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里 藏 着 一 个 太 阳
——读孙秀君《瓦上花开》
文/圣光
秀君的新著《瓦上花开》是春上寄来的,断断续续读了半年,在深秋读完了,禁不住有话要说。
这本新著是秀君的诗歌散文集。看着书名,尤其是在读的过程中,我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小时候在农村见过的屋顶瓦片间长的一种植物,它们春夏在阳光下恣意生长,那一片片或绿或灰的色彩,点缀得老屋葳蕤生光,入秋后会开出紫红色的穗状花,好似一棵缩小版的花树,极是可爱。那会儿,我总忍不住想爬上房顶去摘几棵。有时候真的摘下来,轻轻咬一口,酸酸的,带着一点苦味儿,但是口中生津,很爽。老人说,这种植物叫石莲花,也叫无根草和向天草,生命力非常顽强。别看它不起眼,但是能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可以治肺炎、肝炎、牙痛和疮口久不愈合。长大了,才知道它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瓦松,一种心中藏着太阳的植物。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秀君的《瓦上花开》就如一株瓦松。虽不像牡丹那样大红大紫、国色天香,但是却以一种独特的韵味让人读了心旷神怡,回味无穷。一如我,作序写跋那是大作家的事,作为秀君的文友,我还是更愿意捧着散发墨香的书,窝在沙发上细细读、慢慢品,然后写点读后感。
我不会写诗,但是《瓦上花开》中的一百一十三首诗我还是用三个月时间一一读过了。她的诗好读,不拗口,也不暗藏玄机、故弄玄虚,而是如春天里山中的清泉,很自然地从地心奔涌而出,汇成小溪,在绿草山花间涓涓流淌。行走在山间,渴了,掬起一捧喝下,清凉甘甜,一直沁到心脾里,即使不渴,也忍不住会品尝一下。比如,我很喜欢她的开篇第一首诗《邂逅》;“……它不是为我飞扬/我也不是因为它离开家乡/这只是一次命定的邂逅/它飘的淋漓/我也舞的酣畅。”——这是一种多么好的意境,不张扬,不造作,更不矫情,只是一个偶然的际遇,便注定是生命中的一次物我交融,秀君淡淡地写来,却有了诗情,也有了哲理。
就像在雨后的山林间采蘑菇,这样的诗句在《瓦上花开》中俯首即是。“太阳出来的时候/我便把心里的那些伤痕/一一拿出来晾晒/一块两块三块……无论它们因何而生/因谁而生/我都万分珍惜……”(《可爱的伤疤》)人生一世,谁的心头没有伤疤?能把自己的伤疤在太阳光下晾晒,并很珍惜地抚摸,这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我在秋天的叶子上行走/每一条或清晰或模糊的脉络/都是通向灵魂深处的道路/那样悠远,那样壮阔……我搀扶起那些渐老的时光/望向空寂的尽头/在叶子飘尽之前/大声歌唱死亡/不是所有的凋零都意味着死亡/也不是所有的死亡都充满悲伤。”(《面对凋零的叶子》)在这里,秀君以小见大,写的是秋叶,其实更是在写人生、写生命,写世间一个有意义的过程。“呼啦啦,呼啦啦/一群麻雀落下/落进我心里/小小麻雀/用纤弱的脚爪/踏过我心底的荆棘与滞碍/走出一条通往春天的路。”(《麻雀落在冬日的枝头》),有物及我,将心比心,在冬日,这一群麻雀所带来的是奋斗,是希望,更是一种喧闹下的宁静。
诗是给人读的,可以让人读不懂,但至少要于人营造一个能够畅想的世界,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诗不能是白开水,但同样不能是黄连汤,而最好是一杯纯正的蓝山咖啡。
我总以为,诗不是用来说教的,也不是用来晾晒心底的龌龊,或者无病呻吟拿腔捏调的矫情。无论抒情也好,言志也罢,都应该是心头最真挚、最纯净的情感,经过层层过滤与抑制,而后涌动出来的泉流。诗能打动人的,不是华美的辞藻,而是作者用真心打造出来的意境。因此,无论节奏之美,还是韵律之美,都因意境之美而灵动起来。读秀君的诗作,我便被她的这些诗句所感动着,不时会停下来,掩卷沉思,心绪想到很远很远。诗如其人,《瓦上花开》的诗作一如秀君,带着执着、带着守正、也带着些许忧郁,在阳光下求索。窃以为,这是一个好的写作者的本真,也是其成功的基础。说实话,我很喜欢这样的状态——对自己的救赎就是对生命的涅槃,这样日子才是有诗意的日子,而这样的诗人是值得向她鞠躬的。
