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疆是个好地方,坐着火车游新疆。这是一句广告语,到新疆的每一个火车站,都能听到这样的广告词,就连中央电视台,也随时能够看到。这句广告语,可谓深入人心。
今年8月15日,我们坐上西南专列,第一次去新疆。
火车离开广元,穿过秦岭,过了兰州,进入河西走廊,好像走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在四川境内,到处绿水青山,生机盎然。当一来到河西走廊,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因为这里长年干旱少雨,到处是风化的岩石,土黄色的沙丘,偶尔能见到恹达达没有生气的骆驼刺和红柳。孤零零的农房,光秃秃的远山,不时也能见到远处白雪皑皑的雪山,方圆几百里见不到一户人家,纯粹是一片蛮荒之地。
过了哈密,一马平川,除了高压线、风电塔、电线杆子和稀稀拉拉的野草,还是戈壁沙漠。
河西走廊自古以来便是沟通我国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交通要道,是去新疆的必由之路。
专列第一站到达吐鲁番,地接导游小杨,是第三代兵团人。她的祖籍四川,对来自四川的德阳人,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她说,新疆的第一代兵团人,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他们“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千里,屯垦在天山”;凭着铁镐锄头,把戈壁沙漠变成了良田。他们在这里种上了水稻、玉米和棉花,不但解决了部队的吃饭穿衣问题,而且还为新疆各族人民提供了有效的衣食保障。
当时兵团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他们在地下挖地洞,人们习惯把它叫地窝子,用来居住;他们挖水渠,捡石头,开荒种地;在炎热的夏天往自己身上摸上泥巴,这样既可以防晒又可以防蚊虫叮咬。
18万兵团人,1949年进入新疆。他们早上喝玉米粥,中午吃着参着泥沙的窝窝头。他们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创造了兵团人在戈壁沙漠上的种种奇迹。
1953年兵团人生产出第一批稻谷、玉米和棉花;王震将军为了稳住兵团人,上书中央。从湖南、四川等地招收了一批女兵,解决了兵团人结婚安家生子问题,稳住了兵团人的心;在婚姻问题上,他们采取拉郎配和服从组织安排的办法。优先解决团级干部的婚姻,然后才是连级干部。这些年轻妙龄姑娘,有的同意结婚,有的死活不干。有哭的,有闹的,有逃婚的。在这茫茫戈壁的无人区,你又能逃到哪里去呢?因为饥饿干渴,这些逃婚的姑娘,不得不再次回到兵团,老老实实给这些兵团人当老婆,生孩子。兵团人在新疆大地上,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献了一生又奉献了自己的子子孙孙。他们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为建设大美新疆做出了不可灭的贡献!
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有14个农垦师,他们在石河子建起了一座新型的城市。
生产建设兵团的奇迹之一就是种棉花,1954年收获5400吨棉花,2022年收获了520万吨棉花。为我国的外贸出口和国防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8年前,新疆全是人工捡摘棉花。全国各地的捡棉花队伍,在棉花收获季节,坐着火车从四面八方来到新疆。当地的小学生也停课捡起了棉花。
在杨导小学三年级的记忆里,他们早出晚归到地里捡棉花,瞌睡从来就没有睡醒过,晚上癞蛤蟆爬到脸上,抓起来甩出去继续睡;中午吃了饭在棉花堆上一躺,好像睡在白云飘飘的云朵里,好不惬意。
现在全疆实行采棉机械化,4个小时就能采棉100亩,1个月就可以采完全疆的棉花。
