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请读者朋友帮忙点击文后“赞赏”后面的广告
纪念共和国成立75周年
腾 飞 的 乡 村(长篇小说)
博爱人
《腾飞的乡村》故事梗概
作品完整展示第一书记,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经过艰难困苦的奋斗,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成功转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全过程。作品语言故事性强,通俗易懂,颇具幽默感,在幽默中隐含些许忧伤,更饱含着对农村、土地、农民的深情眷恋。作品既有对创业失败的惋惜,也有对农民小农意识的批判;既有对腾村艰难历史的回顾,也有对腾村孜孜以求的现实描绘;既有对乡村干部违纪问题的揭露,更多的是对乡村干部的艰辛和开拓精神的颂扬和鼓励;既有对乡村现实的不满,更有对美丽乡村建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烈向往。
第二章 寻找脱贫致富产业
27
唐经达这个“懒人”,终于轮到他抢到天上掉的馅饼啦!
谭懋功开着宝骏560CUV,载着唐经达,来到县城建设路,战友朋友的朋友的铺面。开门的是一个瘦高老头,弱不禁风,头发花白稀疏蓬乱,柱一根拐杖。我是谁谁谁的朋友,谭懋功自我介绍。老头不认识谁谁谁,他当然不认识,他儿子的朋友认识。但儿子不在家,就是儿子告诉谭懋功的战友的朋友,他家铺头想出租。
“我们是永红镇腾村的,他姓唐,”谭懋功指着唐经达,介绍给老头。
“永红镇腾村的?我也是永红镇人,”老头说。
“你贵姓?”唐经达接过话头,学起了斯文。
“我姓刘,叫刘恩旗,”
“哇,刘恩旗,你是不是以前永红公社书记刘恩旗?”唐经达瞪大眼睛。
“就是我,”老头淡淡地回答。
“哇!刘书记,”唐经达大呼小叫,都忘记此行目的了。“你后来高升到哪里了?”
老头看看唐经达,沉默了一会,又淡淡的回答。
“我后来在山南镇退休。”他顾左右而言他,“你们租铺面干啥?”
“他是腾村的贫困户,搬到老乡家园了,”谭懋功才有机会接上话头。“我是他的帮扶人,要帮他开个电器店,找了几天都没有合适的铺头。”
听说是帮扶人给贫困户找铺头开电器店,老头肃然起敬。他说,就租我这里吧,租金好说。我旁边的都是租金一个月两千,你就给两千吧,省得啰里啰嗦互相砍价。建设路也是县城一条主要街道,人流一样稠密,家家生意都红火,丝毫不亚于南街。老头给出两千的底,应该是这条街的行情,但唐经达农民的本性又显露出来,总想占一点便宜,把租金往下砍。
“哎呀刘书记,能不能便宜点,一千八?”他脱口而出。
谭懋功怕老头生气,想拦都来不及。老头并没有生气,居然同意唐经达的砍价,谭懋功简直不敢相信。他带了合同样板,给老头看过,当场签订合同。返回“懒人村”的时候,唐经达告诉谭懋功,刘书记当年很厉害,年纪轻轻就当永红公社书记。那时候,唐经达才五六岁。
