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前世”篇 蓝集明
下:“今生”篇 罗文鹤
泸州白塔商圈的前世今生
上 篇
魏闻声壁画 城上人家水上城
报恩塔耸立于泸州主城区韩家山治平寺内,现属泸州江阳区报恩塔社区。今商场以塔为中心,东西南北分别与城垣社区、南三星街社区(南城街道)、西皂角巷社区、东门口社区接壤。
治平寺,与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修建于同一朝代(东汉)。宋黄庭坚专为治平寺弥勒殿撰有铭文:
泸州控绵水一都会。文经武略,付在守臣。呼吸变故,应以整遐。佛殿钟鼓,亦用震惊聋俗,使相辑睦,不相侵冒。实为王略之助。泸故有开福寺弥勒大像,殿屹岌通衢,夷夏所瞻摩。以岁禩,金碧黯昧,像设欹倾。僧景沂、了愚、了谒,同力新之。始于绍圣丁丑,成于建中靖国之元。而景沂请《铭》,余为稽首,铭之曰:能仁像法,岌岌将倾。知足天王,下开群冥。维此金像,景沂所作。侍其纯夫,实掌西南之钥。有其闭之,莫相侮侵。有其开之,来献其琛。此卷摹刻毕,便留充沂上人衣钵。若有攘臂争夺者,依东坡先生四菩萨板誓。建中靖国元年正月丁亥,青辉阁前舟中书。
(黄庭坚《山谷别集》卷二,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舆地纪胜》云黄太史(庭坚)在泸州高寺还书有《砥柱铭》碑。
塔建于南宋绍兴18年(1148年),民间传说此塔是州官冯檝为寻得失散的母亲感恩上天而建。塔体素白,俗称泸州白塔。因此,治平寺也称白塔寺。
塔坐西向东。底径10米,高33.2米,双檐七级密檐式,玲珑八面层层上收,塔内阶梯107级螺旋至塔顶。内有90龛深浮雕石刻造像256尊。塔顶覆盆,原内置水晶念珠、金碗等七珍八宝。盆顶四方系以铁索。每当晴日东升,光芒四射。杨慎《白塔朝霞》:
江城中有梵王宫,
窣堵何年上碧空?
铁凤影连银界外,
金鸭光闪玉毫中。
雯华散绮先迎日,
爽籁悬铃独唤风。
燕坐浮生闲半日,
瞑钟还带雨余红。
“白塔朝霞”为泸州著名的八景之一。
魏闻声 三泸古韵
报恩寺环境
报恩寺山门东向长江。坡下,民间称白塔街。民国时期,按寺的原名,改白塔街为治平路,一直沿用至今。这条街很繁华,民国时期有多家老店,刘航琛家族的“爱人堂”就在这条街上。
寺北坡下迎晖路西接大观台,东连江边码头。沿街原有三座牌坊,此街故名“三牌坊”。民国初,牌坊被拆除。民国17年(1928),开展市政建没,由驻军24军所属师长唐英出任市政督办,扩建、改造此街,1930年,路建成,为逢迎唐英(号永晖)师长,乃将三牌坊改名为迎晖路。此街繁华,交通方便,商店、茶馆、酒家密集,民国时期曾有多家私邸、公馆,
寺南坡下,地形低,有一条天然的大冲沟集纳朱家山、蒲家山、韩家山的大部分山水及城市生活弃水排入长江。在排水道之上形成了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川南师范学堂初创于此街,前和右侧都有水井。故此街名“水井沟”。水井沟是泸州南北城的交界处。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张献忠农民军攻城,知州苏琼率部在此街东口迎战,退到街西口石桥战败“卸甲”。为纪念苏琼,清代将迎战石桥命名为“迎敌桥”(讹称“银锭桥”),战败卸甲处石桥命名为“卸甲桥”(音讹为“谢家桥”),改“迎敌桥”“卸甲桥”两桥之间的水井沟中段为“苏公街”,今名苏公路。
报恩塔及周边环境
(节自周汝洪《泸州历史地图稿》第二十九幅《民国泸县城》)
塔西是报恩寺后门韩家垇(今江阳北路)。“韩家垇”,是韩家山的一处垇口。报恩塔就在垇口东侧最高处,民国的中城公园就在垇口的西侧。韩家山与蒲家山、朱家山鼎立而三,西倚忠山而成为冷兵器时代泸城西面的天然屏障。韩家山乃明代泸州名门望族韩氏产业。韩氏在明时世世为泸将。杨慎与韩述甫(州学生)、韩适甫(嘉靖袭父职任泸州卫指挥使)昆仲家有表亲关系,在江阳侨寓十余年常住韩家山,留下下大量诗文。
