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焰万代长
——浅说诗圣之圣(原创北京黄冈人:罗智敏
中国,诗的国度,文明之邦。杜甫,诗中 魁首,世尊为圣。诗圣,圣在何处?试从高、 真、深三个层面予以浅述。
杜甫一生,历经唐玄宗、肃宗、代宗三代。 前半生读书壮游:曾南游吴越,北览齐赵,登 高怀古,赋诗明志。后半生穷困潦倒:先困守 长安,求官不得;后遭际战乱,苦不堪言;晚 年四处漂泊,终老孤舟。时势造英雄,诗作照 人寰。
一、高
(一)德高
德高望重,品端众敬。德高:在忧国;在 恤民。
1、忧国
杜诗中,闪耀着爱国光焰的名作不少。著 名的有《春望》《北征》《悲陈陶》《闻官军 收河南河北》等。心随国事而发。其诗、其意、
1
其情,足以表现他对国家安危的高度关注。述 之大抵有四:
其一,以身许国。《岁暮》:“济时敢爱 死?寂寞壮心惊!”《前出塞》:“丈夫誓许 国,”“生死向前去。”为国捐躯,在所不惜。 《谒先主庙》:“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 可见,时至暮年,仍忧国垂泪。
其二,关切时政。当杨国忠乱政,生活奢 靡。他高呼:“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 (《寄贺兰铦(xiān)》)并敬告统治者,要 以俭养德:“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往 在》)当宦官鱼朝恩、李辅国操兵弄政,他大 骂:“关中小儿坏纪纲。”(《忆昔二首》其 一)并主张杀之祭国:“不成诛执法,焉得变 危机!”(《伤春五首》其三)他讽刺君臣惰 政,狩猎取乐:“草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在 咸阳宫。”(《冬狩行》)他还深刻揭露当时 尖锐的社会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其三,条陈边事。如在《塞芦子》中,提 出防备之策;在《悲青坂》中,鼓励待机反攻; 在《留花门》中,直言借兵后患;在《警急》
2
《郡事》中,嘲讽和亲之弊。 其四,断笔哀叹。直到他生命垂危,卧病
湘舟,仍诚念多难之邦。《风疾舟中伏枕书怀》: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 戈北斗深。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 他断笔、绝命之诗,更是他忧国之心在颤抖中 而发出的、最后的、最深沉的哀叹。
2、恤民
杜甫作为伟大的人民诗人,在他的心中, 流淌着为民请命的满腔热血。他有着“致君尧 舜上”的理想,有着“穷年忧黎元”的情怀, 有着“必若救疮痍”的斗志。其诗中,反映民 生疾苦,占比较重。除“三吏”“三别”外, 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指责达官, 侵占民膏:“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 其夫家,聚敛贡城阙。”甚至在“幼子饥已卒” 的情形下,还不忘生民免租,戍卒安宁:“生 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默思失业徒,因念 远戍卒。”
在《兵车行》中,抨击唐玄宗穷兵黩武, 致使人民苦难深重,痛不欲生:“君不闻汉家 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
3
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并大声疾呼:“谁能 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又 忠告挚友,要为官清正:“众僚宜洁白,万役 但平均。”(《送陵州路使君赴任》)还勉励 严武:“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奉 送严公入朝十咏》)恭贺裴虬,企盼苏涣:“致 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 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
只要济民,不惜捐躯,就是他的夙愿。还 在《遣遇》《甘林》《送事讽》中,揭露官吏 搜刮民财,黎庶鬻女缴纳租庸等惨象。
(二)艺高
写诗,律诗难工。而诗能惊风雨,动天地, 泣鬼神,非他莫属。
据萧涤非先生的统计:杜甫共留存 1453 首诗。从体类来分:古体,五言 271 首, 七 言 145 首,共 416 首;近体,计 1037 首,其 中七律 151 首,超过初唐、盛唐其他诗人所写 的七律总和。晚清吴汝纶言:“七律以老杜为 祖。”
《蜀相》,人称七律之宗。首联设问,颔 联写景,颈联写人,尾联怅惋。其结构紧凑,
4
对仗工巧,声律和谐,遣词精确。《登高》, 对仗自然工稳,意蕴雄浑苍莽。清杨伦在《杜 诗镜铨》中称曰:“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登楼》,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十三中推 崇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阁夜》,胡 应麟在《诗薮•内编》中称:“法律细入毫芒, 自是千秋鼻祖。”
还有《客至》,诗人把门前景,家常话, 身边情,融成极富情趣的生活场景。令人百读 不厌。《咏怀古迹》其三,借怀昭君,托寓胸 臆。清人李子德称:“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 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 可谓中肯。
排律,如《夔府书怀四十韵》《秋日夔府 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均是他登峰造 极的巨制。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发凡》中 赞曰:“千言、数百言长律,自杜而开,古今 圣手无两。”
