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著名书法家张同力先生
书法作品
1、
章草书法释文:
王蘧常撰联
百年担负
万古才华
释义:
(1)百年担负指的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肩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不仅体现在党的奋斗历程中,也体现在党的各项政策和决策中,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
(2)万古才华意思是才能和智慧可以流传久远,不会被埋没。主要强调一个人的才能和智慧具有长久的影响力,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后人所铭记和传承。
2、
篆书释文:
墨中风云起
笔下龙虎生
释义:
意思是:墨如风云变幻,笔下龙虎生辉,展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和力量。通过墨与笔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书法的热爱和对自然力量的感悟。
3、
章草书法释文:
王蘧常撰联
赤县春常在
玄天数正周
释义:
意思是描绘华夏繁荣、九州蓬勃的景象,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
“赤县春常在,玄天数正周”。其中,“赤县”指华夏、汉地、中国、中土,源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的“中国名曰赤县神州”;“玄天”则泛指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九归一,是一个周天的轮回。上联“赤县春常在”描绘了华夏大地春天常驻的美好景象,下联“玄天数正周”则表达了天地间自然规律的正常运行。整副楹联充满正大气象,描绘了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画卷。
4、
章草书法释文:
王蘧常撰联
丈夫志四海
古哲惜寸阴
释义:
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应该立志走遍天下,而古代的哲人则非常珍惜每一寸光阴。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在于提醒人们要有远大的志向,同时也要珍惜时间,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珍惜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鼓励人们要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
5、
释文:
携酒去
载诗归
6、
章草书法释文:
继往圣绝学
开万世太平
释义:
意思是继承先贤的学问,为后世开创永久太平。
这句话出自北宋理学家张载的《横渠语录》,全句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通过这四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理想追求,强调了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性。具体来说:
“继往圣绝学”:指的是继承古代圣贤的学问和教诲,不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失传。这包括了对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开万世太平”:意味着为后世开创一个永久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这要求人们在思想上、文化上做好准备,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播,使社会能够长期保持和谐与稳定。
张载的这四句话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更是对整个社会文化和道德建设的期望。它们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对于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理想追求。
7、
隶书书法:
清·伊秉绶联
为文以载道
论诗将通禅
释义:
意思是:为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文章应该承载和传达一定的道德、伦理或哲学思想。韩愈明确提出“文以载道”,认为文章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达,更是道的载体。他强调文章应该有自己的创新,避免模仿和抄袭古人之辞,强调“词必己出”,这样才能做到“能自树立”。周敦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文章是车的载体,道是车所承载的内容。如果文章没有道的内涵,就像车没有装载货物一样,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论诗将通禅”意思是:
通过讨论诗歌可以领悟禅宗的深意。诗歌和禅宗都是表达内心体验和感悟的方式,通过诗歌的创作和欣赏,可以让人达到一种心灵的净化和悟道的境界。
“为文以载道”与“论诗将通禅”在精神上是相通的,都强调通过艺术表达来达到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要求技巧和形式的美,更要求内涵和意境的表达。通过书法的创作和欣赏,可以让人体会到道的深邃和禅的境界,达到心灵的净化和提升。因此,“为文以载道”与“论诗将通禅”在书法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和体现。
8、
篆书释文:
墨舞新时代
龙腾颂中华
9、
六尺行楷书法: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释义:
意思是: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径。 这句诗通过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学习的艰辛和重要性。