垇口北端曾有古建筑大观台“状如城门,中通车马,建楼其上,四望巍然”。因置钟鼓四时报点,俗城钟鼓楼。大观台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于火。民国17年(1928年)仿哥特建筑形制,于大观台旧址建钟楼于其上。置四面自鸣钟于顶端四周,自动报时,声播城郊。虽为钟楼,民间仍习称钟鼓楼。与白塔同为泸州城的标志性建筑。
寺周四街历来是泸城重要商圈。报恩塔社区沉淀了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寺占地8.1亩。现已规划为为城市永久建没控制地带。1999年已打造为报恩寺文化广场。
社区中心点宋塔是古城江阳的文化符号,见证了江城八百多年的历史沧桑。
陈铸 松亭茅居图轴
宋塔与民俗
报恩寺梵宇宏敞, 山门东向,视野开阔,远眺长江对岸茜草远山,风景如画。和平年代,每当传统佳节和宗教节日,。善男信女,诵经、拜佛、烧香、登塔、遊人络绎不绝。
“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全城善男信女,老老少少都来烧香拜佛,上白塔。白塔在这半月也是全天开放。(泸州有过年登忠山,上白塔保佑步步登高,获得一年吉祥幸福的旧俗。)孩子们对爬白塔尤感兴趣,第一层黑漆漆的,第二层就有光亮了,每层各方都供有菩萨,各方的门由方格铁丝钉闭,可望出去,爬上五六层后,泸城景色尽收眼底。塔尖是亮晃晃的鎏金宝顶,每层塔檐角悬挂钟铃,迎风飘荡。每当夕阳西照,斜晖抹染兰天白云,叮咚铃声,优扬悦耳,响彻云霄,真是美极了!儿时这一景象今仍深深印入脑海。” ( 夏侯正茂先生《泸州的塔寺六十年变迁》)
曹本玉先生记得“宋白塔每年开放期,是春节过年那几天。”
作为民俗,断断续续一直延续到上一世纪四十年代末。
治平寺 读不完的乡土情愁
塔、寺既是古城泸州标志性建筑,晨钟暮鼓,清幽雅洁,又是佛门禅修布道、善男信女寻找精种寄托的皈依之地,更是是川南新旧文化碰撞、交替、融汇之所。
杨慎《中元夕望开福寺》赞曰:
铃语吟风寂梵音,
塔镫擎月净高深。
盂兰瑞草生三昧,
天竺昙花散五阴。
雁沼恍疑星宿海,
鹫峰幻作火珠林。
西方漫说光明藏,
何似中华布地金。
八百多年来,报恩寺亲证了泸州的风花雪月、刀兵劫难、芸芸众生五蕴之苦。
塔建成后的四十四年——宋光宗绍兴二年(1192年),泸州发生兵变,白塔寺下血流成河。
清毕源《续资治通鉴》载:
是年秋、七月壬午(十五日),泸州骑射卒张信等作乱。骑射营者,州之禁军也。淳熙末,王卿月知泸州,赐予诸军甚厚,军士浸骄。张孝芳代为帅,欲矫其弊,训练无日,又多役使之,廪赐或不时给。是日,信等作乱,晨,入帅府,杀孝芳及其家,又杀节度推官杜美、驻泊兵马监押安彦彬、训练官雷世明、军校张明等。信擐甲,坐阅武堂,召通判州事张恂,安抚使属官郭仲传,使作奏言孝芳罪状。於是,信自称第一将,衣金紫,出谕城中,以术人黄叔豹为计议官,分其众为五十二队,同谋者五十二人,皆有爵秩。叔豹又为黄旗,大书曰:'不叛圣主,不杀良民。'时张明之子昌,与甲士卞进谋讨之,癸未(十六日)夜,密以告恂。甲申(十七日),信即校长场大飨诸军,恂等皆与。酒初行,昌、进击杀信于坐,会者皆骇散,进大呼曰:'不叛者随我!'诸军皆唯唯。因执杀造逆者二十余人,余党皆执获。(四川)制置使京镗将去任,未发,闻变,调潼川所屯御前后军讨之,未行而信已诛,乃令钤辖司属官陈瓒往泸州措置,信余党皆伏诛"。
这次兵变发生在陆游遊览泸州之后四年。山阴家居的陆游,听闻治平寺惨遭血洗,不胜哀痛,写下《泸州乱》:
高寺坡前火照天,
南定楼下血成川。
从事横尸太守死,
处处巷陌森戈鋋。
此州雄跨西南边,
平安烽火夜夜传。
岂知痈疽溃在内!
