论碰到什么书籍都喜欢翻翻
并且喜欢鼓捣各种东西
家中只要有“能够拆解开的东西”
方兴庆都想拆开看看
20岁那年
在亲戚的介绍下
方兴庆与葛寨乡南坪村
的一位姑娘相识,相恋
结婚时女方家里
陪嫁了一面青铜镜
镜子的背面采用“镂空花纹设计”
有栩栩如生的龙凤呈祥图案,
据说是女方家里的“传家之宝”
不为“常人所见”
但美中不足的是
青铜镜背面有一处明显的裂痕。
有修补手艺的方兴庆
便萌生出
修补青铜镜的“想法和执念”
“既然我能让锅具焕然一新
为什么不能尝试修复铜器呢?”
何况“爱情信物”的力量
常常催生“人的潜能无限”
喜欢钻研的方兴庆
千方百计
找来青铜器方面的书籍
每天晚上都手拿那块青铜镜
反复琢磨观看
妻子还骂他不务正业
在当时的年代,
无法给家里
添置“财米油盐”的无效劳动
都是在浪费时间
在中国古代
洛阳是“青铜文化”的生发点,
在这片土地上
有众多王朝在这里定鼎中原
“分封制,等级制,礼乐文化”
等都在此萌芽发展
那出土于陕西宝鸡的“何尊”
讲的是“洛阳周公庙”的故事
伊洛文化“宅滋中国”
决不是轻言妄谈
这里也埋葬着太多王侯将相
还有千千万万种文物
与他们在地下一起长眠
一个青铜镜,微乎其微
几乎算不上文物
在伊川,汝阳民间,司空见惯
何况是杜康造酒故里
有酒,必有酒爵礼器
从“古文物角度”来讲
方兴庆的青铜镜原本值不了几个钱
但毕竟是妻子的家传宝贝
何况又是“爱情信物”
即便生活艰难
方兴庆也不忍
在“地下文物市场”交易换钱
修理青铜镜
而又不能破坏青铜镜这个爱情信物
这是方兴庆心中坚守的底线
“造假”是为了
在探索实践中替代性“保真”
“保真”是为了
守护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
雍容华贵,肃穆尊严
明境高悬,资治通鉴
路志群是伊川
烟涧村里的木匠好手
手艺非凡
方兴庆首先想到
让路志群根据自己的“真品古镜”
在木头上抠出个铜镜模子
然后根据自己“补祸的浇铸原理”
制出青铜镜的复制样板
即保留了“爱情信物”不受玷污
又可以在“复制铜境”上反复实验
有了这样的思路
方兴庆依然谨慎行事,没有蛮干
他虚心向同村老银匠刘克铎
学习铸造经验
然而青铜毕竟
与自己熟悉的普通锅具
刘银匠的银器材质有不同的熔点
为了万无一失
方兴庆不厌其烦来到汝阳妙黍村
将“豫西青铜之父”尚焕章
及直系传人尚广一,尚金楼等
“铜器制作的流程”反复观看
尚焕章是汝阳妙黍
有名的能工巧匠
“吸天地之灵气,夺天工之奥玄”
在铜器银器手工制作上“大道至简”
1947年9月16日
陈庚谢富治兵团开赴河南
在嵩县库区乡“寺庄”建立
“豫鄂陕第三军分区”修理枪械厂
这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的“人民武装”
在豫西地区的积极开展
尚焕章曾应邀随解放军
到嵩县“寺庄”
为第三军分区修理枪械,制造子弹
方兴庆在老铜匠的指点下
山穷水尽疑无路
心有灵犀“通一点”
方兴庆因此攻克了
青铜镜的复制“制模关,铸造关”
并且得汝阳县妙黍“翻砂高手”
柴胡才的技术真传
克服了木制模型
在高温下“易燃易坏的缺陷”
制作模型,再也不用那么麻烦
路志群的木刻手艺另僻蹊径
为他们仿制青铜器的图案设计
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复制“青铜镜形体”的目标
虽然顺利实现
但完成的青铜镜“太过崭新”
常被人调侃
青铜器在中国历史上
最独特的审美
在于“岁月的千年沉淀”
仿古,最关键的是“作旧”
没有那种独特的铜绿
就无法体验岁月风尘的沧桑之感
人们购买青铜器是
为了“发思古之幽情”
不同于锅,盆,瓢,碗
关注于实用方便
这让方兴庆感到十分不满
“我必须让它‘变旧’
看起来与原来的毫无二致。”
方兴庆又开始了探索实践
科研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经过无数次挫折
方兴庆还真找到了“作旧”
的具体方案:
他将自然产生的铜锈
用胶固定在铜镜复制品的表面
然后把铜镜埋在土中
让其自然完成“氧化,还原”
一个月后
当方兴庆将铜镜挖出时
那铜镜复制品
似乎完成了时空穿越
幽幽神光,似乎刚出土一般
