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借李白一块地,吟诗诵赋展豪气
——英雄铁道兵丛书《不朽的军魂·现代诗歌卷》岀版发行 有感
作者 刘雪萍
一本书,扬起了一面旗帜,那是不朽的军魂;一本书,展现了一种精神,它是钢与火的锻造;一本书,诉说着一段历史,长存天地之间!
2024年10月16日,我作为铁二代,和《丰碑》作者李春芝在古城西安,与一百多位来自五湖四海,昔日的铁道兵老战士、军嫂、志愿者,参加了英雄铁道兵丛书《不朽的军魂·现代诗歌卷》发布会。现场大家手挥国旗,高唱铁道兵志在四方,激情澎湃,令人振奋。我仿佛看到半个世纪前,一群不屈不挠的人,逢山凿路,遇水架桥。崇山峻岭,有他们的脚印;大江大河,有他们的汗水;千里铁道线上,有他们的热血在流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有他们的青春在闪光!
瑰丽的词句,新奇的遐想,吟咏一万二千公里的征程,热血挥洒钢钎与大山的碰撞。一诗一画里,忆当年,岁月稠!万事万物,慰平生,立潮头!
一
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昏沉沉的天际分不清晨暮。一位起早拾粪的老汉,笑称当日“鬼使神差”,稀里糊涂,发现了路边躺着一个昏迷不醒的男子,左拍右打也唤不起来。老人不顾六十多岁的高龄,硬生生把一百二十多斤的病人背回六里之外的家里。稍懂医术的老人,精心细致伺候了四天四夜,老伴杀了家里仅有的老母鸡,为病人滋补身体。苏醒过来的年轻人,告诉他们自己是野外勘察的技术员,风雪迷路了。之前老人发动了四个儿子,山里山外,四处打听,带回来消息,南山驻扎着修建中坝大桥的铁道兵部队,他们也在四处寻找失踪的同志。一年多后,病愈归队的男子,抱着襁褓中的婴儿,带着妻子和老母亲,专程登门致谢。木讷寡言的男人为了纪念大雪纷飞中,这一段萍水相逢的救命之恩,特意给刚出生的女儿,取名雪萍,这个“雪萍”就是我。这是发生在五十多年前,汉阴县太平村十四生产队,一户姓吴的人家和我父亲的真实故事。如今,中坝铁桥毗邻西康高速公路汉阴服务区。“此地,此情、此景、此心,凝固了记忆五十年。”(引自白宝存的诗)
二
《不朽的军魂·现代诗歌卷》,是英雄铁道兵丛书的第二部,总策划刘胜战友在发布会上介绍,后面还有历史卷、精神卷、人物风采卷续集共八部书籍。新书问世,雪片一样的消息发布在网络上,无数人怀着激动的心情,阅读自己的青春故事,抒发感概。多年失联和未曾谋面的战友,因为一本书,满腔的话要倾诉。铁道兵联谊会上,我辗转得知,千里之外有位寻亲者,是我父亲的战友朱良久。朱先生和我父亲,1968年安康地区最后一批铁道兵桥梁团征兵入伍。1978年,铁一处第一工程局四队修建石庙沟大桥,这是当时世界上排名较前的斜腿钢构大桥。桥高78米,长305米。高空作业,一位姓石的战友方才还在说话,瞬间掉下汉江,杳无踪影。朱先生说,这刻骨铭心的一幕,即使过了几十年,当场施工的队员,都历历在目。许多许多的铁道兵故事,还没有写出来!朱先生遗憾,比如李大个,就是《冰山上的来客》老班长原型,进桥梁处之前,是解放西藏的侦察兵;《今夜有暴风雪》里女战士牺牲时,眼睫毛根根分明,挂着雪霜,是真人真事,不是电影虚构。朱先生喜欢读书看报,仅仅上过高小的他,勤奋好学,善于琢磨。靠着写作特长,1984年铁道兵撤编时,他从宣传干事,一直干到秦皇岛某部后勤处长。他骄傲地是,自己多年发表的豆腐块文章和剪贴收集的报纸、期刊,堆了大半间屋。这是他最大的财产,最炫的财富。千言万语,道不尽一代人峥嵘岁月稠。后来,朱先生的亲戚转告我们,朱先生表面精神饱满,背后也有不愿人知的痛楚。朱先生的儿子遭遇车祸离世,儿媳带着孩子改嫁。女儿相继出了意外。妻子遭受一连串打击后,又生病成了植物人。“苦难打不倒当过兵的人。”朱先生细心照料着卧床不起的老伴,总是轻描淡写回应唏嘘不已的旁观者。“看星辰满天,看岁月成河,把岁月化成歌,我的心里住着一条大江。”(引自周其林的诗)