漫倚筑城如铁坚。
从来守边要人望,
纵有奸谋气先丧。
即今死者端为谁,
姓名至死无人知。
(陆游《剑南诗稿》卷二十三。“高寺”指开福寺)
高楠白塔设馆,播下文教种子
高楠,号城南,光绪十六年与兄高树同榜登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河南、山东道监察御史,兵、刑、工部给事中,抗直敢言,名重天下。曾在这里授徒。
高觐光先生主纂的乙亥版《泸县志》收录有高楠《移馆治平寺记》。今天阅读这篇文章,还可感受此地的幽渺清雅:
移馆治平寺记
癸酉十月中旬,以旧塾湫隘迁居治平寺东偏。虚堂双翼,危楼一角,削板作户,编篾代窗,虽爽垲未更晏婴嫌其近市,而秋声在树欧子可以读书。观其山屏晚,青江镜晓碧。老僧肃客,古佛笑人。塔铃咏风,邀之唔语。饭鈡铿月,略当投签。此诚兀坐可药其孤襟,闻声可鞭其惰志者矣。矧乃冻雨如溜,颓云欲流,对榻哦经,拥被申纸,就龛取火,剝藓寻碑。池塘之草载馨,庭间之兰斯孕。羊仲伴读喜宿酿之在坛,髯奴供庖问兼味之可贾。煨芋午晌则燔炙不芳,焙茶夜分则乳膏逊洁。饘啜应晷,程课因时。萃欢于颜回,甄味于伏皞。翛哉馆乎,盖不知廛市间矣!五兄荐糜、包君铁仲暨两侄,外从游者何子、张子十有余人,良契不违,雅境弥淖,状此幽渺,并告同志。
高楠在治平寺播下的文教种子,抽枝发芽,终蓊郁成荫。
高楠 行书七言联
同治七年(1868年),署永宁恒保于水井沟文昌宫(塔南侧水井沟)设川南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京师设大学堂,地方分设中小学堂。高楠的弟弟高楷与陈铸、赵熙等先生在水井沟川南书院办起了川南经纬学堂。
高楷 致李超琼书札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紧邻高楠学馆、泸州学堂亦应清迋“废科举 兴学堂”之诏令在三牌坊废行署衙门创办。
曾与曹慕樊同读泸州学堂的刘国瑞先生解放后回忆:泸州学堂,青砖封火墙。前清举人陈铸亲书“泸州学堂”四字镌其门额;亲撰“合德智体而并育,通天地人之谓儒”作门联镌其门柱。校区布局幽雅,雕梁画栋。原行署议事大厅甚宽敞。厅正中悬绫屏中堂,中堂文为王羲之兰亭修禊序全文,夹中堂两侧有八大字对联。中堂及对联正文均为篆体。两者下款均具款识“华阳曾懿伯渊书”七个正楷字。李赦虎曾给刘国瑞讲“曾毅、曾彦两姊妹是四川最有学问的才女;尤其可贵,曾毅两子竟是同榜翰林。”琼瑶就是曾毅长公子之长外孙女。厅内陈设古朴,紫檀几案,配明瓷大花瓶。行台衙署原议事厅用作了泸州中学堂的教员休息处。(今天泸州的教员绝对没有如此风雅的课间休息处!)
陈铸仿日本理化室的型式,令罗忠浩(当年的泸城房地产开发商,《泸县志》有传)按要求建造理化阶梯教室一间,可容一百余学生就座。泸州学堂和川南经纬学堂初办时,理化生教学设备不足,两校共用。水井沟川师的学生上理化课还得到白塔寺泸州学堂来。
阴懋德《川南师范史诗二十七首之五》:
两庑齐整出厢楼,
书藏西楼万卷收;
东面命名藏器所,
东瀛仪器灿盈眸。
阴懋德在诗后自注:“‘书藏’,即图书馆,所藏书系新购置,卷帙甚富。‘藏器’所即仪器室,所购仪器均日本 构造,值银三千两。与泸州中学堂合用。三四年后,才划分各管”(见《川南师范校史资料选辑》)
那时学校设监督(校长)一人,学监二人,文牍一人,事务员四人(对比今天学校的编制,管理人员实在太少)。
清光绪三十一年己巳 ( 1905年) 四月首批传习生毕业。七月招收高等小学甲班,次年正月招高等小学乙班。师资不足,当时除几个举贡生员可以教授国文中史外,物理、化学、数学,音乐、体操教师大部分由学校聘请日本人担任,英语教师则聘请礼拜堂英国牧师担任(一开始聘有外教。了不起!)。李赦虎、罗顺蕃、高觐光、万慎、龚选廉、毛焕煊、欧阳廷熛这些硕儒任教于斯。
陈铸先后两任校长,任期先后历八年。陈铸将泸州中学堂校地扩建为东西两院。
西院位置靠报国寺后门韩家垇。何白李先生说 ,解放后修的泸州人民影院,就是泸州学堂当年的西院。
抗战老兵、反法西斯同盟中印战区美军十四航空队少校译员刘永年先生是泸县中学初中39级、高中六班学生。他与刘国志(红岩烈士)、巫显渊(后任泸州四中副校长)、张念祖(后任泸中校长)的儿子张立仁(罗国熙的特务队长)、金丽秋儿子金祖泽(后任泸县警察局长)同学。读泸中时,刘永年任军训队旗手。旗台在学校西院(在白塔西面,又叫“塔院”),学校每天都要升旗。
