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核共舞真实写照
文/舒先祥
入伍马兰原子城
接到入伍通知书,我们这伙人的高兴劲,用豪情汹涌、喜出望外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怎能不兴高采烈!
1961年,正是灾荒年最困难的时期,寻求温饱是人之常情。而在那个物质缺、精神信仰不缺的年代,人们都追求革命理想,崇尚英雄模范。来招兵带队的同志介绍,我们所去的国防科委,聂荣臻元帅是主任,副主任有陈赓大将、张爱萍上将等。我们所去的部队直属国防科委,司令员是 1937 年就参加了八路军,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革命,是朝鲜战场参加上甘岭战役而闻名于世的英雄 15 军参谋长张蕴钰将军。将灿兵亮,能从军于这些全军龙虎榜上都有名气的老革命门下,对于爱国爱党、一心要当好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希望明天更灿烂的青年,谁不感到阳光!
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入伍是按照特种部队特种兵的条件政审和准空军飞行员体检。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南岸区、九龙坡区、江北区、渝中区主城区,优选企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在职人员和具有中学、中专以上学历的青年,算是招的有技术、有文化的入伍者了。凭着征兵牌子硬,招收人员不足,还在云南部队已招兵员中选优。来征兵的同志搞得神秘兮兮的,并没有说我们入伍什么兵种,要去哪里,到了部队将要执行什么任务,只是像打哑谜似的讲,要去的部队肩负的事业十分光荣神圣。中央党政军领导都很重视,并所在部队士兵听政治报告,都是享受县团以上干部待遇。越是这样,令我们越是激动、兴奋、向往。
1961 年 8 月 25 日,是一个充满阳光的日子。我们这批重庆热血青年组成的军用专列,告别了两江环绕的美丽山城,告别了生养难舍的父老乡亲,经由菜园坝、九龙坡火车站上车,大家抱着男儿志在四方、报效祖国的志向,踏上了军旅征程。一路上站起站落,成都、宝鸡、兰州、西出阳关,一路上大家激情似火。“我是一个兵,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军歌嘹亮。1600 人专列在酒泉下车 800 人,入伍国家导弹发射基地。我们这 800 人继续向着新疆西域进发。
虽说在行军途中,大西北万里无城廓,冷月连大漠,给人有凄凉感。到达吐鲁番车站,一下火车就被头一阵大漠风沙吹得站立不稳,肩扛的压缩饼干被狂风吹得犹如雪花飘扬。而从吐鲁番转乘汽车前往军营的路上,仅两天多的时间就领略了火焰山南端,仿佛火炉把万物都燃烧起来,人就在蒸笼里被烘烤得欲熟。翻越蜿蜒起伏、雪峰环峙的天山山腰时,云彩与雪岭争灿的冰川山垭,无遮无拦的猎猎清风又呼啸着送来奇寒。一段戈壁沙石风尘路,犹如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颠簸,置于上下,惊心动魄。这些塞外之曲,丝毫没有动摇我们从军报国的雄心壮志,倒是增添了人生回顾的多彩篇章。
可是当行军到达巴音郭楞蒙族自治州和硕县马兰时,我们全部人都傻眼了。谁也不相信眼前这就是共和国从事尖端科技的原子城,就是有省军级别的 21 核试验基地、8023 部队司令部驻地。我们仿佛是接受远古的呼唤,来到风土断人肠的西域荒漠,聆听悠悠驼铃,而不是负戈万里、威武雄狮般地来与现代国防事业接轨。
纵观马兰原子城,当时最繁华的地段,一字排开的仅是几栋砖混结构的房屋,那就是基地司令部门、546 医院等首脑机关。军人俱乐部旁的军人服务社,平房里摆设的商品寥寥无几。再就是简陋的发电厂、汽车修理厂、水塔与架设的有线电路,标示着单薄的工业气息。一条约 3 公里的混凝土公路与来往的军车丰富着兵城深而浅露、博大精深的内涵。排列得并不整齐也不茂密的白杨、榆树、马兰花草与一条清澈流淌的溪流,显示着璀璨绿洲的意韵。其它四周就是广袤无垠的大戈壁滩了,高远处仍是旷达高远,可让人去发挥丰富想象。
