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中国大运河:流淌的史诗
文/田济儒
【七言律诗】
中国大运河颂 押真韵
当代/田济儒
运河千里连南北,历史经年耀月辰。
漕道承流联水陆,文昌融古汇风尘。
波浪平稳载舟楫,宏伟工程映智人。
今夕更赢新笑貌,万邦传播颂前民。
2024年10月16日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有一条河,它不像长江那样奔腾不息,也不似黄河那般波澜壮阔,但它却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邃的历史,静静地诉说着中华文明的辉煌与沧桑。这条河,就是中国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三部分组成,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全长约32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平原与江南水乡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不仅仅是一条河,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一部流淌的史诗。
站在大运河的岸边,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那是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开凿了邗沟,这便是大运河最早的源头。而后,隋炀帝为了满足自己的奢欲,更是大规模地开凿运河,使运河贯通南北,成为了连接都城洛阳与江南的纽带。再到元朝,为了漕运的便利,运河再次被翻修,直接通向了北京。这一系列的变迁,使得大运河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
大运河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更带来了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南方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而北方的粮食、皮毛等物资也顺着运河南下。这种经济的交流,使得南北两地的文化得以相互借鉴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在运河的两岸,商铺林立,市井繁华,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与故事。
然而,大运河的辉煌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时代的变迁,运河的地位逐渐下降,甚至一度被遗忘。但幸运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大运河得到了整治与修复,重新焕发了生机。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截至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如今,大运河已经成为了一条重要的水路运输通道,同时也是一条旅游观光线路。它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厚重与辉煌。
漫步在大运河的岸边,我仿佛能听到那历史的涛声在耳边回响。大运河,你是一条流淌的史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这条流淌的史诗,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勇气,也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让我们共同珍惜这条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继续流淌在我们的心中,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作者简介:
田济儒,原名田江,毕业于兰州大学法律系,籍贯甘肃省镇原县,从小喜欢文学,业余作家诗人。在微信公众号上注册济儒诗苑个人博客,写的均是原创作品,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小说,名人访谈,个人杂谈等等。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现居住在古都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