东院有学校当年的操场。何白李先生说,操场那个位置,解放后修了川剧院。剧院巷道右侧墙上有一块石碑,就是当年隔壁某私塾与学校共同使用操扬的历史见证,操场是私塾让出来的。(何白李先生所说的私塾,笔者认为可能就是高楠塾馆的旧址。待考)
光绪三十四年 ( 1908年),学校购备了电话机二具,安装在东、西两院监学室中。用现代通讯工具校内通话,这在清末泸州算最早,是泸州邮电史上的重大事件。要知道在泸州 军队用电话都是民国后才有的事。据高觐光《泸县志》,泸地“民国以后,军队来往常敷设电话以利消息。十年,并有直达重庆之长途电话,均旋拆废。十九年,附加团费安置乡村电话,凡乡镇办公地点无不设置,由团务委员会管理其事。”
同年,甲乙两班高小生升为中学甲班,始办中学,泸州学堂定名为“泸州中学堂”。这是泸州第一所以政府名义办的首次以“中学”命名的学校,虽是中学,但同时附设有高小。
王少溪、阴懋功、阴懋德、马龙1905年至1907年就读第一班,是泸州学堂的首届学生。王少溪、阴懋功、阴懋德三人考入四川高等学堂 ( 四川大学前身) 。马龙考入国立北京大学 。
民国3年 ( 1914年) 招收第四班,因学生班次增加,原有校舍不能容纳,县府同意将治平寺内白塔周围的空隙地面划给泸中修建教室,将社仓房屋改建为寝室。
泸中早期教员陈铸、万慎、李赦虎、高觐光、龚选廉、曹国佐、毛焕煊这些都是自幼饱读经书之士 , 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受康梁维新立宪影响,又有吸纳西方文化的开放的胸襟。泸中首批学生在这些的进步的知识分子的影响下,满怀家国情怀,有的还在求学期间就跟随老师投入了反清斗争,响应武昌起义,参加学生军。
1912年王少溪大学毕业后连续8年在陈铸、罗绳泌、王俊泽先后任视学期间担任城区劝学员,从事地方教育发展工作,首创王氏小学。
民国泸州文化名人阴懋功、阴懋德、田嘉谷、刘光策、韩天鹏、枉廷弼、王少溪、何白李、巫显渊、罗学府、王嘉烈、王文思、胡惠浦、杨潜芸诸先生,少年时代都在这里聆听过塔铃梵音,受业于报恩塔 。他们多数服务乡梓,一生从教,传递文明火炬。
1925年,泸县县立中学小市体仁堂分校迁回三牌坊白塔寺校本部。
泸州城南高等小学在白塔寺有分校
治平寺报恩塔下自高楠没馆始,先后有三学校办学于斯。
在泸州学堂创办的同期,州人程元杰等也在水井沟施家祠创办了体仁蒙养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蒙养学堂迁明伦堂,更名为官立初等小学堂,三十四年,视学龚选廉、堂长程远杰同省视学程昌祺呈准提学使署改为泸州官立城南高等小学堂。
官立城南高等小学堂在治平寺附设了初级小学,民间习称“治平小学”。
治平小学与报恩塔隔着一段小墙。这治平小学的前身也许可能就是高楠的塾馆。
何白李先生在治平小学读过书。先生有文章回忆当年情景:
小学地处城中高地,在白塔寺(即开福寺)左侧。
校地不宽,进校门那一段小路,却十分幽雅,上面覆盖着浓荫密布的花架。暑天,外面再热,一进校门,便马上凉爽起来了。教室依傍着这一段浓荫路,上起课来,感到很阴凉,很幽静。每天上学,都要爬很多石梯,通过有韦陀菩萨与四大天王的大殿。
“我们是多么渴望上白塔去玩啊,直到后来读泸县中学才充分满足了这一多年的愿望。常常一下课,便上白塔去玩。校舍只有一小块空地,即作为操场,教室只有两间,教师也只有两个。我读那班老师是龙赞育(前清拔贡),龙老高个儿,也很会写字。另一班老师是傅淮清,也教我们班图画(他后来还开过裱背铺,他的女儿傅万芬,解放后是蓝田某小学校长)。在当时的我们看来,这四大天王可威风哩。每个都比真人大好几倍,这四大天王后来因修建图书馆才拉倒毁掉的。拉倒四大天王那天,我父亲同其他老师正在白塔寺临街的戏楼上整理古书,我也在父亲身边玩。原来四大天王都由一根大木柱和竹编的大肚皮组成的。花了许多人很大力气,用一根粗绳子才把他们一一拉倒的。
“戏楼下面的空厅子,后来就是有名的通俗讲演所。杨森(当时泸州驻军)、卢作孚(当时永宁道公署教育科长),加上后来的恽代英、萧楚女、胡兰畦等,都在这里作过不只一次的讲演。特别是恽、萧、胡等的讲演,在泸州曾引起很大的轰动。对泸州和川南地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起到了很大的启蒙作用,对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也给泸州人民以极其深刻的影响。所长便是城南高小算术老师廖云章(光汉)。每晚上讲演时间快到了,廖老师便摇起铃子在街边吆喝着,欢迎人们去听讲演,同时讲演所门口也竖牌写明:‘今晚欢迎某某先生讲演’。开始泸州人都以为萧楚女是个女先生,便是从这块上,把‘楚’和‘女’分开念而产生的。也难怪,泸州当时才开始有女先生抛头露面,登台讲演,大家感到十分新鲜,而萧老师名字末尾一个字刚好是个‘女’字,难怪乎要引起一场笑话了。”(《泸州地方文献目录提要三十种》附录《二十年代初期我在城内读过的三间小学》)