算起来,认识秀君快三十年了。那时候,她在泰山脚下的企业工作,在《中国石化报》副刊笔会上,秀君有过一个简短的发言,谈她的企业,谈她的写作。在返程的火车上,快到泰安了,她突然哭了起来,泣不成声,让我们不知怎样安慰她。后来她说,因为与大家短暂的相聚,不知何时能再见,感伤落泪。再后来,她调到省城,当记者、做编辑,颇有成就。1998年,她出了第一本书《点点滴滴》,我在党校的课堂上,一边听课,一边偷偷读,点点滴滴在心头,忍不住在笔记本上写了一篇回信式的读后感。再后来,秀君也退了,但她办学校、搞笔会,风生水起;游山玩水,结交朋友,很是活泼,不像我一样老朽。正如她诗中写到的:“心中还装着一个太阳,还撑着一片蓝天。”每每从微信朋友圈中看到她的信息,都很高兴,也很敬佩。
秀君的这些经历如今就展示在《瓦上花开》的散文中。
《瓦上花》中的四十三篇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游记,二是亲情。在秀君笔下,山山水水都是心灵的家园,屐痕所至,无论大海中的鸡鸣岛、庙岛,还是遥远的泸沽湖、吐鲁番,她都在着力写风景之美、人文之美。在她的眼中,世界是这样美好,人是这样和谐,一切都是值得记下来,留在心头,传之久远。这个夏天,我随着秀君的文字,梦回自己去过的地方,心游未曾涉足的风景,陶醉其中,快哉快哉。我知道,秀君的游记既是在写下旅行的感悟,更是在把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写下一种意境,一如她的诗。
我想告诉秀君,今年国庆节,我带着辰辰去过鸡鸣岛,不过,我只是她笔下“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人,没有像她那样在岛上住上十天。现今,鸡鸣岛已经成了“网红”打卡点,建起了悬崖咖啡厅、婚庆礼堂等景点,每年夏季,都是人头攒动,不再是一个宁静、淳朴的海岛。那里早就有了自来水,渔民们家家户户开饭店、做生意,很是忙碌热闹。从那里回来,我又读一遍她的《独漫鸡鸣岛》,从文字中感受那份“宁静与古朴”。
秀君写亲情的散文让人读了动容,始终有一个落叶归根梦的闯关东的外公,手扶茶几要捡起自己影子的“小米粒”,曾经执着的为之做过媒的“邻家姐姐”,多次在游戏中选秀君做“新娘”的秋哥哥……秀君都写得真实、自然、感人。我想,这便是日子,把这样的日子生动地写下来便是散文。散文毕竟不是小说,散文的本真就属于回忆,一个好的散文作家就是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和缬取素材并用结实的文字记录下来。
在秀君的亲情散文中,最动人的当属她写母亲的部分。秀君退休后曾经带着母亲旅游,那时候她是幸福的。母亲病逝后,秀君写了大量的散文,记录了母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人至深。在《瓦上花开》中,最感人的是秀君写给母亲的十五封信。说实话,读这些信的时候,我的眼睛常常被泪水模糊了视线。秀君用第二人称写作,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更便于直抒胸臆,表达发自心底的情感。在这些信中,秀君回忆与母亲在一起时的种种细节:与母亲一起睡过的床、母亲喜欢的一盆刺梅、没有母亲的老家、与母亲一起走过的风景……无论在哪里,秀君都触景生情,把思念拉得很长很长。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修饰,是那样真挚入骨,让每一个读者都忍不住落泪。我知道,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秀君一定是肝肠寸断,一行文字一行泪。
只是在读过这些文字之后,我想说:逝者已逝,活着的人当须快乐向前,这才是逝者的愿望。
读完《瓦上花开》,写下这些文字,感到心头轻松了许多。《瓦上花开》,无论是诗是文,都值得一读。读了这些文字,更知道“心里还装着一个太阳,还撑着一片蓝天。”世间还有一个可以安放心灵的家园。
作家简介:
圣光,山东淄博人,大学文化。文学创作一级、教授级高级政工师。中国石化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50余万字。许多作品被收入各类文集。著有散文集《一夜涛声》、《我在你眼中》、《本命年》、《野山听雨》,长篇报告文学集《齐鲁石化新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