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旅长安”记事篇
作者 张有安
诗旅长安,我们用诗篇开道。
听吟诵喧天,歌咏动地,
连带着铁的峥峥、兵的号声,步履的踏踏,
添一路锦绣,破一路荒寂。
诗旅长安,
我们用诗篇叩关。
随着门轴的嘎嘎作响,
飞出的是一连串的幸哉幸哉。
那大唐气象的辉煌,
不就是气度的恢宏,
才招得八方来才。
我们的进见礼,是含铁的诗篇。
我们的投名状,是衷心的崇拜,
我们的陈情表,是满腔的自豪,
我们的宣誓词,是阔步朝前迈。
未抵长安,诗已压城。
已进长安,诗声震天。
这诗会史无前例,
这诗会波及四海。
诗声已石破天惊,
赞美已誉满长安。
随喜已破百千万,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看发布会趁热举办。
军乐团迎宾的鼓角,
催人亢奋,血脉偾张。
迈着雄赳赳的步伐进场,
犹如当年走进施工中的
隧洞与桥梁。
签到,直接题名上军旗,
当年的凿山开路,
是革命战争的继续。
今天的廉颇老矣,
依然是心在军旅。
在“铁道兵志在四方”中开场,
声震屋瓦,欲裂门窗。
人人热血沸腾,
个个激情高涨。
新书发布,
书中满载着干云豪气,
以及钎锤的叮当,
隧洞的硝烟。
过来人读之激情燃烧,
后来者览之仰止高山。
歌之舞之以庆贺,
鼓之励之以互勉。
斟之倾之以豪饮,
乐之快之以尽欢。
发布会告一段落,
诗旅将沿着古人的行迹,
去捕捉裹满包浆的风物。
走进碑林,去欣赏
颜筋柳骨,铁画银钩。
登上城墙,去追溯
刀光血影,干戈兵火。
参谒始皇,惊诧那
秦王陵的巍峨。
观兵马俑,想见那
秦军的席卷囊括。
游览骊山,细雨里
看亭台楼阁云罩。
信步雁塔,去随喜
白居易高中新科。
进芙蓉园,寻觅那
宋之问应制侍宴。
逛不夜城,
看大唐盛世的复活。
诗旅走进延安,
感受革命的不易。
诗旅走进南泥湾,
喜看鲜花开满山。
诗旅走进壶口,
惊叹黄河的壮观。
诗旅走进黄帝陵,
拜谒最初的祖先。
走过古今胜地,
收获空前满满。
揽一路盛景,
撒一路诗篇。
学一路精神,
壮一身诗胆。
昨晚送别宴上,
诗歌下酒、淋漓痛快,
至今脸耳犹热。
今晓折柳送别,
昨晚的欢乐、
瞬间消失得犹如洪炉点雪。
此地的,送外地的。
迟走的,送早走的。
叮咛、祝福、万语千言,
依依相别,恋恋不舍。
此行啊!游历诗都已壮怀,
此去啊!切记椽笔还在手。
让我们大书特书筑路史,
让铁兵精神永不朽。
2024年10月23日
图片由编者提供
张有安,1952年10月出生,陕西省西安市人,1970年8月随同陕西省二万五千八百多名初中应届毕业生参加了襄渝铁路建设,隶属铁二师5809部队学兵十五连。本人从小热爱诗歌,在参加襄渝铁路建设期间,曾创作了记事性诗集《紫阳筑路杂稿》,记录下了两年八个月襄渝会战期间连队和个人的工作、生活。1973年4月学兵连从襄渝铁路工地退场后,先后曾数十次重返故地安康、紫阳,两次全程重走襄渝线,并积极参加铁道兵、学兵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写下了一些深受战友们喜爱的记事性诗歌和文章。
责任编辑 李汪源
文字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