唐经达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并非刘恩旗能力水平厉害,而是他“文革”期间打砸抢厉害!刚高中毕业没几年,就当上永红公社书记。当年割资本主义尾巴,永红公社走在全县前面。谁家种了半夏,就被说成搞资本主义,公社派人到地里铲掉;谁家办红白喜事摆酒席,公社派人上门把酒菜都搬走;谁家养鸭,也被说成搞资本主义,公社派人到鸭儿江赶走,白白没收,等等,等等。村里小孩夜啼,大人唬一声,“刘恩旗来啦”,小孩立马止哭。“文革”结束,清理“三种人”,就把刘恩旗的职务撤了,把他调到山南镇当一般干部,直至退休。六零后的农民唐经达,不知道“三种人”,八零后的谭懋功更是云里雾里。
也许,刘恩旗看到家乡贫困户租铺面,他也想贡献点扶贫力量;或者他有赎罪的想法;或者人之将死其人也哀,就给唐经达一个大便宜,一千八就租给他。
28
在路上,谭懋功边开车边调侃唐经达。
“好在你勉强出来啊,要不然这个馅饼就飞了,”他笑着说。
“多亏谭书记坚持要租铺头,让我捡了个大便宜,”唐经达点头称是,有点不好意思。
早上,谭懋功去接唐经达,唐经达说不租铺头了,不开电器店了,租铺头那么难。谭懋功很无奈,千辛万苦帮他联系了电器公司,让他专卖电器公司的产品,他又打退堂鼓。正在无计可施,唐经达的老婆从卫生间出来。他看着她腆着隆起的肚子,知道已经五六个月了,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你要给你的亲生孩子一个礼物啊,”他用眼神示意唐经达。
老婆穿着睡衣,见谭懋功在家里,有点不好意思。说一声“谭书记早”,就溜回房间里换衣服。穿睡衣是搬来懒人村才时兴起来,以前在村里,没有睡衣的。在懒人村,晚上下来散步时,看见有人穿睡衣散步,就嚷着要买睡衣。才几个月,她已经城市化了。睡衣薄薄的,肚子鼓起好大一块,谁都能看出来。
谭书记提起“亲生孩子”,唐经达立刻来了精神。
“哎呀,不管是儿子女儿,都要给他最好的礼物,”他表态。
“礼物是要钱买的,开电器店赚钱,就能给他买最好的礼物,”谭懋功趁热打铁。
唐经达才乖乖的跟着去建设路,鬼踩五撞六,遇到了“文革”时代永红公社书记,以较便宜的价格租下铺头。他的“亲生孩子”以后有好日子过啦。
他也并不指望,年近五十才结婚,还有自己的“亲生孩子”。他的新婚妻子在床上说,给他生个孩子。他说,不知道还能不能生?他以为,二三十岁的男人,才能生孩子。之前连女人都没拉过手指,忽然娶了个老婆,就有点不知所措。老婆已经听说了神仙泉的神奇,一定要唐经达带她去一回。三个月前,正月初一早上,唐经达陪同新婚妻子,跟一帮老少女人,从村委门前疾行而过。他们一早就从懒人村赶回来,为的就是能跟上趟。女人们拿着礼物,拿着大小不一的各色塑料桶、塑料瓶。他的新婚妻子也一样,带着一个白色塑料桶,两个三斤装的可口可乐塑料瓶,还带着一刀猪肉、一盆发糕、几个粽子、几个苹果。
“经达,你不在老乡家园住?”猛然间,谭懋功大喊一声。“你要去神仙泉?不必搞迷信,好好劳动,不要去四方圩,生活自然好过。”
“我陪她去,她不认识路。”唐经达十分尴尬,指着新婚妻子说。“我们今早刚回来的。”
村民们哄堂大笑,七嘴八舌议论。
“经达要去求个儿子!”
“经达去求发财!”
“经达求功名,他还要读大学!”
