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淮安市有三篇文章被江苏省党史办编入江苏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的《江苏改革亲历者口述历史》一书,《淮阴市首次小型商业企业拍卖纪实》是其中的一篇,现推出以飨读者。(这里刊发的文字略有调整。)
40年前的农村“大包干”让广大农民逐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而滞后一步的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亦突破重重阻力,奋力前行十多年,优化配置了企业资产及其它生产经营要素,成功地实现了企业的“公退民进”的改革。
一
发生在25年前的淮阴市首次小型商业企业拍卖曾轰动全市,淮阴市13个县(区)都派人观摩了拍卖现场。
铿锵的锤声
1993年10月28日上午,市区淮海电影院(位于健康西路南的淮建公司院内)场内座无虚席,淮阴市首家小型商业企业拍卖会在这里举行。9时5分,拍卖开始。在场人的心情既兴奋又紧张,他们或揪心或好奇或疑虑或希冀,都密切关注着竞买者的一次次举牌加价和拍卖师最后三次询问性叫价——“第一次叫价,﹡﹡万,有加价的没有?”……“不到底价不成交,第三次叫价……没有——成交!”,随着拍卖锤落在铁砧板上发出的铿锵声,全场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列入那场拍卖的是清河区流通企业的12个网点,其中7个网点被7名竞买者购得,总成交额为184.6万元。操办拍卖事务的是清河区典当行,拍卖师是从洪泽县岔河镇土地所请来的一名30出头的年轻人,他有拍卖过几宗土地的经验……其所用的拍卖道具是一把木工铁锤和一块铁砧板。
艰难的抉择
为深化淮阴市流通体制改革,1993年7月,市政府就要求清河、清浦两区年底前拍卖3—5个小型商业企业,各县(市)拍卖2—3个小型商业企业。清河区起初方案是只拍卖网点长期使用权和经营权。按照淮阴市小型商业企业租赁拍卖工作领导小组新的要求,9月20日,清河区政府常务会议决定拍卖增加人民旅社、水门桥商店、安涉桥饭店、钵池供销社大楼等几个市口好的网点,不仅卖企业使用权、经营权,而且可以卖产权。结果是7名竞买者都获得了7个商业网点的产权。
清河区首开小型商业企业产权拍卖是一次艰难的抉择,特别是对被卖企业中的干部、职工而言。很多抱着传统观念的人认为卖企业资产就是“败家子”,哪怕企业负债累累甚至资不抵债,工资打折、拖延或发不出也不愿企业被卖。许多职工习惯罩在全民、集体企业的光圈里“抱残守缺”——“即使哭也得有个地方去”。
拍卖方案公布后,一些职工说,自己在这个企业干了多年,对它有感情,现在要卖掉,心里很不好受;一些职工担心企业被卖掉后,工作难着落,特别是中年职工顾虑最大……因此,对变卖公有资产,不光是在被卖企业,而且社会上很多人也是不理解的,包括一些革命多年的老干部。
当时的淮阴市委书记许祖元在审阅《关于我市小型商业企业拍卖试点工作准备情况的汇报》和《淮阴市首次小型商业企业拍卖工作的暂行办法》后如是批示:“赞成这个方案,希望:(1)对外宣传发动的攻势要加强,以利于竞争;(2)对被拍卖企业的善后工作要考虑处理好,不留后遗症;(3)10月份适当时候向常委们汇报一下。”
从9月20日起,清河区在将被拍卖企业内召开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会,宣传拍卖的意义,传达市政府关于对被拍卖企业职工的安置意见,打消了职工的顾虑,统一了职工对拍卖企业资产的思想认识。
竞拍的准备
拍卖前的准备工作关系拍卖的成功与否,市、区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协同动作,保证了拍卖会的顺利进行。
多媒体齐出手,为首次拍卖造势。9月28日起,淮阴日报、淮海晚报、淮阴广播电视报、扬子晚报等媒体分别刊登了拍卖公告和有关拍卖的专题报道;淮阴电视台具体介绍了12个拍品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建筑物面积及起拍价等有关情况;淮阴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首次拍卖所涉及到的热点问题;清河区政府门前以及市区人流集中的场所都张贴了拍卖公告。
补办“两证”,保证拍品的合法性。拍品过堂时发现,12个拍品中竟有8个没有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没有“两证”就不能合法交易。10月19日的市首次小型商业企业拍卖工作会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决定特事特办。10月21日至23日,清河区土管局与市测量队派人进场,对8个需办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的网点进行紧张的打点和测量工作……10月24日下午4时前,市测量队完成了8个拍品的土地面积、建筑物面积计算和图纸绘制,确保了拍品的“两证”资料准确无误。
