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运河上的澄澈“水滴”
诸纪红
(一)
一次假日,我心血来潮,要前往通州。这并非我首次踏足此地,但此次却有别于往常,内心涌动着莫名的期许。通州,如今已非昔日之通州,她正蜕变为北京的副中心,承载着崭新的使命与众多的目光。
我记得,十五年前初来通州,眼前还是刘绍棠笔下“蒲柳人家”那般的乡土画卷。那时的通州,古朴而宁静,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静静地铺展在北京的东郊。那时的运河,虽不如今日之繁华,却也有着别样的韵味,河水悠悠,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岁月的静好。
而后再访通州,变化已初现端倪。尤其是那大运河森林公园,虽当时未成气候,却已显露出一种恢弘与深远。那时的我,或许未曾料到,这片土地会在未来的日子里,绽放出如此耀眼的光芒。
此次前来通州,我特意选择了一个晴朗的午后,来到了大运河森林公园。出发前,我对夫人说:“走,咱们带上小杰一起到通州看运河去。” 小杰兴奋地拍着手说:“好呀好呀,我要去看漂亮的运河。” 夫人也微笑着点头。这里被誉为 “大尺度开放园林”,我原以为只是没有围墙和栏杆的公园罢了。然而当我真正踏入其中,才发现自己的认知有多么狭隘。这里不仅是一片开放的园林,更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空间,让人流连忘返。
(二)
我们选择月岛上的闻莺阁作为观景的起点,想要一睹运河的全貌。闻莺阁,这是一座朱漆色钢结构与菠萝格原木装饰相结合的建筑,共三层。我登上闻莺阁,仿佛步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登高远眺,目光所及,尽是辽阔。运河如一条银带,贯穿南北,微波荡漾,映照着两岸的绿树与远方的楼宇。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人登高望远时的那份心旷神怡与豁然开朗。正如荀子所言:“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站在这里,我仿佛能与古人心灵相通,共同感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小杰在一旁兴奋地叫着:“爷爷,爷爷,运河好漂亮呀!像一条长长的丝带。” 夫人也感慨道:“这景色真美,让人心情都舒畅了。”
从闻莺阁俯瞰运河,只见水光跳跃在枝叶间,枝叶又闪烁着水的波纹。一切都变得影影绰绰、如梦如幻。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了运河与两岸树林共同衬托起的一种飘扬的气韵。这种气韵,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现代的轻盈,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放眼远眺对岸,“漕运码头”的轮廓若隐若现。虽然距离较远,看不清具体的细节,但正是这种朦胧感引发了我无限的遐想。我仿佛看见了明清时期漕船靠岸后卸粮、验粮、入仓的繁忙场景。那些古老的船只,在运河上穿梭往来,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与梦想。如今,虽然那些场景已不复存在,但运河的精神与灵魂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三)
走下闻莺阁,我开始在公园中漫游。据说这里的设计理念是“以绿为体、以水为魂、林水相依”,整体布局则是“一河、两岸、六园、十八景”。我沿着小路前行,不时驻足品味每一处独特的风景。
小杰蹦蹦跳跳地跑在前面,嘴里喊着:“快来呀,这里有好多漂亮的花。” 夫人则在后面叮嘱他小心点。
公园中散布着形状不一的池塘,像是运河飞溅出来的水花。这些池塘原是运河岸边常年雨水冲刷而形成的土坑,在森林公园设计时被巧妙地利用起来。我走到池塘边,只见水中游鱼嬉戏,荷花和睡莲争艳斗丽,别有一番风味。这些池塘,不仅为公园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也成为了众多水鸟栖息的乐园。
在漫步过程中,我遇见了一片迷人的芦苇荡。春风拂过,芦苇摇曳生姿,仿佛在诉说着无数个动人的故事。我沿着曲折的木质栈道深入其中,只有将目光顽强地穿过芦苇的缝隙,才能看见前面波光粼粼的水面。这种“隐约可见”的意境让我陶醉不已。我仿佛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心跳与呼吸,与这片土地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小杰好奇地问:“爷爷,这些芦苇为什么会动呀?” 我笑着回答他:“因为风在和它们玩耍呢。” 夫人也温柔地看着小杰说:“宝贝,芦苇很漂亮对不对?”
在芦苇荡的中央有一个狭长的小岛,名为“柳舟”。这个小岛因为建设时的争议而得以保留下来,如今已成为众人赞誉的一道美景。我远远望去,只见小岛上生长着十几株柳树,它们犹如运河上的漕运之船,引领着游人探索这片神秘的水域。这些柳树,不仅为小岛增添了几分诗意与画意,也成为了众多摄影爱好者的拍摄对象。
漫步许久,我感到有些疲惫,便坐在一个宽敞的长方形木质草亭里休息。在这里我遇见了许多居民。他们在公园中悠闲地散步,或是坐在草亭里聊天。我也加入其中,与他们交谈起来。从他们的口中,我得知了这草亭上的茅草竟是用铜片制成的。我细看之下,才发现这些铜片制成的茅草与真草无异,甚至连纹理都清晰可见。设计者的巧思与匠心可见一斑。
小杰摸摸草亭上的 “茅草” 说:“爷爷,这个草好特别呀。” 夫人也点头称赞:“确实很有创意呢。”
(四)
坐在草亭中,我感受着春天的气息和生活的美好。面前是大片的芦苇、水波清荡的水面、鸟儿的鸣叫以及对生活的憧憬。这一刻,我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了无尽的宁静与和谐。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能将这片土地的气息永远留在心中。
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已经十五周岁了。我无法想象再过十五年,这里会是什么样子。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原本属于通州的生态坐标,未来有可能成为北京副中心的“生态标本”。从环保意识出发,用生态理念去搞建设,这不仅是北京副中心的发展理念,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秉持的生活态度。
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我与她的故事也只是刚刚开始。我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再次踏入这片土地,看到更多的绿树成荫、花儿盛开,感受到更加浓厚的生态气息。我相信每一次的相遇,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与感动。因为这里不仅是一片美丽的风景,更是一个充满故事与情感的地方。每一次的探访,都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与力量。
作者简介:
诸纪红,男,1970年生,江苏高淳人,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其作品以乡土情怀为基石,通过真挚情感与质朴语言的交织,记录社会发展、民情风采、乡村故事,见证时代变迁,散文、诗歌、随笔、摄影作品散见于《光明日报》《农民日报》《香港文汇报》《江西日报》《黑龙江日报》《中国电力报》《老年知音》《老年博览》《晚晴》《绿叶》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