可以说,在重庆市任选一个区县街镇的建筑风貌、商业繁荣、人文景观,都要比那时的马兰强。
当我们得知,是要雪华夏落后挨打的近代史国耻,遵照毛主席党中央战略决策,培植东方蘑菇云,铸造原子弹、氢弹,打破霸权国核垄断、平衡核威慑力量、强国强军,对维护国家独立自主、领土完整、和平建设意义重大时,大家都热血沸腾,油然泛起一种被信任、被重用的喜悦和幸运感。为能参加如此光荣、神圣的军旅任务感到十分荣幸,决心要发扬红岩精神,以戈壁为家、艰苦为荣,造出争气弹,为重庆市争光,为自己人生添彩。
我们在戈壁大漠一个叫张郭庄的地方进行了紧张严格的新兵集训。对着“八一”军旗庄严宣誓后,就被分配到离马兰司令部 320 - 385 公里的罗布泊大漠深处,国家核试验场的 7984 部队,即 124 特种工程兵团各连队。
124 团是一个有着革命传统、光荣历史的部队。组建于 1938 年抗日战争时期,是山西远近闻名的铁血纵队。1945 年 11 月改编为太岳军区独立团,后为华北军区 128 团,对解放运城、临汾、晋中、太原等地屡立战功。1951 年 4 月,由步兵改制为沈阳军区第九工兵团,是雷锋所在工兵十团兄弟团队。参加朝鲜战场,炸碉堡、打坦克、铺路桥、埋地雷、建坑道。回国后,在陕、甘、青、川等多省参加修建机场等国防施工。1959 年 4 月,经过对人员的审查过滤,在团长王恩茂、政委刘际玉带领下,受命入住马兰核试验基地,成为 1959 年 11 月 27 日,中央书记处批示“建设核试验基地设施建设方案”,国防施工的主力部队。
围绕核试验场非同一般的设施建设与核爆效应的工程施工,124 团官兵本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表现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马兰基地作战试验处处长王宝明评价:124 团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作业相当艰险的情况下,用简单的工程机械多次完成了试验场设施的构筑任务。我们应该给他们每个人授予一个英雄称号,佩戴一枚勋章,为他们宣传,写入共和国的群英谱。
为了把核武与导弹事业搞上去,为了把大三线建设搞好,强化国防现代化,1961 年,解放军组建了特种工程兵指挥部,及54 师。特种工程兵指挥部由陈士榘上将兼任司令员,54师组建,师部设在酒泉导弹发射基地。124 团因在马兰从事部队最高军事机密国防建设,入编54师。
后来54师受命组建三线建设重点项目,地处四川涪陵地区,现为重庆市的 816 地下核工程。54 师政委、原工程兵部队副司令员马苏政目睹了 124 团在罗布泊大漠“条件最差、困难最大、完成任务最出色”的表现,希望把 124 团带到 816 地下核工程去冲锋陷阵。而马兰 8023 部队可以说已离不开 124 团了。何去何从,决定是番号为 7984 的 124 团编制进入国防科委(马兰) 21 核试验基地的 8023 部队,,一直留守战斗在天山脚下罗布泊地域,直至今日。
纵观中外军史,鲜见有团级部队兵员达到 5000 - 8000 人以上编制。然而,在没有硝烟弥漫却胜似战场,与核共舞、培植东方蘑菇云的 124 团就曾达到过。重庆市先后入伍 124 团近 3000 人就见证了,大家在连虫虫蚂蚁都不生长一个的荒漠深处,天天急行军似的劳累,长期与社会风情脱钩,见不到一个生人,生活战斗在现立碑为永久沾染区的地带。人生岁月献青春,核损伤害献人生,遗传基因变异献子孙,却依然默默无闻,鲜为人理解。但我们一想到干的是强国强军、撑起共和国脊梁、复兴中华、功不可灭,上下五千年都可写入中华民族青史的伟大事业,就会心潮澎湃无怨无悔,气壮山河,想不骄傲自豪都不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