具体来说,“书山有路勤为径”指的是在堆积如山的书籍中,勤奋是通往知识高峰的唯一道路。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攀登到知识的顶峰。“学海无涯苦作舟”则比喻学习的海洋没有尽头,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坚持,就像一叶扁舟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只有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努力,才能到达彼岸。
这句诗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古今贤文·劝学篇》。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这句诗旨在鼓励人们勤奋学习,不断追求进步。
10、
六尺行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11、
六尺行书释文:
水清石出鱼无数
贤者虚怀与竹同
释义:
水清石出鱼无数,出处是宋代苏轼的《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漫步山中,溪水清澈见底,水底的石头清晰可见,游鱼来往,历历可数的景象。
贤者虚怀与竹同的意思是指贤者的心胸像竹子一样虚心,能够容纳各种事物。
这句话中的“虚怀”指的是谦虚、包容的心态,“竹同”则是指竹子的特性。竹子以其虚心的特性被人们所喜爱和尊敬,象征着谦逊和包容。贤者之所以被比作竹子,是因为他们同样具备谦虚包容的品质,能够容纳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进步和完善自己。
在文化中,竹子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代表谦虚、坚韧和气节,还象征着高洁的品质。贤者之所以被比作竹子,正是因为他们同样具备这些优秀的品质,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和谦逊。
12、
四尺章草书法:
王蘧常撰联
孤邈郑碑草
虚长祭酒书
13、
六尺篆书:
清·乾隆诗
《朝阳洞》
迥峦抱深凹,曦光每独受。
所以朝阳名,名山率常有。
是处辟云关,坦区得数亩。
结构寄幽偏,潇洒开窗牖。
历险欣就夷,稍息复进走。
即景悟为学,无穷戒株守。
14、
六尺章草书法:
处世无他莫若为善
传家有道还是读书
释义:
这句话强调了善良和读书在个人修养和家族传承中的重要性。善良是处世的根本,而读书则是传承家风家教的有效方法。
在处世方面,善良是最重要的品质。善良不仅能够帮助他人,还能够为自己带来好运。范仲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善心,后来成为宰相,并通过建立义田等方式惠及百姓,他的善行惠泽天下,后代也继承了他的善心,使家族兴旺不衰。此外,《道德经》中的“心善渊,言善信”也强调了心存善良和讲话讲信用的重要性。
在传家方面,读书是最有效的途径。康百万家族通过坚持读书传家,保持了家族的持续昌盛。康家把家训的核心内容提炼为楹联铭刻在庄园的进出之地,时刻提醒后世子孙要行善、坚持读书传家。苏轼在《三槐堂铭>中也提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强调了读书立学在家族兴旺延续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善良和读书,个人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家族则能够持续繁荣。善良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品质,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而读书则能够提升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为家族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3。
六尺章草书法释文:
王蘧常撰联
奇龙怪凤几漂泊
天图地碣森巃嵸
释义:
奇龙怪凤几漂泊:意思是形容事物或人像奇龙怪凤一样四处漂泊,自由自在。
这句诗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西郊落花歌》。在这首诗中,龚自珍用一系列奇特的比喻来描绘落花的景象。其中,“奇龙怪凤爱漂泊”一句,用“奇龙怪凤”来比喻落花,形容落花像龙凤一样在空中自由飘荡,四处漂泊。
天图地碣森:这一表述并非一个独立的成语或常用短语,而是出现在特定的文学作品中,如清代龚自珍的《祭程大理而哭之》一诗中。这里的“天图地碣”可能指的是天上的星图和地上的碑刻,而“森”字则常用于形容树木丛生繁密的样子,但在这里可能是用来形容“天图”与“地碣”之多、之壮观,或者是指它们排列有序、气势磅礴。
巃嵸:意思是山峰高耸入云,形容山势险峻、雄伟壮观。
16、
17、
六尺章草书法:
广陵散绝嵇康后
急就章传皇象前
释义:
《广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全曲共45段,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嵇康在临刑前弹奏《广陵散》,并感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嵇康因得罪司马昭而被杀,他在刑前弹奏《广陵散》,表达了对时事的不满和反抗。尽管《广陵散》在嵇康死后并未完全失传,但嵇康的感叹确实反映了他对曲子失传的忧虑。
急就章的由来与古代军事和行政紧急需求有关。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军中官职的任命往往非常紧急,印信的制作也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为了应对这种紧急情况,印信通常会被仓促凿成,这种因应急而制作的印信被称为“急就章”。
急就章的章草是三国吴书法家皇象创作的书法作品。
收藏于上海市松江县博物馆。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章草风格著称,是章草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被公认为章草的范本之一。皇象的《急就章》不仅展示了他的书法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书法艺术的发展状况。此外,历史上有多位书法家临摹和书写过《急就章》,包括明代书法家宋克和元代书法家邓文原等,他们的作品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18、
六尺章草书法:
南宋·陆游诗句
鹤归辽海逾千岁
枫落吴江又一秋
原诗:《夜步》
市人莫笑雪蒙头,
北陌南阡信脚游。
风递钟声云外寺,
水摇灯影酒家楼。
鹤归辽海逾千岁,
枫落吴江又一秋。
却掩船扉耿无寐,
半窗落月照清愁。
