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武昌首义元勋孙武,生于清光绪五年九月二十五日(公元1879年11月8日),湖北汉阳县柏泉孙湾(今属武汉市东西湖区)人。其祖父孙允忠,参加过太平天国反清的武装斗争,因功封为衢王,失败后归隐故里。其父孙华亭,曾任汉阳镇标襄河水师营管带,不满清政,辞职返乡务农。孙武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受到反抗精神的教育,爱习武术,胆大心细,早年立志。
1897年,孙武考入湖北武备学堂学习,与吴禄贞、傅慈祥同志。毕业后,被分配去湖南岳州新军任教练官,武威营等带等职。1900年,湖南浏阳唐才常等组织自立军,决定在岳州一带起事,并委任孙武为岳州司令。事败,孙武亡避广州。1903年因母丧回老家,暂隐居家中。1904年,建始吕大梦等组织武昌科学补习所,孙武加入,不久,科补所因长沙事泄,孙武远避日本,入成城军事学校学习军事。1905年日本文部省颁布取消中国留学生参加革命活动的一些限制规则,中国留学生怒愤集会抵制,公举胡瑛为会长,宋教仁为外交长,孙武为纠察长,秋瑾负责宣传。日政府无视中国留学生的呼声,迫使大部分留日学习弃学归国,孙武也在其中。孙武回鄂后,与潜江刘静庵在武昌组织日知会,并办江汉公学。1906年冬,萍醴矿工暴动,刘静庵召集日知会骨干密议响应事宜,由于叛徒郭尧阶告密,胡瑛、刘静庵、梁钟汉、朱子龙、季雨霖、吴贡三、李亚东、殷子衡、张难先等相继被捕下狱。随时后巡警道冯启钧还派警队赴柏泉搜捕孙武等人,孙武幸得亲友掩护脱险。1907年,荆门季雨霖保外就医,暗约孙武北上,至沈阳二人分手。孙武到海城已身无分文,只得与当地京剧班联络卖艺糊口,结识绿林中人黄子扬,继由辽阳至延吉,与会首杨三疤子,杨二虎结为兄弟。到延吉,学友吴禄贞虽对他礼遇,但对他无助,孙武只得去海参崴,也乘此机会考察东北边务民情,途中被俄警洗劫一空。后流浪到春晖,得遇同乡余寿昌、李贵等,经余、李引荐江湖首领刘弹子,得刘资助去日本。
1908年春,孙武到日本后,加入黄兴组织的大淼军事讲习所学习。这年,一部分激进的同盟会会员和旅日学生,经酝酿筹备,于9月8日(农历八月初一)在东京成立反清团体共进会,以同盟会的宗旨为宗旨,以同盟会的总理为总理。孙武参加了“共进会”,并被推选为军务部长。1908年底,曾任会长的张伯祥、邓文翠、刘公等先后回国进行革命活动,东京共进会因之结束。1909年初,共进会原主要组织者孙武从日本回湖北时,尽携应用文件、印信和旗帜式样,所经各地,都作了种种布置。到家第二天,就约集亲友组织机关(分设于各家),吸收会员。郑江灏在孙武之先回汉,正主编《湖北日报》。孙武即于报社内设通讯处,以便与各地革命党人保持密切联系。
1909年春,孙武与焦达峰、刘公、刘英、彭汉遗等商议,要加强新军中的革命工作和联络会党,决定成立湖北共进会,在汉口法租界长清里设机关总部,武昌胭脂巷设分机关。孙武自任正督统,下设五镇,各镇分别驻防襄阳、安陆、汉口、大治、黄州等地。入冬,广东聂荆电告广西到玉山机遇甚佳,希望相助。孙武接电后,即偕潘善伯、吴肖韩夫妇前往,不料在梧州会晤温德臣时,南宁事机已败。潘等折返汉口。孙武独往香港访赵声不遇,但在《中国日报》社结识了冯自由,胡汉民,洪承点等人谈了些湖北革命形势,不久经洪承点介绍,由冯自由主盟,孙武正式加入同盟会。至此,港鄂间始互通消息。逾年,孙武返汉,召集共进会主要成员共商,认为应把工作重点转到军队,改造争取清军中的积极力量,以现成的武装部队有效地为革命展开战斗。于是一方面对清军内部的革命组织作重大调整,以利更好地开展兵运;一方面对襄阳、安陆、武汉、阳新、黄州等五镇,委以袁菊山、刘英、刘玉堂、黄申芗、彭汉遗等率领,以九角十八星旗为军旗,刘公为大都督,孙武为总参谋。另设总部在汉口鸿顺里34号,并设外埠联络机关于上海、长沙、岳州、宜昌、北京、奉天、长春、成都、重庆等地。由于个别会党人物急于求成,贸然暴动,引起清政府密切注意,巡警道冯启钧采取种种防范措施。为此,共进会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决定暂时收缩,以待时机。
1911年(宣统三年)2月,谭人凤、居正、杨时杰等先后抵汉,共商大事。谭以为武汉四方受敌,起事以广州为宜。孙武对谭说:“在武汉发动起义,其利有三:武汉为南北枢纽,自张之洞建工厂,制军械,二十余年来,器精械足,加以湘赣毗连,传檄可定,此地之可用者之一;瑞徵狂悖,侮慢缙绅,主张铁路国有,与载振表里为奸,人无愚贤皆怨,此时之可用者二;鄂省军队编练优于他省,以前各省有乱事,即调鄂军平之。鄂军倡议,他省军队将闻风披靡,响应必速,且以军队为主动,土匪不致滋扰,租界可无顾虑,便于外交,此人之可用者三。”
