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人员按年龄长顺次序排序:
张修平、廖宏泽、姜建文、兰国兴、
田小云、邓泽林、吴玉仙、李锡敏
王爱芬、杨菊美、张 琼、冯灵芳
许彩红:
编辑:区治甫
在滇黔交界的广袤大地上,有一座意义非凡的永康桥。它宛如岁月的守望者,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与辉煌传奇。2024 年 10 月 19 日,这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六,在王爱芬的带领下;“【张修平、廖宏泽、姜建文、兰国兴、田小云、邓泽林、区治甫、吴玉仙、李锡敏、王爱芬、杨菊美、张 琼、冯灵芳、许彩红】”:
我们扛着鲜艳的红旗,满怀着崇敬与憧憬,开启了重走永康桥的神圣之旅,踏上了追寻红色文化传承、铭记革命英雄的深刻征程。
永康桥,犹如一条钢铁巨龙横卧在滇黔两地的山水之间,雄伟而壮观。它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交通要道,更是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传奇。站在桥头,放眼望去,连绵的山脉如同巨龙蜿蜒起伏,奔腾的江水恰似骏马奔腾不息。微风轻拂,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在耳畔悠悠回荡,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
我们迈着坚定的步伐,缓缓走过永康桥。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那鲜艳的红色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我们的脸上洋溢着庄重与敬仰之情,我们深知,脚下的这座桥见证了革命先辈们的奋斗与牺牲,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象征。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脉络上,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走过永康桥,一座实景碉堡赫然映入眼帘。这座碉堡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如同一位沉默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岁月在碉堡的墙壁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那一个个弹孔,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战火与硝烟,见证了当年战斗的激烈与残酷。我们围拢在碉堡前,凝视着这些历史的印记,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敬意。我们的思绪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了革命先辈们在这里浴血奋战的场景。他们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在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王美珍的事迹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芒。王美珍,1915 年出生于钟山乡纳给歹村,一位勇敢坚毅的彝族汉子。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困苦。王美珍目睹了这一切,心中燃起了熊熊的革命之火。他勇敢地站了出来,为了心中的信仰和理想,毅然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
1946 年 4 月,王美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一刻起,他的生命便与革命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时刻准备着为了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在黑暗的岁月里,他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作为自救军二支队钟山乡游击大队第一中队中队长,王美珍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勇敢无畏的精神。他集中了 70 余人枪,参加了 1947 年 10 月和 1948 年 2 月钟山乡两次武装起义。在起义中,他带领着队员们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不畏强敌,奋勇杀敌,为了自由和解放,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在枪林弹雨中,王美珍始终冲锋在前,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1948 年 9 月,王美珍任钟山江防大队副队长兼新江底江防中队中队长。在这个岗位上,他继续发挥着自己的领导才能,为保卫家乡、抗击敌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带领着队员们日夜坚守在江防线上,严密监视着敌人的动向。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烈日炎炎,他们始终坚守岗位,毫不退缩。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确保了家乡的安全。
1949 年 3 月,王美珍与周立九等英勇无畏地击毙了兴义县歹里乡品德大寨保长邓国良,品德小寨副保长刘明昌。他们的行动,极大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为革命事业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王美珍还成功策反了兴仁专等新江底江防第二中队队长赵书壁和乌沙区家开乡缴共大队长森海国。他的智慧和勇气,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0 年 7 月,王美珍被评为民兵英雄,出席了地、省、西南区和全国英模大会,被授予“民兵英雄”称号。这个荣誉,是对他多年来为革命事业所做出的贡献的高度肯定。他站在领奖台上,身姿挺拔,眼神坚定。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人投身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之中。
1960 年,王美珍再次出席全国英模会,获奖一支半自动步枪。此后,他历任富乐武装部长,罗平县公安局局长,板桥区委书记、副县长兼法院院长等职。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始终保持着革命军人的本色,廉洁奉公,无私奉献。
1978 年,王美珍与世长辞。他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进的动力。
我们在了解了王美珍的事迹后,心中充满了感慨。我们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像王美珍这样的革命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们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桥边村,这个充满红色乡愁的地方,仿佛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漫步在桥边村的小路上,感受着这里的红色氛围。我们看到了那些古老的房屋,仿佛看到了当年革命先辈们在这里生活和战斗的场景。那些简陋的房屋,见证了革命先辈们的艰苦生活和坚定信念。我们听到了那悠扬的歌声,仿佛听到了革命先辈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那歌声中充满了希望和力量,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在这里,红色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这种精神,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重走永康桥,记忆红色文化传承,不忘初心,牢记革命英雄。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活动,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我们表示,要将红色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铭记那段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瑞鹧鸪·永康桥畔忆英雄
七律
滇黔交界永康桥,风月沧桑映碧霄。
前辈俊雄燃烈火,吾侪后辈仰高标。
红旗漫卷江山丽,壮志长存史册昭。
戎事传承铭肺腑,寸心难忘路迢迢。
对联缅怀:
上联:
永康桥畔,忆往昔英雄浴血,铸就辉煌岁月;
下联:
滇黔大地,看今朝我辈奋发,续写壮丽篇章。
在夕阳的余晖下,我们缓缓离去。我们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远方,但我们留下的红色记忆却永远铭刻在这片土地上。永康桥依然静静地横跨在滇黔两地,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将继续见证着未来的辉煌。
让我们铭记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革命先辈们,让红色文化在我们的心中永远绽放光芒。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坚定信念,勇于担当,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永康桥畔的红色传奇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王爱芬摄)
简介:
区治甫是一位来自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的草根农民,目前热爱诗词写作,并希望通过诗词来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和宣传地方文化。他多次在《枫叶诗刊》、《陇东黄土地文学社》、《中国诗歌网》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并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2021年书香雅颂“星河杯”国际诗歌艺术大赛的三等奖和2024年CETV中国教育电视台“泼墨中华情”新时代最具创新艺术家荣誉奖。区治甫的作品涵盖了多种题材,包括描写春天景象的七绝《收获》、悼念袁隆平的七绝、描绘罗平太液湖晚景的词作等。他还获得了都市头条的认证编辑资格,并在2024年7月因其在弘扬建军精神和传承红色艺术方面的贡献,被授予“翰墨国风献礼军魂”荣誉称号,以庆祝建军97周年。区治甫通过真实的自己去传播正能量,致力于将好人好事和家乡的美传播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