释义: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夜步》,描绘了作者夜晚漫步时的所见所感。首句“市人莫笑雪蒙头”形象地写出诗人顶着雪花行走,不以为意的形象,流露出其超然物外的闲适态度。接下来,“北陌南阡信脚游”表达了诗人随意漫步,享受着街头巷尾的宁静与自由。
“风递钟声云外寺”通过风中传来的寺庙钟声,营造出一种空灵而深远的意境,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禅意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而“水摇灯影酒家楼”则描绘了河边酒楼的灯火摇曳,为画面增添了一丝人间烟火气,也透露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淡淡留恋。
“鹤归辽海逾千岁,枫落吴江又一秋”两句运用了象征手法,鹤的归去寓意着时光的流转和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而枫叶的飘落则暗示季节更迭,引发对人生无常的思考。最后一句“却掩船扉耿无寐,半窗落月照清愁”,诗人回到船舱,难以入眠,只有半窗月光照亮了他的内心,清冷的月光映照出他深深的愁绪。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漫步的场景,融合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展现了陆游深沉的人生哲思和复杂的情感世界。
19、
六尺行书释文:
人间乐事唯为善
天下奇观在读书
释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行善积德是人世间最快乐的事情,而读书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能够带来心灵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
“人间乐事唯为善”:这句话出自《后汉书》,强调了行善积德是尘世间最快乐、最幸福的事情。达到一定高度的人会悟出,积德行善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快乐,还能影响和帮助他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行为。
“天下奇观在读书”:读书不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活动。通过读书,人们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今中外的圣贤和哲人交流,从他们的言行中获得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愉悦。读书让人开阔眼界,提升自我,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和享受。
这句话通过对比行善和读书,强调了两者都能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快乐,但方式不同。行善是通过实际行动帮助他人,而读书则是通过知识和智慧的积累来提升自我。两者都是人生中重要的乐趣和追求。
20、
西周金文铭文释文:
隹(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才(在)周康卲(昭)宫,旦,王各大(格太)室,即立(位),宰引右(佑)颂入门,立□(中)廷,尹氏受(授)王令(命)书,王乎(呼)史虢生册令(命)颂,王曰:颂,女(汝)官□(司)成周贮,廿家,监□(司)新□(造)贮用宫御,易女幺(锡汝玄)衣、黹屯(纯)、赤巿(韨)、朱黄(衡)、□(銮)旗、攸(鋚)勒,用事。颂(拜稽)首,受令(命)册,佩(以)出,反入堇章(返纳瑾璋),颂□(敢)对□(扬)天子不(丕)显鲁休,用乍□(作朕)皇考龏吊(恭叔)皇母龏始(恭姒)宝□(尊)壶,用追孝,□(祈)匃康□、屯右(纯佑)、□彔(通禄)、永令(命),颂□(其)万年□□(眉寿),□(畯)臣天子,霝冬(灵终),子子孙孙宝用。
21、
六尺章草书法:
王蘧常撰联
毕生劝学书成海
旷世高风义作航
22、
六尺章草书法:
王蘧常撰联
精金百炼良骥千里
黄河九曲太华三峰
23、
四尺篆书释文:
精气神
释义:
精气神在哲学和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精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有形元素,常呈固体或液体状态;气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无形元素,常呈气体状态;神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形态功能变化活力,如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的过程。精气神学说是一种古代哲学理论,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
24、
六尺楷书:
唐代诗人王维、李白诗句
释义:
“明月松间照,春风柳上归”出自唐代诗人王维和李白的诗句。这句诗是集句对联的一部分,将王维的“明月松间照”与李白的“春风柳上归”结合在一起,融情于景,浑然天成。
这句诗的完整出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全诗如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初晴的秋日晚景,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中的浣纱女归来,莲花摇曳,渔舟顺流而下。整首诗充满了宁静与和谐的美感。
25、
六尺隶书释文:
唐·杜甫诗《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赏析:
杜甫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 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 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26、
六尺行书联
万法皆空明佛性
一尘不染是禅心
释义:
这是一副佛教对联,表达了佛教的核心思想。“万法皆空”指的是世间万物、一切现象和存在都是无常、无我和无实的。在佛教中,万法被视为空幻的,没有实质的存在。这反映了佛教中“诸法无我”的教义,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的自性。
“明佛性”是指通过修行和理解,认识到每个人内心本具的佛性。佛性是人性中蕴含的无限可能性和潜能,是智慧与觉悟的源泉。明佛性意味着通过修行,认识到自己内在的清净和智慧。
