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精选有想之十
马秀云

人非生而知之,学而践之,从《论语》开始。今天学习第十篇《乡党》。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孔子在家乡时,非常恭顺,好像不太会说话的样子。他在宗庙和朝廷里,说话明白而流畅,只是说得很谨慎。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公正的样子;国君已经来了,恭敬而谨慎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先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祀一番,而且齐整严肃恭敬。
·乡人饮酒,仗者出,斯出矣。
(孔子)参加乡人酒宴的时候,会等到拄拐杖的老者先出,然后自己再出去。
《乡党篇》我没有找到太多我觉得喜欢的句子。我发现孔子作为至圣先师,对人文研究到了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甚至行住坐卧等细节,他的理论和后期很多哲学论著多方论证得出的结果异曲同工的说明:人和这个世界运行的道理是相通的,每个人就是一个小宇宙,所以我们只要不断地修养自己的品德,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转向。再后来发展成为一个词语:以人为本。而且了解自己其实比了解别人要困难很多倍。读《论语》我觉得最直接的作用是帮你剔除思想杂质,提升自己,让自己更能认清真性情。
我发现孔子似乎并不太适合做官,因为他多次提到,见到下大夫可以谈笑风生,见到国君就谨慎小心。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类人叫政治家,我很多年不明白“政治家”的含义。直到近几年才发现,有些人可以在谈笑风生间用非常“官方”的路径,为广大的老百姓铺就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路。在中国历史上的占比很小的这部分“政治家”,从体制上、经济上推动了人类的发展。他们和“做官”是有本质不同的,可以说他们是目光如炬照射千年。这个世界是如此丰富,会有形形色色的人,不说如尘埃般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普通人,就是历史上的这些明星,也有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书画家等等多种多样类型。孔子应该算是最伟大的教育家!
《乡党篇》我想孔子在说明虽然个人修养提升很重要,但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份子,我们需要在相互印证中寻找存在。个人和一个组织和他人的相处应该遵从什么原则?在古代社会关系相对简单,就是和乡里人相处、和国君相处、和士大夫相处、和学生相处和家人相处。而在我们进入高度文明的现在,社会关系相对复杂多变一些,尤其是家庭关系的相处,已经变成了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个人理解到的孔子的精神主旨有一条:不管和谁相处,保持自己精神和身体的健康是关键的,所以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说你吃的肉的数量不要超过吃的粮食的数量,要懂礼貌,对别人如沐春风。
我们心里要是有一种信仰,就像眼前有一束光,在纷繁的生活中,才不至于迷失自己。在孔子的时代还是封建主义的初期,在君君臣臣的体制内,他依然说要信仰天,所谓的信仰天就是信仰良心,忠正善良,要让自己和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我想这种理论到现在也不过时。
只是现在在年轻人之中流行一种表面看是自私,实际上是对生命认识浅薄的看法:就是宁肯一个人过,也不迁就别人委屈自己。他们到了一个眼神觉得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就不再来往的地步,实际上物质条件让他们自尊心膨胀了。大自然中任何树木都有公母,而且孤零零的一棵树抗风沙的能力很小,需要一片树林大家相互依存才能共同对抗压力。现在的孩子总说压力大,实际上并不知道抵抗压力认清自己的真正途径。所以也得不到真正的放松。
生活就是衣食住行、行住坐卧,生活就是油盐酱醋、七情六欲。这才人生的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