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欧阳贞冰
朗诵:杨建松 张欣韵
音乐设计:杨建松
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货币,就控制了全球经济;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
——基辛格
01
我不知道人类历史到底经历过多少次军事战、金融战、货币战、能源战,但我却清楚地知道支撑这些战争的基础都是粮食。
我不知道人类向数字社会过渡和转型的速度到底有多快,但我却是清楚地知道数字化可以改善农业经济和粮食生产,却无法替代农业经济和粮食生产。因为迄今为止,人类的生命和生活终究需要依赖于粮食和由粮食构成的食物链。
世界粮食计划署2020年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天有8.21亿人在挨饿,有1.35亿人正走向饥饿的边缘,有40多个国家粮食短缺,有10亿人口营养不良,有10亿人口因营养过剩而偏胖或超重。
联合国人口司估计,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2043年将达到90亿,2083年将达到100亿,而目前世界粮食数量安全整体没有达到人均400千克的粮食安全线。
02
为什么人类种粮已经1万多年了,至今还没有告别饥饿?
为什么人类首次登月距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而让人人吃饱肚子却比登月还难?
人类何时才能全面告别饥饿?
人类又将如何告别饥饿?
我们为何至今还看不到希望?
我们为何至今还找不到出路?
毋庸置疑,“二战”后形成的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已经发生变化:
当今全球经济增长乏力;
金融危机阴云不散;
发展鸿沟日益突出;
兵戎相见时有发生;
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
恐怖主义、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威胁持续蔓延。
一直以来,饥饿和粮荒都发生在中低收入的第三世界国家;
一直以来,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都在加剧局势的动荡;
一直以来,西方世界“以我为主”的强盗式干预都在使局势雪上加霜。
战争的阴霾一日不散,少造武器多产粮的和平美好愿望焉能实现?
外部势力的殖民统治一日不除,独立发展的空间焉会来临?
内斗的局势一日不改,枪炮下的残垣断壁焉能不是占山为王者的天下?
贫困的格局一日不变,武力庇护下的毒品就会鸠占鹊巢,农田里种植的焉能不是罂粟和大麻?
03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
而我们这个家园究竟能承载多少人?它的承载力的极限在哪?人口专家预测全球人口可达100亿;生态学家测算地球合理承载人口是35亿,现已超载。如果都像美国人一样消费,那么全球人口需要7个地球来承载。
粮食作为人类第一生活必需品,在世界和国家的和平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粮食权,是一个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是生命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粮食既是生活必需品,也是商品;既是外交工具,也是国家竞争的有力武器。人类多少次为粮而争为地而战?多少个国家因粮而兴?多少个政权因粮而亡?多少个家庭因吃不饱饭而妻离子散?
翻开世界历史,仅欧洲历史上的饥荒有记载的就有将近100次,其中死亡人口较多的有:1693~1694年法国大饥荒,致使200万人死亡;1845~1857年苏格兰高地马铃薯饥荒造成200万人迁徙至外地;1845~1849年,爱尔兰大饥荒造成100多万人死亡。
翻开中国历史,每一次改朝换代,几乎都与农民起义有关,而农民起义几乎都与粮食有关:
从西周后期发生的“国人暴动”到陈胜、吴广起义;
从西汉末年的王莽篡权到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从黄巢起义到宋江起义;
从白莲教起义到李自成起义;
从乾隆四十九年到1948年,中华大地粮食危机一直不断----
仅光绪年间的丁戊粮荒,饥饿人数就达1亿,约2,000万人被饿死;
仅1920~1921年的华北四省大饥荒,就有1,000万人被饿死;
仅1928~1930年的北方八省大饥荒,就有1300多万人被饿死。
粮食安全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制约着社会的稳定,影响着朝代的更替。
历史的经验表明: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仓廪实而知礼节。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
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是反饥饿的斗争史。
1995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出版的《谁来养活中国》一书,引起一片哗然,他认为“中国人养活不了中国,世界也养活不了中国”,因为世界多余的粮食全部卖给中国,也不够养活中国人。
结果,自1996年起,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就跨过了400千克安全线,进入了粮食安全阶段。
1998年,中国政府就宣布“农业进入新阶段”,告别持续数千年受饥饿困扰的历史;
200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告别持续数千年“二牛抬杠”的历史;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告别持续数千年农民“交皇粮”的历史;
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告别“绝对贫困”历史。
新中国在70多年的时间内,创造了中华民族农业史上的“四个里程碑”。
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
04
战争一般指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一般被视为政治和外交的极端手段。粮食战则是人为制造的粮食危机,它是以粮食或食物为武器,通过破坏粮食生产、控制粮食供给、干扰粮食贸易、哄抬粮食物价、制造食品安全事件等多种手段,影响他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乃至推翻他国政权的行为,是一种牺牲民众最基本人权为代价的反人道主义的战争。
人类历史上的粮食战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譬如——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发起的粮食战争:齐桓公听从管仲的建议,通过有意识地提高敌国某种产品的价格,让其发挥产业比较优势——重商轻农,舍本逐末,放弃农业生产,并通过粮食战达到控制敌国的目的。比如,提高绨价以颠覆鲁国、梁国,提高茈价以颠覆莱国、莒国,提高鹿价以颠覆楚国,提高狐白之价以颠覆代国,提高器械之价以颠覆衡山国,等等。在敌国放弃粮食生产全力追逐利润时,齐国则广积粮,形成粮食市场的垄断局面。等到敌国粮食缺乏之际,齐国就以杜绝粮食出口作为威胁,迫使敌国不得不屈服归顺。
