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仓子埠名人速列 之一
(散文诗)
◎卢发生 资深报人 红榜作家

万尔昌
你从问津书院走来,挟着一身正气,满腹经纶。
老想恢复大明,组织“复社”,忙活着秀才造反,你是不是有点天真? 有点浪漫?
不与清廷为伍,拒不应试,两次借故落榜,你真的是“一根筋”!
喜渔樵耕读乐,乃半农半儒生。与书琴作伴,与山水为邻;以教书为业,以诗著寄情。志于道,明于德,尚于礼,据于仁,修于心。淡名于朝,淡利于市,淡隐于野。
学圣贤之品格,立天地之正气;视轩冕若浮云,笑功名若轻尘;育英才以兴邦,扶正义以爱民。难怪当时就有人拿你比陶渊明了。
400年后的今天观照你,很多同样被称作“文人”、“学者”的人,差的就是你那样的铮铮风骨与赤子之心!
400年后的今天面对你,有一股正气直抵脊梁的骨髓! 我要让自己的灵魂跪下,拜倒在正气之下;我要让自己的膝盖坚硬,在俗世中不卑躬。
——————————————————————————————————————
【人物小传】
‘
万尔昌 (1609—1693),字师二,号颐庄,仓子埠杨裴万家大湾人。
万出身于书香门第,兄弟四人,排行第二。幼好读书,善诗文。明崇祯九年(1636年)中举人。万目睹朝政日益腐败,深为忧愤。因志趣相投,与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交情颇深。清顺治元年(1644年),组织“复社”,为“复社”骨干,反宦官权贵,反清兵南下,意在恢复明朝。常吟诗作文,议论时政。史(可法)阁部徇节扬州,南都不守,遂隐归故里,不言功业。与渔夫樵子,同志故交,辄终日相对,毫无倦容。清一统中国后,朝廷闻其才学,敦促其赴京会试,万在途中故意自伤其脚,以避应考。次年,湖北主考官吴梅村亲自写信要万再次进京赴试,万只得赴京,但在考试时故意墨泼试卷,是以自行落榜,以明反清之志。
万擅长诗词,著作《颐庄诗文续集》、《颐庄诗抄》行世。遂安人毛际可为之作序,称“大节在渊明间,而诗亦得其遗意”。
万年茂
我听见他的叹息重如铅块......
他的故事让今天的宫廷戏剧和溢美的鼓噪戛然无声......
乾隆11年8月28,皇帝赐宴文武百官于瀛台。本来是件吃公家喝公家玩公家的快活事,却因有两位厅级官员(侍讲大学士)向—位名叫傅恒的人献媚下跪,使他看不过去,认为“越礼献媚,近前屈膝,观礼之场,大雅之堂,有失体统,有伤风化。”他上疏建议皇帝,“对如此恬不知耻之徒,请予罢斥,以警后效”。
按说,礼义廉耻为国维之德,一个大臣于公众场合向其上司下跪献媚,确实是丢丑卖乖。他的奏章合情合理:而他当时身为监察御史(相当于中纪委书记或最高检察长),对两个四品官员提出弹劾是职责所在,他的奏章也合法。然而正是这件合情合理合法之事使他丢了官。
因为他涉及并攻击到了—个权倾朝野的人物——傅恒。
我耿直的前辈老乡啊,这傅恒是你能动的么?乾隆帝的小舅子,孝贤纯皇后的弟弟。从曾祖父一辈起,世代都是朝廷一品大官,傅恒本人亦是首席军机大臣、户部尚书,还兼有太子太保及协办大学士等显赫头衔,正宗的皇亲世臣,树大根深,所谓国情、国理、国法,于他何用?即使你是监察御史,又能奈他何?
接下来的事便顺理成章。
乾隆帝表态∶“关系陈邦彦、于振两人之名节,而傅恒若妄自矜大,致词臣如是趋奉,亦当有应得之罪”。于是,他亲自召见刘于义、汪由敦、舒赫德和王安国等,当面询问有无此事。刘、汪、舒三人都说 “没有看见这事”,只有王安国说他听到关于此事的传闻,但未亲眼见到。乾隆帝又令大学士张廷玉和讷亲两人进一步查核。他们询问了被弹劾的陈邦彦和于振本人,两人拒不承认,又问及与陈、于两人同班的裘日修、董邦达等人,而裘和董等则异口同声说“没有看见”。事实上,这下跪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演的,大家全都看见了。
于是,在众口—词的“没有看见”声中,"纪委书记"下了课。
从京城返回仓子埠的漫漫长路上,夕阳残照里,留下了一个棱角分明的身影和刚正不阿的灵魂……
啊,万年茂,我的长辈老乡!面对着你,面对着我们周围司空见惯不绝于耳的“没有看见”,在经历一些日子、速度以及光的轮回,翻阅一册册记载祖宗的史书,那象河流和海洋一般幽远的历史,那戳记着真与假,善与恶,曲与直的历史,我们在白纸黑字渲染的镜头下听读知识,在黑夜聆听幽远的来自你打坐岳麓书院弹拨的琴音,我们读懂了什么?听懂了什么?……历史?故事?还是只是自己的存在?我回答不出。
失却的历史与我们擦肩而过。我们,静候历史说话。
历史,一言不发。
——————————————————————————————————————【人物小传】
、
万年茂(1707—1796年),字少怀,号南泉。仓埠街万家大湾人,清代著名学者。生而清英,年十四秉笔为文,惊其长老,敏捷过人,楚抚观风,取冠八郡,巡抚王士俊为之器重。清乾隆元年(1736年)成二甲28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淡于名利,纠弹当道,不避台阁。乾隆六年(1741年)奉命典试山东,分校礼闱,所拔皆名士,乾隆重臣梁国治、刘墉皆出其门下。旋擢广西道御史,监察御史。遇事敢言,不畏权门。因弹劾于振、陈邦彦两学士,语过激而遭罢归。归后,杜门谢客,乐志养亲。是时,郡省大吏慕其贤,争聘主讲书院。历麟山、涑水、鹭洲、豫章、河东、岳麓、江汉、问津各席。所至学为人师,身为世范,成绩卓著,学者尊信之如泰山北斗。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任岳麓书院山长,为岳麓书院著名山长之一,《岳麓书院导游·著名山长》有传。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