谭等同意孙武的分析,谭离汉时交居正八百元作活动经费。孙武鉴于武汉革命时机日趋成熟,便多次与文学社磋商联合,以便集中力量,统一指挥。并从南京召回邓玉麟,以居正所交活动经费,在二十九、三十、四十各标,及工程营测绘学堂等军队常驻地黄土坡开设“同兴酒楼”,专办各营招待事宜。农历八月初三日,共进会、文学社讨论“起义计划”和“人事草案”,决议八月十五日举行起义,具体规定了起义步骤和分担任务,并分设政治筹备处、军事筹备处于汉口、武昌。以文学社蒋翊武担任临时总指挥,孙武任参谋长。八月十五日午后,南湖八标炮队官兵猜拳酗酒,引起冲突,总指挥部闻讯,飞令各部队严守纪律,不得擅自行动。因原订计划泄露,一时“中秋节杀鞑子”的风声四起,汉口各报披露了起义消息。总指挥部立即决定起义时间改为八月十八日晚按原计划行动。八月十八日上午十时许,孙武在汉口宝善里14号楼上后面亭子间内秘密检试炸弹,不慎炸药着火,他受伤入院医治。俄捕闻声赶至,搜去印信、旗帜、符号、名册、文告、钞票连同被捕诸人,一并解送清政府。湖北总督瑞徵大骇,急令巡警四出搜捕,当晚武汉革命机关多遭破坏。革命同志名册被获,人人自危,孙武当机立断,声言“为今之计,只有死里逃生,即日起义。”并命令邓玉麟飞报武昌小朝街军事指挥部下达起义令。由于清军侦骑四出,戒备森严,消息传达不易,以致未按时举事。十九日晨,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人被杀害,军心大震。孙武闻之大哭,嘱邓再通知即日大举。辛亥武昌首义的枪声,终于在十九日(公历1911年10月10日)夜间打响了。起义军攻占督署,拂晓、瑞徵及制统张彪弃城逃遁,武昌首义告捷。二十日,革命党人,立宪派人士在咨询局开会,推二十一混成协统黎元洪为都督,照会各国驻汉领事,祭天誓师,举行就职仪式。二十四日,众推孙武为军务部长。九月初五日,孙武伤势稍愈,就到武昌军务部就职视事。九月初七日,清陆军大臣荫昌统兵至汉口,放火烧屋,大火连日不绝,各国驻汉领事都中立观望。时黄兴由沪至汉,孙武以军事形势危急,建议黎元洪于军政府前设坛,拜黄兴为战时总司令,督师汉阳。清廷内阁总理袁世凯,采纳徐世昌建议,命冯国璋拿下汉阳。汉阳失守,武昌危急,黎元洪弃城奔葛店,孙武仍留守武昌,巡视要地,安定人心。孙中山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黄兴受命组阁,派伍廷芳与清廷代表唐绍仪于上海议和,推袁世凯为大总统,宣统诏退,以明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黄兴督师汉阳,在对敌策略上,未完全采纳孙武的意见,孙武因之消极抵制。黄兴对孙武也有成见,将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次长一职安排蒋作宾担任,孙武因怨黄兴而迁怒南京临时政府。此后,孙武公开与同盟会抗衡,且在上海组织民社,又在汉口成立民社分社,拥黎元洪为社长,自任副社长。民国元年2月,武汉群英会发动“倒孙”运动,孙武住宅被围,家被抄,且悬赏捉拿。当时有人劝他发兵平乱,他一笑置之,并传语作乱者三事:一、不得动摇都督地位;二、不得累及无辜;三、士兵各归各营,不得骚扰平民。由是避居租界,脱离湖北政治关系。此次湖北党人内讧,使辛亥武昌首义之名黯然失色。
1912年夏,孙武调北京任总统府高等顾问,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0月,授勋章二枚。袁世凯设将军府,又授孙武以义威将军。1915年,袁世凯称帝,授他参政院参事。冯国璋任总统时,孙武以考察名义赴德国,便道送长子留学。
1922年,湖北督军萧耀南委孙武为汉口地亩督办,设督办公署于汉口,萧死后,孙武离职。1926年,孙武又出任湖北地亩督办,不久,北伐军入据武汉,撤销地亩督办公署,孙武移居上海,后转居北京。曾任中央政法大学校长。1935年11月,殷汝耕在通州拼凑防共自治政府,企图拉孙武下水,他坚决拒绝。1939年11月30日,逝世于北京拈花寺,终年61岁。
1941年1月,国民政府曾对辛亥武昌首义元勋孙武和刘公明令褒扬:“先烈刘公、孙武、早岁著籍同盟,效忠革命,奔走联络,备历艰险。辛亥武昌首义,共谋发动,得力尤多。嗣或赞翊护法,积劳成疾;或息影沪汉,忧国弥殷,先后赍志以殁,追怀往绩,良深轸悼,应予明令褒扬,以阐幽潜而昭矜式。此令。”
孙武生前很注重辛亥革命历史,起义仅一月,就登报征集革命史料。以后,又设革命实录馆。1922年也曾向湖北当局作过类似请求。
1981年,孙武的第三个女儿莒芹报请中央有关部门,准予将孙武及夫人李云卿的遗骨从北京革命公墓迁葬于武昌卓刀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