19世纪80年代苏丹的粮食战争:苏丹萨瓦金和埃及边疆省的英埃当局通过粮食禁运和贸易封锁,持续引发苏丹粮食短缺和饥荒,不仅有效地遏制了马赫迪军队的进攻,且在1898年彻底推翻了马赫迪国家政权,从而使英埃政府重新统辖苏丹全境。
美苏之间的粮食战争:1963年全球粮食危机,苏联粮食严重短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苏联实施严厉的粮食禁运,迫使苏联动用了三分之一的黄金储备购买粮食方得缓解。1979年苏联进攻阿富汗,美国宣布取消1,700万吨的对苏联粮食出口合同,同时联合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洲等国家地区同步实施对苏联长达15个月的粮食禁运。1985年里根政府实施“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国际油价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从每桶30美元跌至每桶12美元,苏联外汇收入锐减,政府不得不紧急向西方国家寻求粮食援助以及贷款。美苏粮食之战也为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
至今仍在持续的中美之间的大豆战争:1994年以前,中国大豆基本自足,并少量出口。此后,美国发动针对中国的大豆战,逼迫我国由大豆出口国转为进口国,并趁机控制中国大豆榨油工业市场,导致国内食用油和猪肉价格在2008年达到一个高峰。其大豆战争虽未对我国国计民生产生根本影响,但对中国大豆产业链的自主水平及自给能力造成了极大伤害。
至今已持续了三年的俄乌战争:在2023年3月28日至4月3日短短不过一周的时间里,垄断了全球80%以上粮食贸易量的“国际四大粮商”先后宣布,自2023年7月1日起停止从俄罗斯出口粮食。
在随后的7月20日,占全世界大米出口总量40%以上的印度也宣布了大米出口禁令。紧随其后颁布类似食品出口禁令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增加到了20多个,其禁止出口的种类涵盖大米、小麦、糖等多种农产战略物资。
目前,我国需要担心的不是那1.4亿吨的进口粮,而是保底的6亿吨自产粮。我们当前的粮食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是:吃饱没问题、吃好需进口,平时没问题、战时有危险。
05
粮食稳则国家定。
面对愈演愈烈的世界粮食战争形势,14亿人口大国的我们该如何做好打赢粮食战的顶层设计?该如何夯实打赢粮食战的对策措施?该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农业技术进步提高粮食单产与粮食生产效益,要粮于技?
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努力防止耕地“非农化”,坚守好18亿亩耕地红线,努力防止耕地“非粮化”,保障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8亿亩红线以上,藏粮于地?
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好好发挥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作用,生粮于海?
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好南方10亿亩草山草坡、北方30亿亩草原在增产粮食、发展木本食物方面的作用,产粮于山?
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改革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把降下去的复种指数再恢复起来并逐步提高,生粮于改?
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与友好国家或地区建立10亿亩以上长期稳定的海外粮食合作生产基地,储粮于友?
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努力减少粮食的收获、储藏、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浪费,创新粮食消费文化,节粮于用?
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联合有关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共同建立稳定的粮食供应链,稳粮于共同体?
06
我不知道世界粮食鸿沟何日能够填平、能不能填平?但我却清楚地知道,填平这个鸿沟不仅需要技术、政策和投入,更需要的是人类文明的升华。如果没有发达国家或地区对粮食短缺、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无私支持和长期帮助,那么,几近80亿人口的人类彻底告别饥饿就将是一场永远的梦!
我祈祷人类的梦想早日成真!
我祈祷没有粮食战争和其他战争的人类的未来越来越美好!
癸卯年秋至甲辰年秋于武汉江夏
世界粮食日
世界粮食日起始于1981年10月16日,是世界各国政府围绕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举行纪念活动的日子。
2024年中国粮食日的主题是“粮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创美好未来”。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呼吁人人享有多种多样、营养健康、经济实惠、安全、可持续的食物,并倡导通过行动践行承诺,共同守护粮食安全,为人类福祉与地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而神奇的星球上,大自然以其无尽的慷慨,赋予我们生命之源,更是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宝贵资源,粮食是仅次于空气和水的第三大人类基本需求。为此,必须首先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作者:欧阳贞冰,记者。诗人。作家。摄影家。出版诗集三部、摄影集一部、电视专题作品集一部(拟出版散文集《慢生活》、长诗集《绝唱》、散文诗集《大高原》、词集《贞冰词选》三卷、书法集《斗方矩阵》、手机摄影集《长方形的乡愁》)。曾制片30分钟大型电视综艺专栏节目220集。录制贞冰有声诗歌百首万行,播发于《都市头条》《今日头条》《华人头条》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官方平台等,阅读收听人次近4000万。有诗歌作品获全国诗赛大奖30余次,书法作品、摄影作品、新闻作品获全国、省、市各级各类奖项百余次。
图片采自网络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