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首城归安门
文/刘孟领
在文化底蕴厚重悠远的华北历史第一城邢台“文化兴市”热潮中,游太行泉城,逛邢州古街已成为时尚,当您来到古城中轴线原点清风楼,顺势向西望去,西门里街的西头古城墙的里外分界线——归安门的辉煌历史便像播放影视一样,历历在目,令人留恋。
古城西门曾叫归安门。顾名思义,就是盼望其顺利安全的回归城里。“归”即返回,回到本处,归本还原。“安”就是平静、稳定,安居乐业。“门”为城墙区分内外的界线。因为,邢侯国的古城被侵略者戎狄所迫,从城里搬到西部太行深山区浆水一带避难,城里人盼望把“邢侯行台”“迁移回来。 说来话长,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为了感谢周公旦辅佐刚建立的周朝之恩,把周公的儿子们都分封到全国各地成了诸侯王,邢国就是周公第四个儿子姬苴受封的所在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邢国,北边是燕国,南边是卫国,西边是太行山,东边便是齐国。在西周时期,邢国一直奋斗在抗御华夏民族的心腹大患“戎狄”的第一线,为阻止戎狄向中原侵略作出了重要贡献。可是,由于邢国与戎狄作战,国力渐衰,古城不得已转移至西山浆水。最后,在齐、宋、曹三国联军猛然打击下,打跑了戎狄,重新返回了邢州。
史料记载,邢州古城十三里二十步的古城墙构造特殊,东西南北四方各有四道城门,即每个城门内有三道瓮城,北城门呢,另有一道战备门,全城共有十七道城门,层层设防,壁垒森严。就在今西门里街的西头(今西门里街与新华北路交叉口东侧),设立了“归安门”。 千百年前,在归安门出头道门的瓮城中,建筑了三座财神庙。正中是文财神庙,左右两侧都是武财神庙。建筑财神庙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不能科学地对待天地广阔的自然财产宝贝,片面地以为财产要共同分享,就得崇拜财神,以求心理平衡,从而反映出劳苦大众对利益的公平正直思想,俨然成为人们追求财富的一种精神保护和思想寄托。于是,便盖了财神庙。
正冲西门里街的文财神,供奉的是商朝亘古忠臣“比干”。比干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于直言谏“皇帝”,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富国强兵,有吃有穿,受到人们的祭祀。 南侧的武财神赵公明,黑面浓须,头戴铁冠,右手执铁鞭,左手握元宝,身前放着聚宝盆,十分动人心弦。相传,赵公明能驱雷役电,能呼风唤雨,能除病减灾,还能迎祥纳福。
北侧的关云长武财神,司命福禄,庇护商贾,保佑平安,招财进宝。他设计的理财方法——原、收、出、存四项、非常清楚详明,告诫人们谈生意做买卖,要重义气,要讲信用,信义俱全。
归安门下的街道路面,人称五道口。从西门里往西走,是大通街,西关街,新华路一分为二,南北皆通。这种道口五分岔,历史罕见,传说这叫五路财神齐保佑,邢州人民共享福。老年人现在说起来,仍有滋有味。出西门,走在城墙外侧的护城河吊桥上,一派自然水面,潺潺流水,小孩子夏天常常跳下河里玩耍捞鱼,十分惬意。可惜上世纪邢台解放后,五六十年代拆了墙,然后,填了河,失去了当年风光。 距今四十年前,还在这五叉口安装的“卧牛大转盘”,曾是人们照像打卡的风水宝地,而今承载着邢台人们记忆的卧牛雕塑仍在达活泉公园西口守望着邢州。
说起归安门,可以称为邢州东西方向物流通道。邢台东邻华北大平原,东部盛产的棉花、棉布及特产,都是通过东门的龙驿站,过东门里,过西门里,到西部太行山区及其山西、陕西、内蒙、宁夏等地,互通有无,交换异物。千年故道,直到1949年后才改变了道路,繁华了城市。
说起归安门,上了年纪的人们仍津津乐道——“当年西门里是个繁华之地”。解放后,西门里路北的邢台剧场,路南的新华浴池,新华旅馆,大街的水产品及肉禽类产品,批发零售集散市场,有着颇高的知名度。各地游客来到邢台,下火车不远就是新华旅馆,吃喝玩购方便的很。邢台下县,来此采购,一说就是西门里,相当热闹。后来、随着城市发展,于近几年西门里市场迁到市外大众厨房,给市民安居乐业腾出了空间。 正所谓——
千年邢州气势昂,
青砖厚土筑高墙。
历尽冬寒迎夏暑,
饱经春暖送秋霜。
一文二武财神爷,
保佑黎风色彩扬。
归安门下展繁华,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