“一尘不染”是一个成语,原指佛教修行者身心纯洁,不为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迷惑。现代汉语中,它泛指人的品格高尚,不沾染坏的习气;也形容环境清洁,物体干净。
“是禅心”是指通过修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净,超脱于世俗纷扰的境界。禅心是清静寂定的心境,强调内心平和、清净。
综上所述,“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是禅心”表达了通过修行和理解,认识到内在的清净和智慧,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的过程。
27、
隶书作品: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意思是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 这个谚语强调了读书在传统社会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获得高尚的地位和社会认可。
这句话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当时的社会结构以农业为主,读书入仕被视为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读书人的尊重和对仕途的重视。
在现代社会,虽然职业选择多样化,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选择。许多人仍然认为通过教育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好的生活是值得追求的目标。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开始认识到除了读书之外,其他技能和经验同样重要。
28、
六尺行草书楹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释义:
意思是:要与有胆有识、重感情、讲义气的人共事,同时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不要读死书,要在实践中将书本上的知识消化、吸收、提高。
这句话是周恩来同志在南开大学读书时写的自勉联。其中,“有肝胆人”指的是有理想、有抱负、人格高尚的人;“无字句处”指的是日常生活,强调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而不是仅仅依赖书本知识。
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周恩来的人格魅力和工作作风,也传达了他对治学和处世的_看法。
29、
30、
六尺行草书:
俯仰无愧天地
褒贬自有春秋
释义:
这副对联表达了对立身处世的态度和原则。上联“俯仰无愧天地”出自《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意思是为人正直坦荡,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不做任何有愧于人的事。下联“褒贬自有春秋”源自东晋经学家范宁《春秋谷梁传序》中的话:“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意思是《春秋》中的一字褒贬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道德评判作用。
这副对联的整体意思是:为人处世要正直坦荡,无愧于天地良心,不受外界褒贬的影响,坚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标准。这种态度体现了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强调了个人品德的重要性以及对外界评价的淡然处之。
31、
六尺隶书: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释义: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意指诗人立志攀登泰山的顶峰,从那里俯瞰四周的群山,显得如此渺小。这里的“会当”是唐代口语,意味着“一定要”、“终究要”的意思。这句话不仅仅表达了诗人要攀登泰山顶峰的雄心壮志,更体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
首先,“会当凌绝顶”部分,描绘了诗人要攀登泰山顶峰的决心。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其雄伟壮观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激励着无数人。杜甫通过这样的表达,表达了自己对攀登高峰、挑战极限的渴望和追求。
其次,“一览众山小”这一部分,则是诗人站在泰山之巅后的景象。从山顶俯瞰,四周的群山都显得很小,这种视角的转变,既是一种视觉上的震撼,也是心灵上的升华。这里的“小”字,既是对周围山峦的形容,也是诗人内心的感受,意味着当人们攀登到一定的高度时,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心态也会发生改变。
整体而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寓意深刻,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攀登高峰的雄心和勇气,同时,也表达了只有站在高处,才能拥有更广阔视野和更深层次的认识。这句诗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激励着无数人为梦想而努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攀登。
32、
翰墨因缘旧
烟云供养宜
释义:
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诗句,出自清代书法家伊秉绶的对联。这句话的意思是:与笔墨结缘,受云烟之洗涤,适合在旧与新的交替中,在动与静的和谐里,心安理得,悠然自得。
翰墨因缘旧:这句话强调了与笔墨的深厚缘分。翰墨,即笔墨,代表文学和艺术创作。因缘,指缘分、机遇。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烟云供养宜:烟云,在这里不仅指山水景物,更是一种意境,象征着淡泊超脱的精神境界。供养,可以理解为滋养、陶冶。这句话意味着在文学和艺术的创作中,受到自然和意境的滋养,能够达到心安理得、悠然自得的境界。
