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图:核爆产生的蘑菇云。
身上还留有上甘岭的硝烟,脚下还沾着长津湖的泥土。来不及欣赏新中国的面貌,顾不上回家看望妻儿老小。一道密令,这支从抗美援朝凯旋的英雄部队,一头扎进了戈壁大漠。

图:欢呼的队伍主要以我的老部队124团官兵为主。
这里是多么荒凉,这里是多么寂寞。偶尔一只雄鹰飞过,战友们都想把心中的话儿寄托。
一把镐,一把锹,在这里展了开人类又一次最壮观、最顽强的拼搏。
图:李海生的老部队用过的印章。
尽管他们不知道干的是什么,写信都要经审查才能寄出。但他们心里明白,这里承担着比在上甘岭还要艰巨、光荣的任务。
一条条道路在他们手中延伸,一座座楼房在他们手里“拔出”,一个个地上地下钢铁堡垒,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作何用途。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他们对党最忠诚的承诺。吃水,要靠解放牌汽车远途远送,洗澡成了官兵们最大的奢侈。洗脚水都要存在床底,要等着送水车到来才能倒掉。有一次,送水车出了毛病,只好把洗脚水用来蒸馍。
图:“8.16工程”中的一个洞口,该工程已解密。
这样可歌可泣的故事不知还有许多许多。
多少次帐篷被掀翻,多少次公路被沙土埋没。多少人为工程负伤致残,多少人把青春的生命化为尘土。
即使遇到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他们也没有停下建设的脚步。
(注1)直到有一天,一声惊雷响彻大漠上空,他们才知道自己工作的伟大价值。虽然他们不被人知晓,媒体上也少见他们的英姿。有时候觉得有点憋屈,同样的事业为何没有我们的名字?假如没有几万工程兵昼夜鏖战,假如没有他们手中滴血的镐锹。假如没有他们培育的“母体”,“邱小姐”怎能“出窝”?
图:马兰烈士陵园
(注2)但是,这些想法很快就云散烟消,战友们甚至有点自责。比起那些牺牲的老前辈,李海生和他的战友吃的苦算的什么?
好在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领袖和将军更是时刻铭记心窝。当领袖拉着两位上将的手说:“你们一个‘做窝’,一个下蛋,都立了大功”时,战友们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和满足!
图:李海生的退伍证
看今朝,江山更加多娇;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强国首先要强军,再出发走上新的征途。
百年变局,乱子不断,“做窝”精神更加珍贵弥足。继承前辈光荣传统,红色基因永记心窝。
我骄傲,我是“做窝”的又一代,我自豪,以赤胆忠心捍卫我们的祖国。
注1:1961年由于我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河西走廊灾情异常严重,部队供给在当地遇到严重困难,中央军委便决定特种工程指挥部及其所属多数部队撤离重灾区,留下精干的主力队伍继续完成“两弹一星”基地建设任务。坚持施工留下有6个工兵团:即工兵5团(123团),工兵9团(124团),工程兵建筑第101团,103团,109团,守备3师第15团(工程兵建筑第125团)和汽车36团,254医院。
1961年4月以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为基础,在洛阳周公庙组建工程兵建筑第54师,负责统一组织指挥西北地区的所有“两弹一星”工程部队。管辖4个工兵团:即103团,109团,123团,124团,还有两个配属团队汽车36团和254医院。1962年10月29日,总参批示将原特种工程指挥部所属的101团和125团调归54师,共计兵员35000人,一个师的兵员这么多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图:李海生参加老部队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座谈会。
注2:由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外形类似于球形,所以原本代号叫“老邱(球)”,存放原子弹的容器代号为“梳妆台”。因为其上安装了设备,布满了电线,看起来像小姐的头发一样,所以被叫作“邱(球)小姐”。
(2024年10月15日于洛阳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