三
“且以喜乐,且以永日 ”,这是获悉英雄铁道兵丛书发行,老兵李先生特意让家人发来的消息。如今四世同堂耄耋之年,仍然闲不住的老人,只要提到铁道兵就打开了话匣子。 说到和老人的相识,是个偶然。徒步安康牛蹄岭,在山下人家稍作歇息时,得知八十多岁的主人是三线建设的老兵。我主动介绍有位本土女作家刚出版了《襄渝铁路上的丰碑》一书,老人就开始讲故事。掌子面,是一个隧道工作面的专业术语。老人讲,他们当年怀里抱着风枪,“突突突”与岩石较量,一寸一寸延伸到山肚里。遭遇洞子崩塌时,摸黑蹚过齐腰深的水。老虎嘴,洞子崖,狮子口,一线天,这些老地名,都在如今的阳安线、宝成线上。老人骄傲地描述,一代人,无路处开出了一条路!“从前日子慢,我能记住每一个细节”(引自官国强的诗)
襄渝铁路,东起湖北襄樊,西至重庆,途径陕南白河、安康、紫阳,穿山过江,全长916 公里,桥梁716 座,隧道400多条,军人,学兵,民工,共计83万人参与建设。安康当地人,当年只要有劳动力,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参与三线建设。所以今天,相逢在长路上的人不是偶然 。
四
“上一站是历史,下一站是未来”(引自周祖亮的诗)安康工务段铁二代大花牛的父亲陈善炳,是四川内江人,22岁入职铁道兵新管处,转战成昆线、攀钢支线、襄渝线,隶属7659部队。修隧道当炮工时患上支气管炎,因为腰伤和腿伤,1971年转业留在陕南。“踏遍青山架虹桥”,陈善炳生前是汉江沿岸安康大巴山上的活地图,没有哪座山他没登过,没有哪一种野菜他没有吃过。百度“识图”都没有他记忆准确。抡大锤,推矿车,斩山劈水,高强度的体力活,战友们吃不饱,更别说药品。陈善炳春天给大家挖茵陈、野蒜、蒿子;夏天捉知了、蚂蚱;秋天摘八月炸、猕猴桃;冬天去老林子找冬桃、石蒜花,用根做馍馍。寻常日子,一年四季他成捆成捆割鱼腥草、马鞭草、夏枯草、车前草,晒干后分给大家,特别对女同志,特意叮嘱,哪些草能治妇科病,哪些消炎止咳,能治疗牙疼、痔疮。2023年,铁三代小花牛毕业于武汉铁路运输学院,现在已经光荣地成为成都段高铁一名火车司机。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大花牛带着儿子来到安康最偏远的巴山火车站,参观这里修建的博物馆。这个光荣的团队,独树一帜用“巴山小奥运”曾亮相天安门国庆彩车巡游。自创的“鱼尾琴”把动听的音乐唱响北京!“我架桥铺路只为不远万里来看你,你地角天涯年年岁岁只为等待我。告诉我你的名字,告诉我你的信念!”(引自马正建诗)
得知我有机会参加新书发布会,大花牛特意请工友拍下铁路人过目不忘、铿锵坚定、毓人铸魂的巴山赋:君不见,巴山不老,薪火相传!新侪气轩,勤奋学习,与时俱进,创新求变,为要坚守!
高铁的汽笛鸣起,让我想起官国强的诗——
继续走千山万水,
我是筑路工。
我写诗,
最粗犷的地方,
是我涉猎的主题。
站在新建的桥上,
再一次放声高唱,
大江东去……
图片由编者提供
刘雪萍,网名缓慢成长,七零后。多年来,在纸媒《安康日报》《龙门阵》《华侨报》和中国诗词学刊、雪小禅微信公众号、吧啦原创文学、南麓北麓等公众号上发表文章逾二十万字。曾获《城乡金融报》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本人为金融系统从业人员,喜欢户外活动和写作,喜欢有温度的文字,用我笔,写我心。
主编 李汪源
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