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这句话出自清代伊秉绶的对联,反映了清代文人对于文学和艺术的追求和心境。伊秉绶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也体现了这种淡泊超脱的精神,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这句话还可以用于形容那些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中执着追求,并能在创作中找到心灵慰藉的人。它鼓励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淡泊,通过艺术创作来达到心灵的净化。
33、
隶书释文:
气若幽兰
释义:
气若幽兰的意思是形容女子有话将说未说,吐出的气息如同幽兰。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洛神赋》,原文是“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气若幽兰的寓意和象征:气若幽兰不仅形容女子吐气如兰,还象征着女子气质高雅、娴静淑女。这个成语常用于赞美女子优雅的气质和美好的气息,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气若幽兰的女子通常被认为是非常美好的象征,她们具有高雅的气质和迷人的魅力,让人不由自主地为之倾倒。这个成语多用于赞美那些气质出众、举止优雅的女性。
34、
六尺行草书:
虚怀幽兰生静气
和风朗月喻天怀
释义:
这是一句充满哲理和启示的话语,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句话的意思是:内心空虚的人才能够欣赏高雅的兰花,宁静和平的氛围才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这句话的含义还可以进一步解释为:真正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需要建立在宁静和平和的心态之上。只有内心平静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体验生命的真谛。这种心态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还可以应用于学习和工作中,帮助人们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和思考,取得更好的成果。
此外,这句话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劝诫,鼓励人们在面对自然美景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从而更好地体验生活的美好。例如,走进大自然,与自然界的万物对话,可以让人心胸开阔,烦恼尽消。
35、
六尺篆书释文:
宣写简翰出朴秀
优游道艺多乐康
释义:
宣写简翰出朴秀:这句话可以理解为通过书写来表达简洁而优美的文字,展现出朴素而秀美的风格。其中,“宣写”指的是书写,“简翰”指的是简洁的笔墨,“朴秀”则形容文字的朴实与秀美。
优游道艺多乐康:
这句话表达了在艺术道路上悠然自得、快乐安康的状态。“优游”表示悠闲自在,“道艺”指的是艺术之道,“乐康”则表达了快乐和健康。
综上所述,这副对联不仅在字面上展现了书写的优美和艺术的悠然自得,更在象征意义上表达了艺术家对简洁美和内心平和的追求。
36、
六尺行草书:
大化无形相感以类
不言自喻在得其情
释义:
“大化无形相感以类,不言自喻在得其情”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大化无形”指的是宇宙间的变化是无形无象的,强调了宇宙万物的变化是自然而然的,没有固定的形态和界限。这种变化是通过相互感应来实现的,即“相感以类”,意味着不同的事物之间通过相互感应而联系在一起。这种感应是基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类比关系,即“同类相感”。
“不言自喻”则是指通过事物的自然表现和内在规律,人们可以不用言语就能理解其意义。这种理解是基于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而不是通过外在的解释或说明。因此,“得其情”强调的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领悟和理解。
这句话在哲学上强调了自然法则和事物内在规律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观察和理解这些规律,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身。这种思想在古代哲学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强调了自然法则的内在联系和人类对自然规律的顺应和利用。
37、
六尺行草书:
十万买邻多占水
一分起屋半栽花
释义:
这是清代东莞可园主人张敬修的对联,表达了其对园林设计和居住环境的独特理念。“十万买邻多占水”描述的是为了与好的邻居为伍,不惜花费重金,并且居所多临水而建,享有优美的水景;“一分起屋半栽花”则表明在建造房屋时,即便只有一分土地用于建房,也要用剩下的一半来栽种花卉,强调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追求。
这个对联不仅体现了张敬修对自然美景的追求,也反映了岭南园林的特色。东莞可园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清道光年间,面积只有2204平方米。园内布局错落有致,曲折回环,极具岭南园林特色。园内的建筑和摆设都充满了文化气息,体现了园主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38、
六尺行草书:
清·林则徐联
竹露煎茶松风挥尘
桐云读画蕉雨谭诗
释义:
民族英雄林则徐写的对联“竹露煎茶松风挥尘;桐云读画蕉雨谭诗”,“竹露煎茶”描绘了用竹露煎茶的雅趣,竹露带有竹子的清香和气节,体现了文人对自然和清雅生活的追求。“松风挥尘”描绘了在松风中挥动尘尾,享受与友人清谈之乐的场景。“桐云读画”指的是在梧桐树荫下欣赏画作,“蕉雨谭诗”是在雨打芭蕉的声音中吟诗作对,享受文人雅士的诗意生活。
这副对联内容上充满了文人的雅致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反映了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享受的生活态
39、
六尺行草书:
东壁图书储汉魏
西园诗赋集梁陈
释义:
