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请读者朋友帮忙点击文后“赞赏”后面的广告
散文·最好的养生之道
作者:左恩喜
《寿世保元》中遗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常存阴德,可得延年。在现代人追求养生的纷繁世界里,我们似乎遗忘了最根本的一条——养生先养德,以善为本,方为世间最佳养生之道。与善同行,与德为伴,内心温暖,心情愉悦,常存慈悯之心,方可身心健康,自然寿命绵长。
回想我爷爷奶奶的一生,真可谓历经沧桑。他们吃糠咽菜,缺医少药,历经战乱、自然灾害、社会变革,多次批斗,颠沛流离。但他们始终以洒脱的心态面对风雨,以趣味盎然的生活态度,不记仇,不怨恨,以德报怨,以善度日。他们常教育我:“吃亏是福。”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们活到了80多岁,比村里的许多人都长寿,这就是宽厚待人的智慧所在。
记得,我奶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只要我大人孩子身体好好的,让我吃再多的亏,我也认。”在困难时期,她仍然匀出食物给落难者,她对孩子们的疼爱,更是尽力给予。她说的一句话“疼人家的,积自家的”,至今想来让我感叹不已。她一辈子的善行,不仅积攒了家族的福分,也教会了我何为真正的慈悯。
美国知名大学曾连续10年跟踪调查7000余人,最终研究证明:乐于助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健康和寿命远胜于那些心胸狭窄、怀揣恶意的人。俗语有云:“心宽一寸,病退一丈。”养生的真谛,不在于外在的保养,而在于心灵的滋养。多体谅,少苛责,心念放下,与人为善,身心自然安康。
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常常在所难免,但往往折磨我们内心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待事情的心态。心怀怨怼,终日愁眉苦脸,最终伤害的是自己的身心健康。我们村有两位单身汉,一个吝啬自私,一个慷慨大方,他们的命运也截然不同。前者孤独终老,后者享年90余岁,受人尊敬。这便是心态和品性的差别。
“薄福者心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心胸狭窄的人,看不见他人的好,只记他人的过,最终消耗的是自己的福气。而那些能够宽以待人、谦和戒怒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养生之道的人。
我认识的一位老大姐,曾经在集市上借了同村人150元钱,回家不久她就把钱还到出借人家中,恰逢当事人未在家。后来令人尴尬的事发生了,隔了半月当事人居然上门来给她要钱。因为150元钱的心结,大姐茶不思、饭不想,晚上失眠,后来积郁成疾,极度影响了健康。后来家里人知道了真相,赶紧找到邻居说明,当面到病房给她还钱、道歉;这才解开了心结,她的身体也奇迹般地恢复了。我想这便是心态对健康的影响。
作为一家食品加工企业的负责人,我深知责任重大。在我的潜意识里,产品质量就是企业的良心。建厂20多年来,我们坚持以善为本,做良心食品,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负责,也是对自己及家人心灵的滋养。
1992年夏天发生的一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那天,我到小周集市上去买牛。那时的人们,为了交易便利,习惯将钱包扎在腰间,沉甸甸的不仅是钱币,更是对生活的期望。牛市的热闹与喧嚣,在乡兽医站门前达到了高潮。我未曾想到,这一天我会经历一场关于人性、善良与宽容的深刻教训。
那天,我急匆匆赶到公厕解下钱包挂在墙上,方便之后,因为着急与客户见面,我完全遗忘了钱包的事。当我走到牛市一摸身上,才意识到钱包丢失,再去找已不见踪影。当时的我,充满了焦急与无奈。两位善良的目击者悄悄告诉我,是某某人拿走了我的钱包,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同情与关切。我立即想起来,竟是如此讽刺。刚刚我们还彼此打了招呼,他脸上的笑容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缺乏证据的我,只能将苦涩吞下,无法当面质问他。
散集后,我带着一丝希望找到了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他听了我的遭遇,眼中闪过一丝愤怒,但更多的是对我的安慰与保证。他亲自出面,找来那个人与我见面。我尽力保持着平静,告诉他我愿意不计较金钱,只求一个明白。但期间,他的妻子突然闯入,她的蛮横无理让我感到心寒,而他的抵赖与反悔更是让我明白了人性的复杂。
我决定放手,不是因为我软弱,而是我不想让这件事成为我心灵的负担。我对他们说:“这件事就到这里,当我没说,我不要了。”我转身离去,心中虽有遗憾,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坚定。
尽管这次钱包未能找回,但我对那两位目击者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的善良与勇气,让我在困境中感受到了温暖。而那位拾金而昧的人,他的生活并未因一时的私利而好转,几番遭遇挫折,家庭日益惨淡。而我,将精力投入到生意中,不为过去所累,不为小利所困,心灵得到了释放,身体愈发康健。
这段经历,让我对人性和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学会了宽容,学会了不以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在我的生活中,我努力践行着“对人之本,善良宽容;对己之本,严格清正”的家训。作为食品加工企业的负责人,我深知产品的背后是信仰,是敬畏。自己不能吃的产品,我坚决不做,更不能卖给别人吃,决不触碰信仰底线。