妥善处理“祖产”纠纷。区二饮公司使用的安涉桥饭店地处淮海东路和石码头交叉路口,此店分南北两处,均属改造房产,产权归区房产公司。拍卖公告一发布,南处的被改造房主接连贴出四张《声明》和《呼吁》,反复强调此处房屋是他们家“祖产”不让卖。区房产公司、长东街道办事处、区拍卖工作办公室人员和公安部门三次上门做工作,明确告之:按现行政策,其被改造的“祖产”不能收回。要想获得“祖产”,可以参加竞买。结果,这家人也参加了“祖产”的竞买。
拍卖一年后
一年后,卖出去的8个网点旧貌换新颜。建于上世纪60年代缺少维修的人民旅社被购买方投资700万元改造成欧式风格的中港美食娱乐城 ,现在是金玺大酒店;农干校、盛昌、建设三个网点不到一个月就在个体经营者手中恢复了生机,有的做了诊所,有的改成建材店……安渉桥饭店北处房屋被淮阴市信托投资公司买下,现在是太平洋保险公司……1994年,区供销系统在拍卖收入10万元基础上加上筹措资金在健康西路建起了1900平方米的综合楼,粮食局用拍卖的收入买了五间新门面房安置职工……当时被拍卖网点的原有职工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二
首次小型商业企业资产拍卖打开了淮阴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对全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起到了导向性、示范性作用。可以说,淮阴(淮安)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应肇始于那次轰动全市的小型商业企业拍卖。这里,再撷取清河区2个企业“产权变革天地宽”的实例以飨读者。
清河区饮食服务公司是全民(国有)企业,其所属的淮阴旅社、又一村酒店和八面佛商品市场位于淮海广场东北侧,市口好,经营红火。淮阴供销大厦是淮阴市供销合作总社下属的集体企业,路子宽,实力强。为加速淮阴老城区改造,扩大商业网点经营规模,满足人民生活需要,首次小型商业企业拍卖后不久的1993年12月20日,在淮阴市政府和清河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共同鉴证下,淮阴供销大厦(甲方)与清河区饮食服务公司(乙方)签订了《联营协议书》,联营期限48年(1994年5月1日至2042年4月30日)。双方议定,拆除乙方在淮海广场一侧的原有建筑物(营业用房计4681㎡),由甲方筹措资金新建一座独立核算的供销(新亚)商城,商城在清河区工商注册和按章纳税。甲方接收乙方69名正式在职职工,每年在支付乙方保底金后,甲、乙双方按税后利润8:2分配。
建起的供销(新亚)商城,设施先进,装潢美观,环境怡人,商品丰富,品种齐全,服务规范,交易火爆,很快在淮阴(淮安)市商界拔得头筹,历经20多年,商城扩容并易名为中央国际新亚广场,依然引领风骚。集体企业使用国有企业资产而诞生的供销商城在淮阴(淮安)市当属成功的首例。
2003年4月30日,变更为江苏中央新亚百货股份有限公司的甲方与淮安市清河区饮食服务公司重新签订了《协议》,改联营为租赁,乙方拥有新亚商城4681㎡的营业房屋产权,改保底分红为按季付租金,期限仍至2042年4月30日。
淮阴皮革厂和清河区食品公司是清河区的两个国有企业,由于长时间经营不善,停产停业,债务无法偿还,以致资不抵债。职工工资无着落,甚至连生活费都发不出,职工经常跑上访。1996年,在《破产法》尚没出台的情况下,清河区委、区政府决定将这两个企业列入破产。要破产必须征得职工的理解和支持。主管部门和负责体改的同志到这两个企业开职工会做工作,讲明企业资不抵债的实际状况和只有破产才是唯一出路的道理。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成立破产工作领导小组,区经委、商业局分别在两个企业成立破产清算工作班子,清产核资,资产评估,清算债权债务……向清河区人民法院提起破产申请。
法院立案后审理中发现两个破产企业不动产均抵押给债权人,但土地抵押没有在土管部门备案。当时有政策文件规定,划拨的国有土地没经土管部门同意,抵押无效。在破产的具体操作中,土地资产收益优先用于安置职工。由于有土地资产的保障,淮阴皮革厂、清河区食品公司的土地分别出让给房地产开发商,这两个企业几百名职工得到了相应的安置费(买断工龄的补偿)。置换身份后,不少人走向了自主择业或创业的新天地。
举牌竞拍的现场
现新亚商城
《淮阴日报》的报道
拍卖后的人民旅社
报纸刊登的拍卖的消息
媒体刊登的拍卖的优惠政策
省委党史办编辑的《江苏改革开放亲历者口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