这一副对联,表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对联出自《晋书·天文志上》,其中“东壁图书储汉魏”指的是二十八星宿中的东壁星,象征着天上的图书秘府,主导天下文章;“西园”则是汉代上林苑的别称,常用于文人雅集之地。对联通过这些典故,描绘了一个藏书丰富、文人雅集的理想书房环境。储藏着汉魏时期的典籍,暗示书房藏书丰富,涉及的历史时期久远。
“西园诗赋集梁陈”:西园是文人雅集之地,集中了梁陈时期的诗赋作品,表明书房不仅是藏书之地,更是文人创作和交流的场所。
这副对联不仅展示了书房的藏书丰富和文化底蕴,还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的学术氛围和创作热情。通过对联的形式,传达了对古代文人精神的敬仰和对学术繁荣的期望。
综上所述,“东壁图书储汉魏,西园诗赋集梁陈”不仅是对书房藏书和文人雅集的赞美,更是对古代文化和学术繁荣的颂扬。
40、
六尺篆书释文:
牛秀清诗《泰山》
斜风细雨润春山,
古柏空摇翠色间。
玉女穿云飄发黛,
双虬卧谷隐容颜。
潮生碧海明光逝,
云散青霄美景还。
白鹭山前三五点,
盘旋飞舞自悠闲。
41、
六尺行草书:
《增广贤文》句: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释义:
《增广贤文》是明代时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籍,被人们称为“国学启蒙之基石”。其中有一句名言:“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这句话告诫人们,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努力前进就会后退;而内心的想法就像在平原上放马,容易放纵却难以收回。这句话对于我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首先,对于学习来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前进,因为一旦放松警惕或者停滞不前,就会被他人超越或者被时代淘汰。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
同时,学习也需要耐心和恒心,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态度,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其次,“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内心的想法和情绪是难以控制的,一旦放纵或者不加控制,就很容易走向错误的道路或者陷入不良的情绪中。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定的情绪,不要轻易地放纵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思维,不要让情绪左右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状态。
在学习和生活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这句话也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学习中,我们必须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和状态,不断地努力前进,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定的情绪,不要轻易地放纵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状态。
此外,“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也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实践。只有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才能够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也告诫我们内心的想法和情绪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和控制。只有在正确的心态和状态下,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在当今社会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这句话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化,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我们也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定的情绪,不要轻易地放纵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这句话具有很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它告诫我们要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和状态,不断地努力前进和积累经验。同时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和控制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要轻易地放纵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掌控自己的人生轨迹和发展方向。
不得不说《增广贤文》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因为全书从人性出发,既能看到人性的险恶,教会我们如何保护好自己,也有劝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可以说,这是一本实用的处世之书。
《增广贤文》这本书中,语句精辟,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通篇都有着白话文的讲解注释,集齐了百家之长,有来自先秦的典籍、诸子百家的言论,以及一些笔记小说,堪称古人智慧的结晶。假设我们能读懂,对我们在社会上的为人处世之道,都是大有裨益。
42、
策划:郑守生 张同力
总编:王恩祥
筹备:丁丰田 邢铁华
魏爱国 赵绍宇
审核:郑守生
济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
二零二四年十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