为此,我们圣喜工厂一直坚守“以善为本,尽所能及,以质取胜,戒图近利”的厂训。先做人品,再做产品,不挣快钱,积善泽福。我将这份善良慢慢融入了我门的企业,用心制作每一份食品,用心对待每一位消费者。
养生之道,不仅在于食补药补,更在于养心。我先前的一位朋友,虽极尽保养之能事,却因一个心结而患病。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养生不养心,等于扔黄金”。真正的养生,是修一颗善心、慈悯之心,是宽容处事、仁厚待人。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心态决定一切。我奶奶常说的“别人再好咱不眼红,自己过自己的,自家大人孩子没事就知足了”,这既是一份知足常乐的智慧,更是一份心理健康的生活哲学。
人生的真谛,就在于宽容和善良。当你学会宽容处事、仁厚待人,拥有不怨不忧的淡然心境,自然会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时刻谨记:“与人不比金钱权贵,相遇只谈快乐康健”。真正的快乐和健康,来自于内心的满足与宁静。少生气,少计较,多开心,多施散,这才是人生的真谛,这才是通往长寿和幸福的钥匙。在生命的旅程中,让我们以宽和的心态,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让心灵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所以,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世界上只有容易满足的人,才是最快乐、最健康、最长寿的。
珍惜生命,从心开始,保持一颗善良慈悯的心,这才是当下我们最好的养生之道。
有一种自律,叫做早起
——散文/作者:左恩喜
《增广贤文》有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古训,不仅蕴含着时间的智慧,更揭示了早起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早起不仅是生活的艺术,更是历史名人成就伟业的共同秘诀。
回顾历史,有多少英雄豪杰,他们的故事都与早起密不可分。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每日鸡鸣即起,亲自校阅奏章,早起成了他勤政的标志。又如唐代诗人杜甫,他的著名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便是在清晨的灵感下文思泉涌,妙手偶得。
早起,是人生最高级的修炼。古往今来,欲成就一番事业者,无不从早起开始。如宋朝的范仲淹,幼时家贫,但他早起读书,终成一代名臣。我们的先辈们,正是通过培养勤奋自律的习性,持之以恒,戒除了拖延与懒惰之恶习,才成就了非凡事业。
然而,现今许多年轻人,却沉溺于安逸,追求自然醒,丧失了早起勤奋、自律向上的精神风貌。他们夜以继日地放纵,近乎透支地享受刺激,忘却了身体与精神的滋养,这是何等令人忧心!
我生于左三里老村,幼时家境贫寒,很小的时候就秉承了早起之风。我跟随祖父每日于晨光熹微中劳作,充分体会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乐趣。不足十岁,我便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放学后割草换钱,清晨拾粪换铜板。每天早上当我满载而归时,他人方才开始,他们的羡慕是我早起的动力。记得有一次月圆之夜,我误以为天明,凌晨一点便起身拾粪,归来时天仍未亮,这是农村老人所说的“起冒五更了”。但是自幼养成的早起习惯,锻炼了我的意志,成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
小学时,我是胡同里的早起使者,用砖块敲墙唤醒同伴,年复一年,我们的友谊在早起的习惯中愈发坚固。我的小伙伴们,因我的早起而养成了依赖,若某一天我缺席,他们便无法按时到校。
我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奶奶的坚韧与无私,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虽然她没有文化,却深明大义,天不亮便起床,即便疾病缠身时,也不忘家中的责任。她的早起,是为了家庭的温暖和爷爷的早餐。我从她身上学到了早起的珍贵,正如古人所言:“妇女早起,家道必行”。
2009年父亲患病,却依然坚持早起,他的坚韧让我明白,早起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他时常对我说,“能把早起这件小事做到极致,便是成功的一半。”我从父亲身上深受启发:早睡早起的人,生活有序,精神饱满。
斋月期间,我凌晨两点起床做饭,连续三十天,这是对毅力的一次严峻考验。我从未因睡过头而放弃封斋,这份坚持,让我在别人眼中看似不可能的事,变得轻而易举。
早起,看似小事,却足以改变人的一生。80年代,我常赶集出摊,深知“早赶集、晚赶会;早起三光、晚起三慌”的道理。早起让我在商海中游刃有余,赢得了尊重和成功。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无不勤奋早起。如李嘉诚、比尔·盖茨,他们的成功,离不开早起的习惯。早起,意味着领先他人,掌握生活的主动权。
如今在我看来,早起的人无外乎两种:一种为生活所迫,一种为自律所驱。你的选择,决定了你的生活。早起不仅是一个人的习惯,更是一个家庭的传承。曾祖父传下的早起家风,让我们家族在岁月中坚韧不拔。
早起,不仅是个人的习惯,更是决定家庭兴衰的关键。《朱子家训》告诉我们:“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这是一种家风,一种生活的态度。曾国藩也在家训中强调:“居家以不厌起为本。”这意味着,即便在家中无所事事,也不应赖床不起,早起是居家过日子的根本。