可以高价投入市场,大把赚钱
伊川烟涧村
方兴庆,刘克铎,路志群
因此看到了光明无限
从0到1,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三位喜欢钻研的工匠
不谋而合
继续着不懈努力和新的创新实验
在那个尚未开放的年代
关门、上锁,躲进红薯窖里边
“点火烧炉”也只有在晚上
才能借夜色将火红的炉灶遮掩
方兴庆的“牛鼻象面铜镜”
在造型设计上又被他们三个
“农民科学家”反复交换意见
结合了“牛鼻和象”的某些特征元素
甚至加入了
他们三个人的“主观臆念”
整体线条流畅
细节处理到位
并且还配上了精美图案
以至于专业人士一时都真伪难辨
这面铜镜的成功仿制
让方兴庆
对自己的青铜器仿制技艺
更有信心,
他们后续又仿制出了
“铜马、铜盆、铜兽、铜塔……”
等小型青铜器件。
坚实地在青铜器高仿技术上了
踩出了“最原始的前行基点”
并因此给他带来了
人生中“最大一次麻烦”
1981年春节前夕
几辆警车驶入
河南省洛阳伊川的烟涧
将47岁的方兴庆抓捕归案
起因是上海海关
查获了一批走私文物
由于太过逼真
文物专业人士都看走了眼
而这批文物的卖家源头
都是与伊川方兴庆有关
警方经过调查后
发现方兴庆即不是盗墓贼
又不是“文物贩”
经手的青铜器
全部都是自己加工生产
所做的青铜高仿制品属于工艺品,并且他的定价
也基本上符合市场行情
不存在非法销售的“坑蒙拐骗”
于是将他送回了烟云涧村
以此为契机,伊川烟涧青铜器制作
走进了“大规模生产”的第二个阶段
《新京报》是由
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
两大报业集团联合创办
2012年4月6 日
记者孟祥超以《假货当真古董卖》
对方兴庆专门采访
并且登上了专刊
2012年3月27面对记者
方兴庆说:
“烟涧大件青铜器的仿制技术
来自几公里外的汝阳县妙黍村
再加上同村几个人的苦心专研”
因为1986年前后
汝阳蔡店妙黍有个叫何长江的人
从新疆“化学防化兵”转业复员
他见多识广,兴趣广泛
善雕刻,会绘画,助力了汝阳
妙黍青铜器高仿制作的突破性发展
在同村人何震标鼎力引荐下
通过何震标舅父
何长江来到
洛阳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
耐心观看了大型配件铸造及
轴承翻模的“工艺示范”
很快就掌握了要领
将大型青铜器制作立体
呈现于汝阳妙黍和伊川烟涧人面前
栽下梧桐树,凤凰自翩翩
通过一个广东商人中介
用“有偿传授”的方式
从全国各地吸取四面八方的经验
将“电解作旧”引入了技术实践
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青铜器制作
终于突破了“瓶颈口”
基本完成了“传统手工作坊”
与“现代高科技”对接的华丽转变
到上世纪90年代之际
当时汝阳妙黍“有照经营者”44家
而伊川烟涧青铜器经营者
充其量也不过七八家
而且大部分
还停滞在“手工作坊阶段”
更传奇的还有汝阳妙黍人
何东要
他制作青铜器
一半是手艺,另一半是务农经验
有一次农忙,他去地里上化肥
匆忙中将铜镜顺手放在
“硝酸氢铵”里面
并因此碰撞出新的“作旧”灵感:
先在铜镜上抹一层硝酸
然后塞进一种叫碳铵的化肥里
三五天后捞出来
铜镜上的锈便蒙上了一层蓝
接下来
用混合“调制的酱油醋”喷洒
或在“污泥汤子”涮一下
青铜锈就变成了绿色
古色,古香,古典
有巧夺天工之审美艺术感
也有村民见到
有人将青铜仿品丢进过“粪坑”浸泡
以此上锈,听起来有伤大雅
但大雅若俗,正应了那句:
时来天地皆同心
自古高手在民间
中国的农民
你很难测出他们“智慧”的深浅
秦始皇根本没有想到
陈胜吴广900个农民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一声呐喊
会最终导致“大秦帝国”
被项羽刘邦推翻
所以毛泽东同志
1936年在延安回答美国记者
埃德加·斯诺提问时说,
“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
胸襟恢宏,远瞩高瞻
胸襟恢宏,远瞩高瞻
汝阳蔡店“妙黍村”后来呢?