没想到真碰上谭书记。他知道,谭懋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到县里开会、办事,基本上都呆在村里。他以为回来早一点,谭书记大年卅不在村里住,初一从城里没有那么块回到村里,不会碰上。一个大男人,跟着女人们去神仙泉,闹了个尴尬。
神仙泉在抛子岭西面一座山梁上,以前是从抛子岭一个垭口过去的。现在是走过水碾桥,沿着鸭儿江岸边,一直往西北走就到了。山上速丰桉郁郁葱葱,山梁上人头攒动。这里是女人的天下,年老的,是给家里老头子或者儿子,求个平安吉祥;年轻的,是给自己求儿女;年少的,是给自己求功名,祈望能考上大学,从此过上美好生活。山梁是莲湖村的,神仙泉比以前出水少,因为种了速丰桉,函水差。这里是自然崇拜,不同于寺庙,仪式相对简单。他们在低矮简陋的平房内,把带来的礼物,交给管事的女人,插上三支香火,就可以到神仙泉灌水。女人们口中念念有词,或是求子,或是求财,或是求学,很虔诚。不管灵不灵,灌几桶水、几瓶水回去,跟买的矿泉水一样,好过喝龙头水。
唐经达不知道,当年能生下他,也是神仙泉的“功劳”。按照村里老人的说法,他老子老娘连生了五朵金花,盼望生个儿子,愁得头发都白了。老娘去了无数次神仙泉舀水喝,总生不下儿子。看泉的姑太觉得不忍,摇动满头银发,对她说,你的肚子装不了儿子。不换个肚子,喝再多水也还是生女儿。娘问,怎么个换肚子?姑太说,你买猪肚,一个月买一个,连买三个月,送来我这里,我做法,保你生个儿子。娘只能死马当做活马医,借钱买猪肚,一连送了三个猪肚给姑太。当年他们家在生产队的分红,全部进贡给姑太。到十一月,果然生下唐经达,五朵金花,配一颗果实。
正月初一时候,唐经达新婚妻子肚子没见显,去了一趟神仙泉没几天,她的肚子就隐约可见了。腾村人又纷纷议论。
“神仙泉真灵验,求子得子,求财得财,求学得学!”
“你看人家经达,五十岁了,老当益壮,还能把老婆肚子搞大!”
谭懋功只好跟他们解析,普及掌握不多的科学知识,称只要女人没到更年期,男人六七十岁,都还有生育能力。不是神仙泉的功劳,是经达自己武功了得,人家国庆节新婚夜已经播下种啦。
29
唐经达的老子也是独子。当年为了要生个儿子,在唐经达之前,他老娘一连生了五个女儿,到第六个孩子,才是唐经达。
唐经达小时候非常多病瘦弱,老子老娘怕他夭折,就给他起了一个很贱的名字,土狗。一直到上小学,才按照“殿廷应选经尤茂,科甲联芳世德昭”的排序,正式起学名,经达。起个贱名还感觉不保险,又让他认神仙泉的老妮“姑太”做契妈。姑太还是唐经达来到世上的“引路人”呢。“姑太”是旧时兴旺县本地对未出嫁女人的称谓。解放后,就很少有“姑太”了,只有神仙泉这个。她也不算是正式出家,应该是年纪大了,又不出嫁,家里已不留她,她就跑到神仙泉,盖了个茅草房,守着神仙泉度日。依靠四乡八寨的信男信女的微薄供奉,勉强活下来。腾村有好几户人家的孩子认她做契妈。不知道为何,她的头总是不停地摇摆,像一台永动机,满头银发就像风吹一般摆动。她也就偶尔到契儿家打打牙祭,滋补一下日益清汤寡水的肚皮。
当年生产队,大家日子都过得紧巴巴,也没有啥油水。唐经达四五岁时,生产队动员社员养木薯蚕,叫多种经营。社员利用大车、黄岭、六裂口等处自留地,种些木薯,也当饲料喂自家的猪,也当口粮,贴补生产队口粮的不足。木薯的叶子,喂猪,新鲜时候猪吃不完,就剁“薯枯”收起来,等到秋冬季没有新鲜的木薯叶了,就喂“薯枯”,猪吃了长得快。生产队号召养木薯蚕,蚕和猪抢木薯叶吃。每家养一两张木薯蚕,木薯蚕到了三四龄,吃食特别多,长得飞快。结茧后,每家都忙乱,大人小孩一起上,用小刀、剪刀,在蚕茧上开个口子,把蚕蛹倒出来。蚕茧拿到村口代销店卖钱,蚕蛹留给自己吃。放一勺清油(花生油)在铁锅里,再把蚕蛹倒进去,煎得喷香。那时候,蚕蛹是社员们最营养、最可口的下饭菜。
姑太算准契儿家已到了木薯蚕收茧的时候,就摇动满头银发,柱着一根拐杖,从神仙泉下来。唐经达五个姐姐,一对父母,加上姑太,一大家子九个人,围在饭桌前,其乐融融。为了照顾每个人都够得着,煎得喷香的木薯蚕蛹,放在饭桌中央,九双筷子一齐插向木薯蚕盘子。那时候,父亲的渔网被公社没收了,有人告发他打鱼卖钱,搞资本主义,公社就派人来收缴父亲的渔网。父亲被吓得许久不敢去打鱼,连手抄网在水渠捞鱼都不敢去。一家人就盼着木薯蚕当下饭菜。姑太怕孩子们抢光木薯蚕,摇摆着满头银发,把木薯蚕盘子拉到自己面前。五个姐姐筷子停在空中,不敢出声。唐经达见状,“嚯”地站起来,把木薯蚕盘子拉回来。契儿抢走木薯蚕盘子,姑太自然不舍,又把木薯蚕盘子拉回去。