1931年韩天鹏任校长、王嘉烈任教务主任期间泸中规模更大了,于是将仓街口铺房四间与泸县城南高等小学所属的治平寺小学地址互换,将治平寺小学地址修建教室、寝室供文科学生用。时,文科主任是陈炜谟。
泸州学堂 川南小学师资的培训母校
清末 新学初起,地方急需小学师资。泸州学堂首届监督校长陈铸在塔寺泸州学堂办起简易师范传习所,招生童进行师范培训,授予小学教师从业资格。自此泸州教育一直重视小学师范资传习,形成传统。
县人章咸留学日本归聘日本女士冰其梅来泸兴学,首先办的就是简易女子师范班,民国二年正式定名泸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后与白塔寺下的泸县县立中学合并,学坎上校址成为泸中分部)。陈铸任师范传习所长。一直到民国4年,传习所设于考棚试院,才由傅淮清继任。
民国十年(1921年),杨森聘卢作孚任永宁道教育科长。卢作孚采纳恽代英倡议,同意枉廷弼、颜保真(字春芹,时任泸中校长)在泸中附没二部制师范传习班,抽调在职的小学教师、招收泸中毕业的因家庭经济原因不能升学的以及同等学历生,补授师范学科,培训川南地区小学、幼儿教育师资。二部制师范班由枉廷弼、余嘉勋任班主任。聘肖楚女(文史)、李求实(国文)、颜心斋(数学)、闵西贤(音乐)、谢啸仙(体育)、余嘉勋(图画)、恽代英(教育学)任学科教师。胡南畦同时在泸女师也办起保育班培养幼教师资,且在泸中办起泸州第一所幼儿园。
同年,卢作孚还通过永宁道、所属各中学校长会议决定,组织省外考察教育团,委托泸中校长颜保真率道属各中学校长出省考察教育。此次考察为是近现代泸州教育界首次大规模的师资培训活动。颜保真出访后,枉廷弼代理泸中校长兼二部制师范行政管理。二部制师范因恽代英离泸一度停办。民国十八年(1929年)又开没,次年张树恩(张念祖)任教育局长,改泸中二部制师范一年制为二年制。
泸州中学堂的教务处、教导处、总务处、级、班主任的教学管理模式不断完善,一直沿袭至今。
报恩塔见证泸州新文化运动
民国八年(1919年)北京“五四”学生爱国运动波及全国,白塔寺下的泸中与水井沟的川南联立师范还有学坎上的泸女师、文庙街的城南高等小学成立了川南学生联合会。
学生会组织宣传队,开展抵制日货运动,与商家发生争执。朱德旅长于1920年1月6日上午十时到白塔寺学校讲话、调解。
朱德说:"对于泸县学生会在'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是同情的,而且很支持的。希望同学们对抵制日货有深刻的认识,抵制日货是运动的手段,而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今后应提倡发展实业,只要我们的国家把实业发展起来了,我们的国家什么东西都能制造,国货充实市场,外国的东西不去抵制亦将绝迹市场。"还说:"抵制日货固属救国当务之急,但徒持抵制,不提倡国货不是根本的办法。特提出两个办法:(一)合股开国货贩卖所。(二)开工厂,重国货,由此国货普及而外货自抵……泸县商人现存的日货,早已付清贷款为一时意气用事,硬要没收来焚烧,受损的并不是日本人。"
听了朱德讲话后,学生因此变更原定计划,不没收泸县商人的日货来烧毁,通过商会进行登记,限期售尽,不再购进日货。商学两界矛盾趋缓。
民国十年(1921年),杨森、卢作孚、恽代英在白塔寺创办泸县图书馆,经费、图书来自地方人士捐献和屠宰税的附加税。图书由万余册增至十万余册,方便师生和市民阅读。
为了宣传新文化运,传播新学术、新思想,卢作孚主政的道尹公署教育科在报恩塔侧主办了《川南新闻》报社,任用泸州二郎滩人,毕业于川南师范的进步青年张剑屏作编辑。
白塔寺成为泸州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泸州除旧鼎新之气盛极一时。
谈白塔寺下泸州新文化运动,绕不开杨森。
在杨森和卢作孚的支持下,恽代英在川南师范附小开男女合校之先例。女老师也可教男生。胡兰畦、秦德君、陈慧人等三位女教师,先从附小试点,开头报名女生只有两三名,后来经过耐心宣传解释,群众思想觉悟提高,就纷至沓来了。