杜诗,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或感怀、或 赠与、或咏物、或题画、或登高、或怀古,均 写得警策精妙。无论雄壮的,还是豪放的;无 论秀丽的,还是清绝的;无论凄惨的,还是欢
5
愉的均能化境,潇洒自如。且体式多样,汪洋 恣肆。他用诗写传记、游记、奏议、书札、寓 言、诗评等等。总之,别人叙事用文,他却用 诗。诗在他手中,几乎无所不能。元稹在《酬 李甫见赠十首》其三中称:“杜甫天才颇绝伦, 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 傍古人。”“天才”“绝伦”“不傍古人”, 恰如其分。
二、真
诗写我心,真乃诗之生命。事真、情真, 杜诗不乏其例。
(一)事真
《三吏》《三别》,无愧“诗史”。他用 春秋笔法,记述安史之乱时段,山河破碎,国 家颓败,社会黑暗,人民遭难的惨烈现状。真 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如《石壕吏》:“有 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三男邺城戍,二男新 战死。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客 观地再现了当时征戍的惨象。新安、潼关“二 吏”,亦真实地概括出,战乱导致民不聊生的 实况。
6
《新婚别》写出了:“嫁女与征夫,不如 弃路旁。暮婚晨告别,守边赴河阳”的无奈; 《垂老别》写出了:“子孙阵亡尽,垂老不得 安。老妻卧路啼,孰知是死别。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的悲惨;《无家别》写出了:“我 里百余家,久行见空巷。四邻何所有?一二老 寡妻。家乡既荡尽,终身两酸嘶”的凄凉。可 见,他继承了《诗经》写实的传统,笔法严谨。 宋叶梦得称:“穷极笔力,如太史公记传。”
(二)情真
《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双照泪痕干。”写出了对亲人思 念的真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闻涕 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道出了他内心 喜悦的真诚。《不见》:“不见李生久,头白 好归来。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坦露他 对李白牵挂的真心。《又呈吴郎》:“堂前扑 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蕴涵着对邻居 的真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吾庐独破 受冻死亦足!”惟愿“天下寒士俱欢颜”。喷 射出他灵魂深处,关爱寒士之真挚!
以饥寒之身,怀济世之志;处穷迫之境,
7
无利己之念。足见:他心纯,情真,境高。不 失圣心之范。
三、深
杜甫的诗心、诗情、诗史、诗论、诗风, 对后代有潜移默化之神力。他写的江湖风涛之 态,则荡人胸襟;他叹的老妇悲啼之情,则倾 耳可闻;他绘的山川花鸟之色,则目染身受。 胡应麟在《诗薮(sǒu)》中赞道:“杜诗正而 能变,大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 兼得众调。故绝不可及。”闻一多称其为:“四 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 彩。”(《唐诗杂论•杜甫》)当代诗坛名家郑 欣淼先生,在《纪念杜甫 1300 年诞辰》诗中 赞道:“千章凤髓追三昧,”“心潮每逐杜诗 高。”
此外,1962 年,杜甫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 选为世界文化名人。实际上,其诗早于 1481 年,就被朝鲜译成《杜诗谚解》。史载朝鲜科 举应试有 40%的题目源自杜诗。日本文坛亦曾 在 17 世纪掀起了杜甫热。美国诗人雷克斯·罗 斯直言:“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受到杜甫的影 响。在某些方面他可超越莎士比亚或荷马 。”
8
另据韩国当代杜甫研究专家李丙畴介绍:“目 前约有 12 个国家用不同语言翻译过杜诗”。 可见:杜甫是跨越时空,具有永恒价值的诗人。 后世受益之大,影响之深,不言而喻。
(一)诗魂
唐韩愈、白居易、李商隐,宋陆游、王安 石,金元好问,明李梦阳,清杜濬(jùn)、 屈大均、沈德潜等,均因杜诗的熏陶,而独成 名家,各具风采。
杜甫的骨头硬。故文天祥被俘后,在狱中, 以习杜诗为日课,集杜诗五言绝句 200 首。并 在《集杜诗•自序》中曰:“凡吾意所欲言者, 子美先为代言之。”足见其视杜甫为精神偶像, 无愧为灵魂伴侣。
(二)诗派
唐中叶,以白居易、元稹为首所倡导的新 乐府运动;唐后期,以皮日休、聂夷中、杜荀 鹤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宋代以黄庭坚、陈 师道、陈与义为主的江西诗派等,均受杜诗创 作思想和写实技法的影响,而屹立诗坛,自成 流派。
(三)诗圣
9
前人诗作后人评,千淘万漉始见金。宋人 喜读杜诗,研学之风日盛。秦观初将杜诗所呈 现出的忠义敦厚,民胞物与的思想,与孔子的 “仁爱”相提并论。此即萌圣之源。
诗之圣,始见于南宋杨万里《江西宗派诗 序》中“圣于诗者”“合神与圣”。后被敖陶 孙,曾噩(è)认可。明孙承恩在《杜工部》 中明言:“诗圣为甫。”杨慎在《升庵诗话》 中再予以引用。直至明末,悉心研究杜诗 37 年的王嗣奭(shì),正式称杜甫为诗圣。并 在《梦杜少陵作》一诗中写道:“青莲号诗仙, 我翁号诗圣。”又在《浣花草堂二首》之二中 提及:“诗圣神交盖有年。”此后,诗圣杜甫, 已成共识,广为流传。
杜甫为诗圣,并非偶然。除上述所言:德 艺高超,史实情真,影响深远外,还得益于他 的人格尊严和儒家风范。
2024年9月18日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