因此,王震将军和兵团人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爱戴。
二
在坎儿井,我们了解到在干旱少雨的新疆,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坎儿井与都江堰、灵渠水利工程一样,从古到今一直发挥着她应有的作用。坎儿井滋润了这片干旱的土地,也养育了这里的各族人民。
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雨水,特别是天山冰川及积雪融化后渗入地下的水,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把地下水通过坎儿井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的需要,让沙漠变成了一片片瓜果庄稼飘香的绿洲。
来到著名的葡萄沟,这里正在举办第三十届葡萄节。葡萄架下,各种色彩,各种形状的葡萄挂满枝头。游客手里拿着长枪短炮,摆着各种PS,留下那短暂的瞬间,作为永久的留念。
记得上小学时,读过一篇课文《葡萄沟》,又唤醒了我对童年的美好记忆。
这里的葡萄颜色各异,形状不同,据说有300多个品种。但印象最深的还是这里的马奶子葡萄。
我们从吐鲁番、天山天池、阿勒泰、伊宁、库尔勒、喀什、库车到哈密,除了没有到新疆和田地区外,可谓走马观花跑遍了新疆南北,爬上了新疆境内的三座大山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穿越了这里的戈壁、沙漠、草原、众多湖泊、塔里木河和一片片迷人的绿洲。
这里虽然常年干旱少雨,但只要有湖泊河流的地方,就有白桦、白杨、芦苇、葡萄、玉米、水稻、向日葵、棉花和草原。有大大小小的城镇、农庄和毡房,她们都围绕着绿洲而建。
在伊宁,我们在漂亮的维吾尔族姑娘古丽的引导下,坐着马车走访了几个维吾尔族家庭。
这里的大门是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穿过高高的硕果累累的葡萄架,过道两边摆满了色调各异的花草,蓝色的住房外墙,椭圆形的门窗,室内铺满了艳丽的地毯,一张大床占了屋子的一半,床上堆着各种花色的被子。可见维吾尔族对居家生活的讲究。
游客们纷纷在维吾尔族庭院和古丽合影留念,她落落大方,来者不拒。但对同行的一对夫妻的丈夫,提出与她合影。她半开玩笑地说,你去找你老婆吧。她婉言拒绝这位游客的请求。
三
从喀什出发,沿着中巴公路,经过4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帕米尔高原,成了冰山上迟到的来客。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在这里再也听不到阿米尔和古兰丹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冰山上的雪莲》的歌唱了。只听到耳畔狂风呼啸,飞沙走石,风力推着游人被动前行。有生以来,我还没有遇到过这么大的风暴。凭感觉至少有7、8级的风力。
来到观景台,只见得蓝天白云,远处的雪山、冰川,近处光秃秃的荒山,环绕着白沙湖和喀拉库勒湖,把帕米尔高原装扮得格外绚丽多姿。
在广袤的新疆大地,有着许多著名的大小湖泊,犹如碧色的珠宝镶嵌在大漠戈壁之上,哺育着生机盎然的绿洲。而在最近的四五十年间,许多湖泊相继萎缩消失。
然而在新疆有一个湖泊面积在不断扩大,湖水水位在不断升高,这就是位于中国新疆西部伊犁,有“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之称的赛里木湖。
赛里木湖位于天山北坡,被称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这是因为大西洋暖湿气流经过长途跋涉,无法翻越天山北坡,只能在这里不断徘徊。又受到地形升高的影响,形成了充沛的降水量,汇集到这个高山盆地里,便化作了“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从而造就了赛里木这个高山淡水湖泊。我们坐着游轮,品着清茶,饱览着两岸风光,好不惬意!