从我曾祖父那一代起,早起就成了我们家族的优良传统。那时,家中经营着固定的包子铺和活动的包子棚,每天赶集赶会,凌晨两点就要起床,准备一切所需,迎接顾客的到来。祖父常常教导我们,做买卖就要勤快,而早起是勤快的第一要义。我们《圣喜家训》中亦有言:“对己之本,自律早起。”自古以来,未曾听说有乞丐讨要早饭的,因为只要能早起,就不会沦落至此。一个家庭的兴衰,就看子孙是否能够早起。如果子孙日上三竿才起床,且满腹牢骚,那么这个家庭正在走向懈怠和衰败。早起不仅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状态,更是一个家族兴盛的气象。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家重拾旧业,全家人齐心协力,早起成了我们的日常。无论是通宵达旦的工作,还是辛勤的劳作,我们心中都充满喜悦,因为我们的奋斗换来了尊严和富足。今天,圣喜家族的繁荣,离不开早起的家风和自律的传承。
能够掌控早晨的人,方能掌控人生。对于我们来说,白天是放电,晚上是充电,早上五点起床活动,一夜的阳气便随之升腾。如果连早起都做不到,又怎能掌控人生?大的成就源于小事的积累,人生的改变,往往始于微不足道的细节和习惯。
早起,顺应自然,有益身心健康。日本一位长寿老人,活到118岁,她的长寿秘诀就是“早起”。坚持晚上九点睡,早上六点起,从不间断。
早年间,农民靠天吃饭,天不亮就下地劳作。民谚有云:“早起三朝当一工”,就是说三天的早起,工作量相当于一整天。在农村,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开门打扫,生火做饭,这是生活的习惯。在城里,早起坚持锻炼,也是一种自律。我自幼养成早起的习惯,至今受益匪浅,醒来即起,已成自然。无论多晚睡下,早上五点必起床,几十年来,已成习惯。我不需要闹钟,却能准时醒来,这是多年自律的结果。
在德州开会时,我成了可靠的“生物闹钟”,让参会的同事们惊叹不已。我的成功秘诀,不过是勤奋早起,执着敬业。
今日回首,早起已不单单是个人的良好习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传统美德的坚守。“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这不仅是古人的智慧,更是我们世代坚守的信念。
在此,我愿与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勉:让我们在每一个黎明破晓之际,以坚定的步伐迎接新的挑战,以不懈的努力铸就明日事业的辉煌。不仅仅是今日,更是未来的每一天,让我们携手早起,共同谱写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壮美诗篇!
文/左恩喜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左恩喜,男,德州市人大代表,现任山东圣喜清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肩负着圣喜酱牛肉第五代传承人的重任。学历不高,却爱舞文弄墨,结交文学好友;文化不深,偏爱写点小文章,闲暇时自品贻笑大方。
王孝付签名售书:王孝付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于2019年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价58元,另加邮费10元。另有少量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售价38元,另加邮费10元,处女作,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首版首印;两本书一起买,只收12元邮费,合计108元;作家亲笔签名并加盖私人印章,有收藏价值,值得珍藏。欲购书者请加作者微信:18856210219或18605621367(注明“购书”字样)。或者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购买。或者点购买直接网上购买。

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梗概:该书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之末的江南小城,是一部中国版的《茶花女》和《复活》式的悲剧故事。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透视了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人性在金钱面前的扭曲、异化与裂变,解读了人生、爱情、事业等永恒不变的人类主题,展现了在人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经济乱世之中,清者自清和志行高洁者的人性之美……小说规模30余万字,183节,是一部都市题材的言情小说,也是一部现代版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内容提要:“千古词状元,宋史未立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永满腹经纶,却终生抑郁;才情绝世,却乐于与歌伎厮混;自诩“白衣卿相”,但最大的官职不过是一个屯田员外郎;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却被无数后人追忆……本书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基本依据传主一生的活动线索和命运起伏,刻画了柳永这位既生不逢时,又生逢其时的落魄词人的艺术形象,着力记述了这位大词人悲喜交集的人生。《金秋文学》是开放性纯文学电子刊物,守住文学最后一片净土,留下心灵最后的精神家园。现面向全国(海内外)华人作家、诗人、编剧、**家等文学爱好者征稿。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烦请读者朋友帮忙点击文后“赞赏”后面的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