杨森、卢作孚、恽代英首先打破封建教育制度,提倡男女平等,妇女可以跨出家门参加社会活动。一些勇敢的年轻女学打破旧礼教的束缚,敢于在众目睽睽之下登台演讲,侃侃而谈。女子可以上成都或出省升学,如泸女师王嘉懿升南京东南大学,王文思、刘愚、姚先琼等升学川大。甚至出国留学,如黄日琼、邝平章留美。当时胡兰畔先生提倡短发、短裙、不束胸,也得杨森支持而推广。婚姻也较自由了,守贞守节的封建思想也逐渐打破了。
恽代英在川师、泸中二部制师范班任教,给学生灌输革命理论。恽代英发展进步学生成立了马克思主义读书小组,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寒假组成演讲团,到达十多个县城,在川南地区播下革命种子。
杨森、卢作孚支持恽代英、肖楚女开展民众教育,在白塔寺办平民学校,恽代英编写夜校教材,亲自授课。泸中学生也参与夜校教学。
又将报恩塔下东侧泸县图书馆楼上作为通俗讲演所。欢迎各界人士听讲,主讲者有川师、泸中教师。恽代英、肖楚女、李求实、刘慧庵、穆济波、秦德君、陈慧人、李赦虎、徐志新等讲演,内容丰富精彩,亦庄亦谐,有的极富鼓动性,座无虚席。泸中教师李赦虎老先生是前清举人,古书精通,但思想保守,维护旧礼教,常与恽代英、肖楚女同讲一题,针锋相对,舌战激烈。
吴孟辉《卢作孚先生早期对泸州教育的贡献》:“白天挂牌预告,定人定题,晚间约7-9时讲演。卢作孚先生每次必到场主持,当时恽代英、肖楚女经常到此讲演,卢公本人,更是积极主讲,所有讲题,多为开化地方宣传新文化运动,听众十分踊跃。某次,卢公为了支持税西恒(道署建设科长)为泸州建立电厂,曾在此为之大力宣传,号召集资。这个通俗讲演所,在当时轰动全城,不但起到了扩大宣传的作用,同时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热爱和好评此外在卢作孚先生持下,还举办过川南区署期学术讨论会,特邀外地知识界知名人士如北京大学陈启天教授,南京大学曹刍教授,商务书馆编辑沈雁宾等,前来讲演。总之,卢公为了推动新文化运动而奋力,操心费力,邑人至今不忘。”
民国11年(1922年)暑假举办暑假讲习会。恽代英、肖楚女会同教育当局聘请省内外学术界知名人士到会主讲,宣传马列主义,提倡新文化运动。主讲者除恽代英、肖楚女,李求实、刘慧庵外,还有北大教授陈君修、东南大学教授曹刍等名流、学者。泸州各中学师生、教育机关负责人、军政界首脑、泸中师生都踊跃参加听讲。
暑假讲习会对传播马列主义及开展新文化运动,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讲习会结束后,川师、泸中两校师生所受教育最大,回校成立"文学社"或"学术研究社"。
泸中最早的学生社团“春晓社”在白塔寺应运而生。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鲁迅、田汉等在北京提倡"话剧"演出。1922年春,恽代英、肖楚女也在泸州川南师范首先发起演文明戏(即话剧),组织话剧团,此举轰动泸城。当时女学生怕人耻笑不敢演戏。恽代英首先在进步教师、学生中动员,无女子演女角时,许可男装女扮。川师十五班学生龙升辅回忆说:"当年川师校长王德熙学生曾润百、刘道权首先报名扮演女角演员。"泸中学生观看后,也立即排演话剧。校长颜春芹是前清秀才,鉴于当时形势,也不反对泸中演话剧。教导主任谭乃赓自告奋勇扮演女角。在他带动下,田文、黄浦、陈典、王嘉烈等同学报名演女角。话剧演出后,泸州男女青年对冲破封建教束缚,要求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呼声高涨起来。
恽代英呼吁绿化城郊三官祠、文昌宫至大小关门一带官山墓地。杨森深然其说,派人在黄州艺园等地广育树苗。春季,驻军长官朱德等率部队,川师、泸中及城南高小等校校长、教师带领学生,挑树苗、携锄头等用具前往指定区域开荒植树。居民也前往。
植树后,杨森派兵护树,破坏树苗者受罚。至今凤凰山和忠山公园,古柏苍松,香樟翠柳,绿树成荫,欣欣向荣。凤凰山、忠山如今已成为四川红樟树种子基地。
杨森爱好体育运动,部队设有体育专业队,由体育教官培训。
1922年春,恽代英倡议举办川南运动会和展览会,得到杨森和卢作孚大力支持,决定从澄溪自口码头起到王爷庙一带河坝的两华里区域作为运动场地和展览会址。参加成员有各中小学和驻军。