沉默是金,大爱无言
豫西汝阳大地飘荡着一股古风
催醒着当今青铜器酒文化爱好者
去汝阳蔡店妙黍村走走看看
没有社会调查
任何人都没有发言权
我们的妙黍为什么成了妙水
我们的酒泉沟
是否还有“源头活泉”?
当年王莽撵刘秀茂密的黍子地
又种上了什么庄稼?
妙黍全村最高的黑虎坡上
陆浑水库的主干渠
“自流灌溉”了多少良田?
妙黍村何氏宗词
乾隆年间何寅亮“奉旨碑”
讲了多少清朝官场风俗和文化?
妙黍村“路家祠堂”回归同胞
路统先生
捐资盖学有多少教育期盼?
妙黍村北凤凰岭上是否还有
凤凰栖落?
妙水村西龙泉寺院是否还有
飞龙在天?
最后
我想“固执地”邀请你
来到汝阳妙黍人何普庆
倾巨资20万元
打造的“青铜宝鉴”面前
和你一同
特意将毛泽东1954年
创作的《浪淘沙.北戴河》
再读一遍: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目前关于汝阳蔡店乡妙黍
宝鉴青铜镜加工厂的具体发展
相关资料己残缺不全
仅知道该工厂的经营者为何普庆
成立于2020 年 5 月 21 日
且目前处于“存续状态”
为了坚守汝阳青铜器技术
何普庆几乎倾家荡产
在历史的长河中
我们常说高手在民间
总有一些地方和人物
以其独特的故事和成就
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看着河南省洛阳市
汝阳县妙黍人
何普庆的青铜宝鉴
做为一个汝阳人我深感震憾
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75年日新月异的发展
但全国九千八百万党员之中
总有一些滥于充数之人
仍在尸位素餐
青铜宝鉴,正反两面
可明得失,可正衣冠
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面前
你将知向谁边,站向谁边?
每一个共产党员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
都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听从党的召唤,接受人民的检验
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面前
你将知向谁边,站向谁边?
每一个共产党员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
都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听从党的召唤,接受人民的检验
歌曰:
遥远的夜空
有一个弯弯的月亮
弯弯的月亮下面
是那弯弯的小桥
小桥的旁边
有一条弯弯的小船
弯弯的小船悠悠
是那童年的阿娇
阿娇摇着船
唱着那古老的歌谣
歌声随风飘
飘到我的脸上
脸上淌着泪
像那条弯弯的河水
弯弯的河水流
流进我的心上
我的心充满惆怅
不为那弯弯的月亮
只为那今天的村庄
还唱着过去的歌谣
故乡的月亮
你那弯弯的忧伤
穿透了我的胸膛
遥远的夜空
有一个弯弯的月亮
弯弯的月亮下面
是那弯弯的小桥
小桥的旁边
有一条弯弯的小船
弯弯的小船悠悠
是那童年的阿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