在库车,我们乘坐大巴,沿着独库公路来到博斯腾湖。
独库公路是位于中国新疆的一条重要公路,连接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与库车市,全长561公里,横穿天山山脉,因此又被称为天山公路。
这条公路是上世纪60年代末由解放军官兵修建的一条战备公路。这条公路不仅是南北疆的重要交通纽带,还因其壮丽的自然风光被誉为“纵贯天山脊梁的景观大道”。独库公路的修建,解放军官兵克服了重重困难,展示了人类的勇气与智慧,把原来1000多公里的公路缩短成500多公里,许多解放军官兵,因修建这条公路,从此长眠在这里。因此,独库公路又被赞誉为“英雄之路”。
来到博斯腾湖,维吾尔语意为“绿洲”,位于中国新疆库尔勒焉耆盆地东南面博湖县境内,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吞吐湖,湖面漂浮着红色白色的睡莲,野鸭和各种水鸟游弋其间,荡起了一圈一圈的涟漪。湖区周边生长广袤的芦苇,是中国重要的芦苇生产基地。
我们乘船来到一座小岛,年轻漂亮的维吾尔族姑娘穿着民族服装,跳起欢快的民族歌舞,欢迎远道而来的八方游客。游客们走上舞台,和维吾尔姑娘互动起来,把民族联欢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来到塔里木河,她是南疆地区的母亲河,天山以南的绿洲基本都是靠塔里木河水灌溉。
塔里木河,流域面积102万平方千米。全长2179千米,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
在古代,西域36国,就有24国围绕塔里木河而建都城,包括著名的楼兰王国。
站在塔里木河岸,只见混黄的河水汹涌澎湃,河面水流不亚于我国的母亲河——黄河。她穿过茫茫的戈壁大漠,形成了一片片绿洲,南疆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
正如新疆民歌唱的那样,“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金黄稻花香,风吹草低见牛羊,葡萄瓜果甜又甜,煤炭金银到处藏,……各族人民大团结,歌颂领袖毛泽东;我们美丽的田园,我们可爱的家乡”。
涂国模,笔名涂雪夫。四川省中江县人。大学本科,曾供职于8341部队,县委组织部,德阳市纪委、市文联。四川省作协会员。
作品自上世纪90年代散见于《高中生》《南方航空》《作家村》《公仆与信访》《大理文化》《九寨沟》《人民文学》副刊、《华西都市报》《西部开放报》《东方作家报》等报刊杂志。
2001年开始在《榕树下》《红袖添香》《起点中文网》《汉语文学网》《晋江文学网》《中国作家网》等网站发表网络作品。
先后出版《涂雪夫游记散文集》,小说集《梦回京城》《爱在深秋》,散文集《情系山水间》《难忘的亲情》。电子书在京东、亚马逊、咪咕、微信阅读等多家网站销售。
更多内容请百度涂国模条目。
顾问:吉狄马加,王宗仁,车延高,阿来,龚学敏
艺术顾问:张咏霖,刘代明
社长总编:詹仕华
副社长副总编:涂国模
主编常务副社长:程欣文
执行副社长:孔令华,李义忠,陈锡挺,珺羽,鲁小月
秘书长:李义忠
编审:平原
执行主编:欣文
特邀编委:李发模(贵州),刘炳琪(湖南),张开翼(宁夏),张新平(湖北),赵南成(广东),陈俊(安徽),陈词(辽宁),贺罡(四川),吕雄文(西藏),贾文华(黑龙江),雪野(甘肃),韩志君(吉林) ,熊亮(江西)
编委:谭金强,胡锐,高万勇,孙金莲,商丘,宋健,唐鸣,归途,唐成光,李传斌,钟斌,万刚
策划:平原
业务总监:珺羽
(本文音乐和插图均来自网络)
每周一、周四出刊。
千里马的草原,大树生长的沃土。用虔敬之心,铸造文学攀登之路!
来稿者,请点关注《西部作家村》,了解作品采用情况。
该公众号是纸刊《作家村》和《西部散文诗人》的选稿平台。作品应是原创首发,和授权本平台独家原创发表(投稿即视为作者授权,版权归作者,使用权归本平台)。请勿一稿多投。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拒绝抄袭涉黄。文责自负。
投稿请附作者个照或相关照片,作者200字简介。文章在《西部作家村》发表后,作者应积极主动转发,扩大影响;投稿两周未被采用者,可自行处理。
即日起,凡投稿本公众号的作者,作品在本平台刊发后,根据阅读量等情况,将有机会推荐到上述刊物,和党报副刊发表。
稿费:主要来源打赏。刊稿第七日后打赏不再统计;第八日按打赏的50%以微信红包发给作者(加主编微信),50%作为平台运营费用。
投稿邮箱:
诗歌:xibuzjc@sina.com;
散文: xibuzjc@sina.com;
小说: xbxiaoshuojia@sina.com。
投稿者,请加微信群“B《西部作家村》稿友群”,便于联系选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