比赛项目繁多:有球类、田径、拳术、围棋、象棋、军事操等,会期约一周。此次比赛有女子代表参加,服装亦有统一规定,各校学生服装整洁,朝气蓬勃。川师与泸中教师也参加赛跑,老年教师有川师吴子俊,泸中颜保真等。青年教师川师有恽代英,泸中有谭乃赓等廿余人。驻军和川师、泸中两校学生还表演军事演习和排练队体列。胡兰畦率泸女师、川师女生进行了体操表演。城乡群众前来参观非常踊跃,每天达到几万人,盛况空前。
展览会展出了包括泸州各中小学和幼稚园师生的文艺、书法、图画、美术、工艺作品。此外泸州工商业也展出土特产,如泸州老窖大曲、雨伞、雕刻、纹石、玉器、梳篦、通花、刺绣、蜜饯、糕点等,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美不胜收,展览会结束共售大洋十万余元。
这一年,杨森将泸州规划为五个区段:1.泸州城内市中心为商业区,如三牌坊、钮子街、白塔街等;2.划南门外郊区附近小关门一带为文化区;3.划沱江北岸从体仁堂到大叶坝地区为工业区;4.划忠山一带为风景区;5.划长江南岸茜草、兰田郊区为农场区。并规划从北门城外河坝起到沱江北岸体仁堂侧,在江面上建一座沱江大堤联结泸城和小市的交通线路,并计划在大叶坝对岸犁鸳坎山腰开辟一条运河,将沱江的水道改道经瓦窑坝流入长江,便将小市大叶坝和泸州地区西北面联接起来扩大城市。决定将文化区先建设起来,作为建设市区的样板。
"民国十至十二年,在泸县县立中学校经费中,驻军师长杨森拨洋购小关门内地面一幅,拟修新校舍。"(乙亥版《泸县志》卷四)泸中、川师、泸女师三校在小关门内划地,各校师生都来参加了新建校址的奠基典礼。在典礼上,道署教育科长卢作孚、泸县县长黄正、川师校长恽代英、泸中校长颜保真等都讲了话。举行典礼后,各校师生便整队参观划定的川师、泸中、女师等校新校地,各校边界处立碑为界。泸中规划的校址在今泸州市南城公社为起点,直到长江河边,从南城公社外面公路约有数十丈地面与川师为界,川师与泸女师邻界。
正筹建各校新校舍时,民国11年(1922年)5月14日,杨森升任川军第二军军长,其永宁道道尹职务,第九师师长职务由王缵绪接任。7月,川军第一军、第三军与第二军混战。7月26日,川军第一军、第三军邓锡侯、赖心辉、田颂尧等攻泸,第二军杨森败走换防离泸。
赖心辉部占领泸县,赖部旅长张英任川南道尹。恽代英应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吴玉章聘请到成都任教。胡兰畦辞职离开泸县公学。杨森的建设新川南的计划夭折。
民国25年(1936年)9月,四川省教育厅同二十军军部指令泸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并入泸中。泸女师校长黄学海奉四川省教育厅指令将泸女师校移交泸中,次年三月完成移交。原泸女师校址学坎上,设为泸中分校女生部。张念祖裁撤泸女师所设教务主任,训育主任,事务主任。女生部设主任一人,阴懋功(羽仪)担任女生部主任负责教学、训育事务。女生部教学规划统由校本部负责。新任泸中校长张树恩,原泸中第7班学生,曾任泸县教育局长、泸县二年师范学校校长。泸中先后班的同学,大学毕业回泸多在泸县各中学任教。张树恩任泸中校长,所聘教职员也大多是泸中的学。教务主任王嘉烈、训育主任阴懋德、事务主任易润生。女生部主任阴懋功也都是泸中的学生。
在此时期,学校教职员工工资较前几年略有增加。校长每月薪资一百四十元,主任薪资每月﹣百二十元,高中教师月薪八十元到一百元,初中教师月薪四十元到六十元。当时,物价未上涨,生活亦安定。在当时教职员工每月工资,足够全家人的费用。而且教师伙食由学校供给,教师无后之忧,就能安心教学。学生伙食每月还不到四元,负担亦不重。泸中合并泸女师后学生人数超过千人,教职员工亦增多。当时名师济济,可谓盛集。如语文科有欧焕轩、阴懋功、屈义林、张海平、杨诗藻等。数学科有邓敬敷、罗毓华、肖正民、税之达等。理化科有吴子俊、黄义、刘仲烓等。外语科有王哲荪、陈季鸿、何白李、刘治华等。生物科有张均釜、秦跃鸿、周惟贤等。史地科有阴懋德、陈瑞隆等。美术教师有贺润九、屈义林。音乐教师有陈/应钊。
民国26年(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南京政府迁都重庆,敌机常到四川轰炸,泸县大受威胁。蒋介石到重庆后,规定各中学高中学生必须受军训。团级军事教官周祖德受派到白塔寺泸中担任军训工作。高中学生全部调到成都集训四十天。蒋介石规定每年各学校的校长、教务主任,训育主任集中峨山、重庆等地集训一次,每次训练的时间达一两个月之久。