“哎呀契儿,你不能吃蚕蛹。”她摇动着满头银发,说。“小孩吃了煎蚕蛹上火,会发烧的,要打屁股针。”
唐经达“嚯”地又站起来,把蚕蛹盘子再次夺走。
“哎呀契妈,你不能吃蚕蛹。”他学着契妈的口吻,“老人吃了煎蚕蛹上火,会发烧的,要打屁股针。”
如此这般,一老一少,把蚕蛹盘子拉来抢去。五个姐姐吃吃笑。老娘看不过去,按住唐经达,把蚕蛹盘子放回中间。
“小孩子不要跟老人抢食,”老娘劝道。
“老人干吗跟小孩子抢食,”唐经达呼呼哭起来,边哭边说。
因为他是独子,父母就不打他。如果他有兄弟,肯定挨揍。
“小孩子不懂事,契妈不要跟他一般见识,”父母陪着笑脸,对姑太说。
“哎呀,契儿真不懂事,我不跟他一般见识,”姑太摇动满头银发,夹一只煎蚕蛹,放入口中。
传说在血液里流传,变成故事,变成文化。
——未完待续——
文/博爱人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博爱人,本名唐海干,男,生于1965年12月26日。广西兴业县人,大学毕业。熟悉热爱农村,长期在农村工作生活,现供职于广西兴业县经贸科技局。
王孝付签名售书:王孝付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于2019年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价58元,另加邮费10元。另有少量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售价38元,另加邮费10元,处女作,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首版首印;两本书一起买,只收12元邮费,合计108元;作家亲笔签名并加盖私人印章,有收藏价值,值得珍藏。欲购书者请加作者微信:18856210219或18605621367(注明“购书”字样)。或者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购买。或者点购买直接网上购买。

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梗概:该书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之末的江南小城,是一部中国版的《茶花女》和《复活》式的悲剧故事。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透视了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人性在金钱面前的扭曲、异化与裂变,解读了人生、爱情、事业等永恒不变的人类主题,展现了在人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经济乱世之中,清者自清和志行高洁者的人性之美……小说规模30余万字,183节,是一部都市题材的言情小说,也是一部现代版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内容提要:“千古词状元,宋史未立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永满腹经纶,却终生抑郁;才情绝世,却乐于与歌伎厮混;自诩“白衣卿相”,但最大的官职不过是一个屯田员外郎;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却被无数后人追忆……本书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基本依据传主一生的活动线索和命运起伏,刻画了柳永这位既生不逢时,又生逢其时的落魄词人的艺术形象,着力记述了这位大词人悲喜交集的人生。《金秋文学》是开放性纯文学电子刊物,守住文学最后一片净土,留下心灵最后的精神家园。现面向全国(海内外)华人作家、诗人、编剧、**家等文学爱好者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