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贞民 老友王喜胜嘱我为他的专著写序言,我欣然应诺。并非我比他高明,自以为这是对老友的一份责任。
何以称喜胜同志为老友?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我在孙吉高中任教,由于他的爱子东文就读于孙中,喜胜望子成龙心切,时不时来学校关注了解儿子的思想和学习状况,故而我们常常促膝深谈,因此便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时至今日,还时有往来。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朋友,不在穷富,不在远近,只在真心。”真心,才能结识挚友!喜胜同志那时曾在孙吉供销社“供职”数年,后又回村务农,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但他心胜志高,闲来读书明志,继承先祖勤劳致富、诚孝为本的良训,编写了一幅家训悬挂于庭院以规范自己及家人行为:“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此家训的闪光点在于“孝、诚”二字,它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所在,教导我们为人要诚,事亲以孝。喜胜同志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和自己的老伴,“诚孝”之风,享誉乡梓,博得父老乡亲的交口称赞!他,尤其是他的老伴善解人意,事奉孝敬公公婆婆胜似亲爹娘,对老公的伯父母也敬之如娘亲,老公之兄弟她也关照有加,把一个大家庭治理得井然有序,其乐融融,功莫大焉!人们对这位贤妻良母好媳妇——喜胜的老伴,百年后敬赠的《光前裕后,懿行如旗》的匾额,则是对其善举的高度概括和由衷褒奖。喜胜同志的诚孝品德,也不甘人后,连老伴的娘家人也赞不绝口,赠送给他一块牌匾以表心迹:《情笃意切,关怀备至》,其诚孝之行可窥一斑,此亦道出了笔者的心声。
“一个人的生命在许多地方能够留下痕迹,生活本身就是洗涤一些,另一些留住了,留住的你必须记住。”喜胜老友,探赜索隐、搜腸刮肚耗时二年有余,把生活留给他的美好记忆,编写成二百多页的文稿,并把它整理为六十个章节篇目,篇目之下又精心地标注出页码,真是煞费苦心,想读者之所想,可圈可赞!虽然文笔尚欠文彩,畧嫌粗糙,语句还需提炼,但这又何妨?恰似一箩到底的通面,更有其难得的营养价值,或非凡的意义,此乃“精粉”所不及!
欣赏其文稿,果然不凡。看似朴素单纯的叙述中,字里行间充满了宽厚的孝道和博大的诚意,蕴含着饱经沧桑感人之深的力量。在家庭,夫妻俩对长辈孝思不匮,对子女严管厚爱;对社会,对家乡,公益为念,教育子女慷慨解囊广施大爱。正如喜胜同志所言:“肝胆夫妻一路行,赓续诚孝启后昆!”
为了磨炼子女的意志力,培养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老俩囗把对子女的“疼爱”,按圧在心㡳,带领三个孱弱尚且未成年的儿子汗流浃背地拉耙耱地,平整田亩……(当时土地下放,他家无力买牲口——笔者),虽然苦了孩子,但却让子女们从小就懂得劳动的艰辛,生活的不易,激励他们勤奋学习、立志成人的信念和决心。他们的慈母——喜胜的贤妻,无不感慨地说:“我身上掉下肉怎能不心疼!今天吃些苦,经受些磨炼,将来到社会上就会更坚强,更有出息!”多么有见地,通情达礼的母亲!
他们的四个子女在父母严管厚爱的熏陶和言传身教之下,传承并践行着父母的“诚孝”训示,孝悌之风令人敬佩,孝老敬亲,亲兄爱弟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对家乡建设,他们也付诸爱心,无私奉献,先后为建电灌站、修水渠、农村照明设施等事业捐资二三十万,为解决村民“急难愁盼”的问题出了力尽了心,这也是对生他养他家乡最好的回报!
喜胜老友的长子东文,秉承先祖“作个好医生”遗愿,立志救死扶伤、普济黎民,考取了医科大学。现在,他是驰名国内外著名泌尿科专家,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学术带头人,深圳市国家级领軍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入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委会主委等等,诸多光环集于一身,为医疗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给人民的健康带来了福音。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历经苦难而后走向成功的人,更能同情穷苦之人。他们一旦得志,就会心怀天下,普济众生!笔者认为,老友喜胜的长子王东文就是这样历经苦难而“得志”的人士,所以他能“兼善天下”,同情穷苦之人,真是不可多得的白衣天使翘楚,患者的保护神!
敬爱的读者,欲知详情,请您拜读专著的全文,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真是:一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喜胜老友的真诚写作,坦荡为人,诚孝传家的风尚,就是最惊艳的故事和风景!
但愿他们的良好家风和诚孝美德如日之恒,千古不衰,永驻人间!
恕我以此拙文权作序言,敬请方家予以斧正!
二O二三年十月中旬草就于运城学院宅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