民国27年(1938年)八月,张树恩去职,由成都高等师范学生祝景伯继任校长。
时,南京、武汉失守后,省外大中学校多数迁到四川、云南两省办学。省外大批知识份子入川避难,以是部份文教界人士进入了泸县各校。祝景伯是外乡人,带来一部分外省教师,对原任教师解聘很多。
民国28年(1939年)1月11日起,敌机开始迭次轰炸泸县城区。2月14日县府决定:天府中学迁纳溪,江阳中学迁齐家场,泸中迁弥陀,川师迁兆雅,法院三分院迁双加。祝景伯到各乡区找校址,选中弥陀场附近镇子上作泸中新校址。
此后泸县县立中学再已未回原校区泸州白塔寺。
1939年~1943年泸州遭日机多次轰炸。钟鼓楼被炸去楼顶,数千家商号处处狼藉。白塔寺弹药库被炸,周围建筑倒塌。大雄宝殿及厢房被炸毁。白塔巍然不倒。
日机轰炸后的治平寺(邝峻熙提供)
1945年抗战胜利后,治平寺修复。
补录
开福寺(报恩寺)大事记
东汉年间(公元25~220年)
开福寺(即古治平寺)建立。
南宋绍兴十五年(1148年)
开福寺内(治平寺)内建报恩塔。此后,治平寺也称白塔寺。
乾隆二十二年
知州夏诏新于治平寺前建万寿戏楼一座,榜曰“普天同庆”。
民国二年(1903年)
治平寺北三牌坊行台旧署旧建泸州学堂。
民国七年(1918年)
7月21日凌晨东门口大十字烟店起火,延烧东门口、纽子街(人和路)、三牌坊(迎晖路)、白塔街(治平路)、东门城垣等地段,烧毁千余商店、住户。泸县城防司令朱德旅长同川南永宁道尹吴莲炬督率消防队及驻军救火。起火时正值临晨,天未明,遇暴风大雨,大十字一带平地水深尺多高。治平寺天王殿毁于火,剩大雄宝殿及半面厢房。
民国十年(1921年)
永宁道教育科长卢作孚在治平寺天王殿旧址上建图书馆。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4月27日晨7点5分地震,午后至夜间相继震动,白塔顶被震撼下墜。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1月11日日本飞机轰炸泸州。
2月14日县府决定疏散政府机关及学校。泸县县立中学堂迁离泸州白塔寺,往弥陀场镇子上。
9月11日9时半,日本重型轰炸机18架空袭泸州。先后投掷大、中型重磅炸弹六七十枚,兼以机枪低空扫谢。一枚炸弹落于白塔寺门口(治平路)马路正中,弹坑深两三米,宽三四米。炸毁房屋7600间,炸死1160人,炸伤1445人,无名尸300多具。白塔寺弹药库被炸,周围建筑倒塌,泸城一片火海。钟鼓楼被炸去楼顶,数千家商号处处狼藉。治平寺大雄宝殿及厢房毁于日机轰炸。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
4月22月日机30余架分三批在叙泸一带投弹。
8月12曰敌机十三架又空袭泸城,造成凝光门惨剧。
民国三十年(1941年)
7月28日90余架日机分五批袭川。泸县又遭轰炸。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
4月敌机十架空袭宜宾返航经泸州白塔上空,投下巨型炸弹一枚落于新马路,毁医院、铺面民房四五十间。
7月多架日机袭泸从石场湾上空沿三星街、二太街一直炸到长江南岸二郎滩。一次敌机夜袭在塔南坡水井沟投弹,川南师范学堂一带被炸成废墟,伤亡多人。
8月16月二十点
泸城狂风大作,包括报恩寺在内的泸城上空雷电雨雹交至,达一小时之久。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抗战胜利。治平寺修复。
1950年
冬,白塔顶层镇塔之宝被住持方丈偷走逃跑去西藏。
1951年
3月,川南行署改造旧城举办第一届物资交易会。在治平寺、报恩塔周围,动工修建人民商场,场内修川剧院、电影院、曲艺场、公共食堂。治平寺和尚被解散还俗。佛堂改作泸州市第一家国营饮食店——泸州公共食堂。大雄宝殿改作公共食堂牛肉馆。塔上鎏金宝顶换成五星霓虹灯。
1958年
8月27日在“大跃进”中,泸州钢厂需要铜质高压线 ,毁移治平寺内铜钟,四米高的卢遮那佛、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三尊铜佛,投炉熔化。
1968年
武斗中白塔成为两派争夺的制高点,塔上安上高音喇叭。
1989年
治平寺改建成泸州市博物馆陈列厅。
1999年
报恩塔周边打造为文化广场。
甲辰龙年
九月初九重阳于庆悟宅
(《下篇 》 待续)