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畔我的的故乡》
作者:韩湘生
生于故乡,长于故乡,即使我长大以后离开了故乡,但是那份故土情缘、乡土情丝、亲人挂牵却在我的内心深处永远深深的埋藏,挥不去也抹不掉!久居都市多年,但始终让我牵挂的还是故乡。人生总是要有一些牵挂的,这也许就是人生的动力,也是一种精神支柱;人只要活着就有牵挂,有牵挂就有力量,有牵挂就是幸福!
我的故乡山东济宁位于大运河之滨,黄河之畔。滔滔黄河水孕育了我坚贞不屈的骨风,五千年的鲁西南文明更加铸炼了我做人做事的原则,故乡的一方热土和那群耳熟能详的亲人,拉近了我与故乡之间的距离。俗话说:“树高千尺不忘根,人行千里不忘本!”即使走出了故乡的那片深深挚爱的热土,但是我与故乡的情结永远根深蒂固,密切相连。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的一砖一瓦,故乡的一沟一渠,故乡的一坡一丘,犹如手掌心的脉搏和纹路永远清晰,历历在目。我永远走不出故乡,是因为那里有我的很多亲人。我永远走不出他们的视线,是因为那份手足之情的血缘关系。
常言道:“论喝还是家乡水,论穿还是粗布衣!”无论今后走到哪里,外面吃的喝的还是穿的,永远不如故乡的好吃好喝好穿。我非常欣佩故乡人的那份勤劳、善良和执着,我也非常仰慕故乡人的那份朴实、憨厚和忠诚。他们常年累月耕耘在脚下那片黄土地,他们经常迎来朝阳送走落日,他们把汗水挥洒,他们把希望孕育,他们更似一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不计名利得失,不求薪资报酬。他们唯一的希冀和期盼就是庄稼的丰收,粮囤满仓流!
昔日的故乡人,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奋战耕耘于那片深情的黄土地上。春风吹来百花艳,燕儿喳喳萦耳畔。春耕春种汗水洒,不负光阴不负春。春天来了,小河里的水汩汩流淌,各种鸟儿四处纷飞,蓝天白云下故乡人正用自己的双手书写春天最壮美的华章!春尽夏至烈日曝,知了声声噪声宏。麦收会战不怠慢,颗粒归仓好丰年。盛夏莅临,故乡人挥镰奋战在金色的麦浪中。一铺铺麦子被收割躺地,一块块麦地被收割机脱粒。只要小麦丰收,再苦再累感觉也值。夏天落幕秋风爽,大雁南翔秋水凉。金秋硕果挂满树,秋韵秋景好秋光。火红的尖椒,细长的黄瓜,饱满的大豆,雪白的棉花。金黄的鸭梨,粉红的桃子,银白的花生。好一幅优美壮观的秋韵秋景图!
如今我的故乡人正在沿着党关于新农村小康建设的宏伟蓝图大阔步地前进!农业机械现代化走进乡村的田间地头,不论是春耕,还是播种,只要机器“轰隆隆”一响,不到一炷香功夫,全部完成。麦收也是机械现代化,大型联合收割机犹如一条凌驾腾空的巨龙,“轰隆隆”一阵咆哮,成片成片的小麦便被吸走化作麦粒从另一端流向车厢。秋收也是一样,不论是收花生,还是收红薯。不论是收尖椒,还是收玉米,都是一条龙机械化操作。秋后完成后,又是冬小麦的播种,同样是机械化的耩麦下种。农业机械现代化大大提升了农作物收成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获得良好收成的农家人把钞票装满兜。农民手里有了钱,家中有了粮,他们便开始建楼房、修马路、打机井、种果树……,村容村貌大大改善,村风村纪日益完善。如今我的故乡山东济宁真是宜居、宜乐、宜业!的新农村,农民的小康生活更是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作者韩湘生简介:
韩湘生,男,北京人,1969年下乡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后调入六师工作。毕业于北京影视艺术学院,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中华知青作家学会副主席,《文学月报》杂志社常务主编,《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文学与艺术》签约作家,海岛作家村签约作家,至今已发表作品1500余篇,多篇文章在全国各类征文大赛中获得多项大奖。出版了个人专辑《那一片遥远的山林》《梦中的白桦林》《岁月的歌吟》等,都已被国家图书馆所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